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簡介,史記簡介,司馬遷與史記的內容簡介

時間 2022-04-28 13:34:08

1樓:雪微夕影

司馬遷(西元前145年—西元前90年)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

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

當地名勝古蹟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

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西元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西元前135),卒於西元前90年,55歲終。現司馬遷墓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南門外,位於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

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史記》約成書於前104年至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

久而久之,人們根據「太史公記」而省略成《史記》。近人梁啟超稱讚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開始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2樓:白菜θ凜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按司馬遷所說,編寫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關係,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即**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司馬遷(西元前145年—西元前90年)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西元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西元前135),卒於西元前90年,55歲終。

現司馬遷墓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南門外,位於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

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3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遷(前145—約前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後拜學於董仲舒和孔安國。

二十歲開始遊歷名山大川,繼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後,又隨漢武帝到泰山、長城、河北、遼西等地出遊,增長見識。任太史令期間,飽覽朝廷藏書,並開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的遺願。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 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被處以宮刑。

司馬遷受此大辱,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發憤寫作,終於完成了偉大的歷史名著《史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開始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此書記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下限到漢武帝時期,前後跨越三千多年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

「表」用**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

「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

4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遷(前145—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父司馬談有廣博的學問修養,曾「學天官于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又曾為文「論六家之要旨」,批評了儒、墨、名、法和陰陽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讚揚了道家,這說明他是深受當時流行的黃老思想的影響的。

史記》約成書於前104年至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

久而久之,人們根據「太史公記」而省略成《史記》。近人梁啟超稱讚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5樓:我1122超人

《史記》在我國比較廣泛地傳播流行,大約是在東漢中期以後。它成為司馬遷著作的專稱,也開始於這個時候。在這以前,《史記》都稱為《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和簡稱「太史公」。

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到唐朝時候,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們對《史記》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時著名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等都對《史記》特別推崇。宋元之後,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讚賞《史記》的文筆。

於是《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俗稱「三家注」的《史記集解》(劉宋時裴駰(裴松之子)注)、《史記索隱》(唐司馬貞注 補:司馬貞,字子正,唐河內(今沁陽)人。

開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巨集文館學士,主管編纂、撰述和起草詔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學家,著《史記索隱》三十卷,世號「小司馬」。司馬貞以《史記》舊注音義年遠散失,乃採摭南朝宋徐廣《史記音義》、裴駰《史記集解》、齊鄒誕生《史記集注》、唐劉伯莊《史記音義》、《史記地名》等諸家的注文,參閱韋昭、賈逵、杜預、譙周等人的論著、間己見,撰成對後世很有影響的史學名著《史記索隱》,該書音義並重,注文翔實,對疏誤缺略補正頗多,具有極高的史學研究價值,與南朝時期的宋國裴駰的《史記集解》、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合稱「史記三家注」。

後世史學家譽稱該書「價值在裴、張兩家之上。」 )和《史記正義》(唐張守節注)。《集解》兼採當時裴駰所能見到的前人有關《史記》諸書的研究成果,並一一註明作者名字。

一絲不苟。《索隱》進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證不當的錯處。並對《史記》原文提出辨正,發語警闢。

《正義》的作者長於輿地之學,對《史記》中地名的考證尤為精闢。讀《史記》原文,同時注意看一看這三家注,對原書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華書局重新標點排印的《史記》,就是與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6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開始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按司馬遷所說,編寫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關係,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即**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史記》參考了眾多典籍,如《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和諸子百家,同時參考檔案、民間古文書籍。他還親自採訪,進行實地調查,然後對材料精心選擇使用,治學態度異常嚴謹。

司馬遷去世之後,《史記》並沒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視。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經過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司馬遷與史記的內容簡介

7樓:匿名使用者

一、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二、《史記》內容簡介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1、本紀

「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2、表「表」用**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3、書「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

4、世家

「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蹟。

5、列傳

「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記述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國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確鑿無疑。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擴充套件資料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

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因此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史聖」。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簡介《史記》作者及背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介紹

史記 最初稱為 太史公 或 太史公記 太史記 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 前145年 字子長,夏陽 今陝西韓城南 人。西漢史學家 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

司馬遷簡介,司馬遷的資料五十字

司馬遷 前145 前87年後 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 思想家 文學家,西漢夏陽 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 人,著有 史記 又稱 太史公記 他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 西元前100年 共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的史識,使 ...

你如何評價司馬遷的史記,如何評價司馬遷的《史記》

2018 孝感 這部著作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東漢史學家班固評價這部著作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這部著作是 史記 2018 隨州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孕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司馬遷秉筆直書,其作品 史記 成為史書的典範。2010 恩施 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3000多年的...

司馬遷的典故有哪些,司馬遷的史記中有哪些故事

司馬遷 西元前145年 西元前90年 字子長,夏陽 今陝西韓城南 人,一說龍門 今山西河津 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 文學家 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 太史公 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 董仲舒,漫遊各地,了...

司馬遷為什麼把伯夷列傳放在史記,司馬遷為什麼把伯夷列傳放在史記第一篇

伯夷列傳 出自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第一 作者司馬遷。該篇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 史記 列傳之首。在這篇列傳中,作者以 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 的史料處理原則,於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 叔齊的簡短事蹟。他們先是拒絕接受王位,讓國出逃 武王伐紂的時候,又以仁義叩馬而諫 等到天下宗周之後,又恥食周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