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的由來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時間 2022-01-08 01:38:24

1樓: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

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

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

近 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除這些文字記載,還可以看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餃子。

它是從新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的唐墓裡出土的。出土時,乙隻餃子和四隻餛飩一起被放在乙個木碗中。由此可見,至少在唐代,餃子已傳入我國的邊遠地區。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 簡短一點

2樓:匿名使用者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將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

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你想想,我國祖先對此是多麼的重視啊!無論怎樣,為除掉一年的晦氣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頓餃子,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3樓:百度使用者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裡,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

4樓:匿名使用者

餃子是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 而且是中國春節必不可少的美食

為什麼過年吃餃子,餃子的由來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餃子的歷史起源和餃子的現代發展

餃子在其漫長歲月的發展中,名目繁多而並不單一,古時候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餃子的之說。三國時期稱作餃子為「月牙餛飩」,在南北朝時期稱餃子為「餛飩」,唐代的時候稱為「偃月形餛飩」,在宋代的時候稱餃子為「角子」,在元代的時候稱之為「扁食」;而在清朝時候被稱為「餃子」。其實,餃子的最先記載是起源於東漢時期的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

在當時,餃子是用來當藥用的,張仲景用小麥磨麵,加水和面,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物用來百姓治人病,像用面皮包羊肉、胡椒等,為凍傷耳朵的百姓**凍瘡。還有乙個說法:在春秋戰國時期,水餃的跡象在東夷地區薛國(今日的山東滕州市轄區)墓葬中發現,這充分地說明了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獨具美食,很可能最早起源於我國古代的東夷地區。

餃子在宋代的時候,傳入到了少數民族的蒙古。餃子傳到了蒙古後,也很快受到了蒙古豪爽奔放的性格的影響。餃子在蒙古語中的讀音類似於「匾食」。

餃子的樣式也由原來餡小皮薄變成了餡大皮厚的樣子。隨著蒙國古帝國的征伐,扁食也傳到了世界各地。因此就出現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餃子、朝鮮餃子等多個品種的餃子。

蒙古帝國給中國餃子向世界的傳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明代的書籍資料上也證實了這點。

餃子到了清朝的時候,吃餃子要在年三十晚上的子時以前,就是現晚上23點以前包好,等到半夜子時再吃,這個時間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為「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寓意。

餃子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美食,也是咱中國人在春節的時候,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百姓們的歡迎和青睞。民間也有不少的讚美語言,如「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在我國很多地區民俗中,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不能代替的美味佳餚。

另外,我們日常出門前吃餃子是期盼平安的意思,具體地講就是取平安歸來之意。我國大部分地區有一種良好的風俗,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迎親待友的時候,總要包上一頓餃子吃。特別是年夜飯更少不了餃子,全家人給老人拜年後而相互拜年,然後便圍坐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的趣聞,一年的收成等無所不談,時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含飴弄孫之事和其樂無窮之意...;

6樓:斛適酒琅

初一吃餃子過年的由來

正月初一吃餃子過年,是說大年三十晚上要包好餃子,等到正月初一的時候拿出來吃了過年。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有乙個很有趣的故事。

農曆年在民間是備受重視的,很久以前,在乙個貧困的山村,有一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就是年關了,為了新年能吃得飽,只好向親友借來公尺麵,和好面後,用蘿蔔做餡,非常精心地包起餃子,包好的餃子由里到外擺放得一圈一圈的,非常整齊,也很美觀,灶王爺看到後非常滿意。

同村有個財主,家財萬貫,命令手下人包餃子,用肉、蛋等料調餡,這些人粗手粗腳的,包好後胡亂地放在蓋簾上,灶王爺見了很不高興,就想懲罰他們。

到了正月初一這天,財主家的餃子下鍋煮熟後,一吃味道全變了,肉餡變成了蘿蔔餡,而那戶窮人家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後來這戶窮人家知道是灶王爺幫了他們,所以每到過年就包餃子。這事在村里傳揚開後,村裡人即使再忙,過年也要包餃子,把餃子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福」的口彩。

7樓:匿名使用者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餃子的由來: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餃子的來歷和傳說

請問吃餃子的習俗是怎樣由來的?

8樓:

餃子,是交子的諧音。交子,就是古代錢幣的名稱。

春節吃餃子的來歷

餃子的由來及過年吃餃子的意義是什麼?

9樓:

由來: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

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明朝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意義: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紅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紅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吃到錢幣則是財源不斷。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將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

10樓:我要去美國找人

一、春節吃餃子的由來

1、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

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

2、民間傳說,這與我國東漢名醫張仲景有關。說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很多窮苦百姓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見了非常難受,就從冬至這天起架起大鍋,熬製了一種「祛寒嬌耳湯」向窮人施藥治傷。「祛寒嬌耳湯」的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熬,熬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食用。

「嬌耳」很管用,人們吃下它後血液通暢,治好了凍耳。張仲景施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人們感激張仲景施藥的善舉,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吃,並把這種食物稱之為「餃子」。

於是,餃子這種吃食就誕生了。餃子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自從問世就深受百姓喜愛,民間素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二、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一是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三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四是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吃餃子的由來,春節吃餃子的來歷

大年初一,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民俗專家介紹說,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 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 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必不可少的美味。說到過年的吃,總是 初一餃子 初二面。相傳餃子最早出現於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在乙個寒冷的冬天中看到許多窮苦百姓...

春節吃餃子的來歷,吃餃子的來歷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 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乙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 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

過年包餃子的來歷,春節包餃子的習俗由來

相傳餃子最早出現於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在乙個寒冷的冬天中看到許多窮苦百姓的耳朵凍得不成樣子,所以就發明了一種 祛寒嬌耳湯 向窮人施藥治傷,意為吃了耳朵狀的 嬌耳 就可以促使凍傷的耳朵迅速恢復。隨著時間的流逝嬌耳逐漸稱之為餃子,而民間也逐漸形成了在一年中最為重要的過年時刻吃餃子的習俗。春節吃餃子的寓意...

初五吃餃子的習俗,初五為什麼要吃餃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漢族民俗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 水餃子 五日,北方叫 煮餑餑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 三 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此,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 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源於周代,周公將土圭法測得一年中 日影 最長的一天定為新年第一天,所以從周到秦,冬至都被當做新年過。冬至吃餃子是瞎編的,捏造的,不存在由來。非要找由來,就是有一群人信口胡謅了這麼個規則,又有一群人傻乎乎地信了。餃子原名 嬌耳 是張仲景為了救治忍飢挨餓,耳朵都凍爛了的窮苦百姓而發明的。張仲景開始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