諸葛亮為什麼要不斷北伐,諸葛亮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時間 2022-01-28 15:22:26

1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之所以明知北伐有種種不利因素,而且要在對於蜀國而言北伐並非如此必要的情況下,不斷出兵北伐,根本上是由蜀國的立國精神與統治必要決定的。

關於魏蜀吳三國的立國精神,我們從它們各自的國號就可以窺到一斑。「魏」、「吳」都是地域性符號,這兩個字主要標示各自的地域。曹丕以「魏」為國號,當然主要是由於曹操受封魏王(封地在鄴,屬古魏地)。

但我們要看到,以「魏」為國號,意在強調政權的地域性根源,以獲得以魏地為核心地區的北方士人的認同。吳之立國,更是完全體現其作為地域性政權的特點。而蜀之立國,以「漢」為國號,是強調對漢代文化符號的直接繼承。

這裡需要做一點辨析,歷朝國號之確立很多都是以其最初的封地為號的,最早的夏商周情況特殊一點(由部落建國與後來的統一王朝不同),後來的如秦、漢(西漢)、晉(西晉)、隋、唐、宋皆是如此。已封地為國號,首先是為標示政權的宗法地域之源,其次因為這些政權都是由封地地域起家,逐步擴張兼併而建立統一王朝的,開國大臣中多為從原封地地區而來,因此權力基礎方面需要依靠核心區世族勢力的支援(陳寅恪在《唐代政治述論稿》中充分論述了關隴集團在唐政治中的作用),以原封地為國號即有此義。魏、吳國號之確立,即是立足於割據政權的現實,以爭取本地世族的支援為首義。

我們可以看到,在此前的歷史中,魏吳從來不是**政權符號,而只是割據的諸侯國的號。

歷史上也有一些政權,並非以封地為國號。比如農民起義軍因無所謂封地,便不可能以此為號,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的權力基礎不是要爭取地域世族的支援,而是要獲得更廣泛的農民的支援,比如李自成的大順。再如兩個中間篡位的短命王朝——王莽的新和武則天的周,他們採用這樣的國號是為了顯示自己受命於天,或以恢復古制建立新政,新和周都是作為王天下的符號而不是地域符號,同樣因為他們的權力基礎不是要爭取地域世族的支援。

更多的情況是由於此前的統一王朝深入人心,新王朝採用原來王朝符號作為國號以標示權力的繼承性,以繼承性來獲得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比如東漢、東晉、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和南唐(他們的國號都是唐)。我們這裡要討論的蜀漢政權即是屬於這種情況。

蜀漢選擇繼承性來標示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是主動的選擇,但也是不得不然。

從條件上說,採用原王朝國號要求統治者與原王朝有血緣繼承性,或至少是同宗。劉備與漢王朝的血緣聯絡並非那麼直接,他為了論證蜀漢政權對漢室的繼承性,不得不把這一血緣聯絡過分渲染與誇大。而劉備之所以無法象曹魏和孫權那樣以地域性符號作為國號,而選擇繼承漢作為自己的國號,除了自己姓劉有這一尚可利用的條件以外,是有下面的苦衷:

一、劉備早期一直是乙個流徙性政權,沒有建立自己固定的根據地,也便沒有獲得某一固定地域世族的支援。這意味著他的政權不能也不必要以某一地域符號標示。而長期流徙帶來的有利影響就是使劉備對多個地區的士人有影響,而唯一能對這些不同地區士人起到連線作用的就是「漢」這一原王朝符號。

二、蜀國的統治集團構成與魏吳有很大差異。魏國和吳國的統治層都**於當地,並已本地作為人才、兵員的**和儲備庫,其政權基礎也主要來自於本地世族的支援。只有蜀漢的統治層分為「原從」、「荊州」和「蜀地」三部分,結構複雜,並且蜀國本地人一直沒有成為蜀漢最核心的統治勢力,最上層一直是原從和荊州士人佔主導。

也就是說,蜀漢政權對蜀國人來說更多是乙個外來政權。但蜀漢的兵員構成及人才後備又必須依賴於蜀國本地人,如何使作為兵員及下層統治基礎的本地人心甘情願地接受上層非本地人勢力的統治,對於蜀漢統治者來說,是最重要的問題。

蜀漢要把原來來自不同地域的追隨者集合在乙個名號下,要使蜀國的人民和士人相信自己有資格統治他們,決定了劉備必須採用「漢」這一國號。如果用「蜀」的話,一來原從與荊州人馬會沒有歸屬感,再者,把劉備看作外來人的蜀人未必會認同。

但如果以「漢」作為國號,國策上北伐便成為必然(或說不得不然),因為以繼承漢**政權作為立國精神基礎,必然不能侷限於蜀地一隅,否則你就無法向人民交代,無以號召人民,無以向人民說明你憑什麼統治這裡,無以獲得士人的支援。

蜀漢政權要向人民顯示和證實自己漢王朝對的繼承性,必須有北伐進取中原的動作,因此諸葛亮必須不斷出兵。但諸葛亮也知道以蜀之國力與軍力不可能推翻、消滅魏國,所以諸葛亮不會同意魏延直取長安的做法,因為一來那樣守不住,二來他並不想與魏國總決戰,所以諸葛亮只會採取穩妥、損失最小的戰略方向——進攻隴右。對蜀國而言,不希望北伐引起魏國的過分重視,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蜀魏能有一種雙方**都不大的僵持狀態,而蜀國能不斷有一些小的勝利以向民眾交代。

雖然諸葛亮(以及後來的姜維)明知這樣對蜀國消耗很大,但北伐卻是不得不為之的一件苦差。

2樓:來自木蘭湖傾國傾城的楊樹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其實是攻下長安,作為戰略基地。因為蜀國偏遠,蜀道難行,魏國占有中原,河北,淮北,山東,東北等大範圍優質的土地,兵源充足,糧草豐富。諸葛亮想攻下長安,就可以切斷西涼和中原的聯絡,同時邀請東吳騷擾魏國江淮,兩面夾擊,蠶食魏國。

可惜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常年的消耗國力,最終導致蜀國國力衰弱,最後被滅。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3樓:

因為時機不成熟,導致諸葛亮屢戰屢敗。時機不成熟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後方不穩定,東吳隨時過去西蜀奪回荊州。

二,當時諸葛亮北伐曹魏陣營,魏國產生出來的五虎良將很多,同樣蜀國的戰將也多也厲害,不過北伐曹操的前後時期,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已經死了。後期出來的戰將都是諸葛亮一手培養,但是都遠遠不及前面那幾個。大部分稱不上虎將,也沒有諸葛亮的智慧型。

而且當時西蜀唯一能拿得出來的文臣智慧型超群的只有諸葛亮,而他要面對的是司馬懿跟魏國未來的皇帝曹丕,這兩個對手根本不是白給的,是能把腦袋玩到家的專家。諸葛亮已經盡力了。

三,諸葛亮在前面北伐,後面主公劉備在帶著七十萬士兵打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諸葛亮本身就沒有北伐的心,都是劉備強烈命令快速恢復漢室江山導致的。劉備一死,西蜀北伐曹魏的所有重擔全部落在諸葛亮身上,這樣的心態換個人去試試。

我想能打贏才怪。

4樓:創作者

因為用人不當,再加上自己身體不行

諸葛亮為什麼要出師北伐

5樓:筱鴨電影

關於諸葛亮北伐的動機,根據史料記載,以及近歷史學專家的論斷可以將其概括為三點:

1、為報先帝,以完遺願(依據:諸葛亮出師表)

諸葛亮在《出師表》所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

可看出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報答先帝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復漢室的遺願。

2、不攻曹魏,蜀漢必亡(依據:易中天品三國)

自從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只有出蜀,占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三來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騎軍部隊實力。

3、北伐中原,轉移矛盾(依據:易中天品三國)

由於蜀國建國之初,擁有荊州與益州,三方勢力的矛盾並不明顯。但是自從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

荊州集團在經歷失荊州、敗夷陵,元老死傷慘重(關羽、張飛、黃忠、馬良、麋竺等皆亡),無力繼續壓制強大的蜀地集團,所以必須聯合東州集團。

三方長此以後,矛盾日漸突出。劉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託孤之時,除了任命諸葛亮為「正託孤大臣」還任命李嚴為「副託孤大臣」。

一來可以使雙方互相監督,二來可以藉機拉攏東州集團。況且李嚴也算是半個荊州集團,不與劉備定下的基本國策衝突。

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國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涼州,那麼荊州、東州、蜀地三大集團的矛盾會大大縮減。而且可以使蜀國有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擴充套件資料:

蜀建興四年(226年),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繼位,缺乏統治經驗。諸葛亮抓住有利時機,決定出師北伐。次年三月,率軍進駐漢中,頓兵沔陽(今陝西勉縣)。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於街亭。

而同時趙雲寡不敵眾,失利於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同年冬,諸葛亮趁魏兵東下,關中虛弱,趁機北伐,出兵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魏將郝昭所拒,諸葛亮勸降不成,而又糧草不繼,不得已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

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阪(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

司馬懿追亮至鹵城,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

建興十年(232年),諸葛亮在黃沙休兵勸農,製作木牛流馬等,並且練兵講武,準備再次北伐。

建興十一年(233年)冬,諸葛亮為再次北出祁山派遣諸軍運公尺,集結大軍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

四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蜀軍自行撤退。

魏將郭淮認為蜀軍必會爭奪北原,司馬懿認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備。果然,蜀軍到來,但被郭淮擊退。

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為運糧不繼,導致功敗垂成,於是開始在渭、濱的居民之間屯田生產糧食,百姓亦相安無事,一切如常。而孫權也響應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親自率軍打敗。

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駐武功水北,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絡。司馬懿趁機出兵進攻孟琰。結果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橋,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

司馬懿看到橋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其後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

魏軍將領見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紛紛要求出戰,為了搪塞將領們的要求,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曹睿便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

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於操勞而病重。

八月,諸葛亮果然因積勞而病倒,病情日益惡化。司馬懿趁諸葛亮病重不能統軍,於是親自率軍襲擊蜀軍後方,斬五百餘人,獲牲口千餘頭,降者六百餘人。

諸葛亮病重的訊息傳到成都,劉禪派李福去探望諸葛亮,並詢問此後國家大計。諸葛亮也對各將領交代後事,要楊儀和費禕統領各軍撤退。

由魏延、姜維負責斷後。不久,諸葛亮在軍營中與世長辭。而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沒有成功,諸葛亮北伐,為什麼沒有成功?

根本原因還是實力差距太大。自身底子太薄,扛不住太大的損失。戰術上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戰略上的巨大缺陷。諸葛亮北伐中原最後失敗了,演出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的歷史悲劇。以諸葛亮的才智,劉備的仁義,關羽 張飛 趙雲 馬超 黃忠的勇猛,卻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 興復漢室?這裡有天時也有人謀二方面的問...

諸葛亮為什麼失敗,諸葛亮北伐失敗原因

諸葛亮後期北伐興無名之師,必敗。劉備乙個編草鞋的,為什麼能當蜀王?因為劉備能籠絡人心,劉備德望高於劉表,得蜀漢是實至名歸,更是輕而易舉。歷史向來是眷顧強者,諸葛亮後期北伐完全是為一己權利之慾。後期曹魏沒有進兵蜀漢的想法,諸葛亮守住蜀漢沒有任何問題。魏國佔據堅守城池,豈是那麼好拿下的。諸葛亮北伐明面上...

諸葛亮的失敗,諸葛亮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首先,本人從來都是認同諸葛亮是個有才幹的人,只是有才幹的人是否就一定什麼都能成功?這點也是未必的,人之所以會成功是須有三點 才幹 條件的配合 條件的掌握,有了這三點,沒有不成功的道理,相反,三點全無或三點缺一,那麼成敗根本就不會在預計之內,凡事也只有聽天由命。一 才幹,代表著人的智慧型 應變 籌謀 ...

諸葛亮為什麼堅持北伐,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

對於諸葛亮的 出師表 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那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前向劉禪的陳表,說的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但可能很少人知道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前還寫了一篇 出師表 三國志諸葛亮傳 沒有記載,記載在 漢晉春秋 中,史稱 後出師表 劉備死後,蜀漢朝中反對北伐者就不在少數,認為蜀漢隨地小人少,但佔據地形優勢易守...

諸葛亮伐魏為什麼不能成功,諸葛亮北伐失敗原因

今人事,聽天命而已,否則他早就是曹操的大丞相了,沒聽司馬徽說,得其時不得其主 偽命題諸葛亮失敗了嘛?陳壽不是說了麼?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宇內 就像我黨的最高目標是共產主義社會,退而求其次的目標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我黨第一代領導人沒有建設成共產主義社會,難道我黨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