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

時間 2021-12-26 12:39:52

1樓:潛正清

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們的信仰,被成千上萬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都包含了對人類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隱患——死亡的最終解決的承諾。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義、教理之不同而對生與死的看法各異,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觀。在中國,儒道釋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攬。

佛教的核心就在於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說盡其存在的意義。明代憨山大師在他的《夢遊集》中雲: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

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1] 憨山此說,可謂總結了整個佛教的根本義諦,標示生死智慧型即「生死即涅盤」的大徹大悟為佛教解脫論的真髓所在。 一、佛教的生死觀簡述 1.佛教生死本體論 佛教緣起論認為色心不二,肉體與精神一體,二者不可以分割,沒有前後本末之分,渾然一體,共同構成宇宙的實相,生命的本質。

人的生命是種種物質和精神要素的聚合體,它沒有乙個獨立的實體(我),世間萬事萬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內都是種種因緣和合而生起,沒有單獨的「實體」,皆隨因緣聚散生滅,沒有自在的「常往」,皆受因緣條件變化的制約,沒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說無我,亦無靈魂不死。作為人類的個體,佛教認為他又是不真實的存在,即是「無」的,這個「無」又稱之為「無我」、「非我」。而人的肉體存在是五蘊集合而成,從偏重於構成生命的精神要素來分析「五蘊說」,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識五大類,色是物質要素,受、想、行、識是精神,它們不能單獨生起,必須相互依賴,互相結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運動。

從偏重於物質要素來分析,有「六大說」,即人們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元素所組成,依借前五大構成物質屬性的身體:地為骨肉,有堅性;水為血液,有濕性;火為熱氣,有暖性;風為呼吸,有動性;空為空隙,有無礙性。依借識大有種種精神活動。

色心不二,五大之外無識大,識大之外無五大。互具互融,六大無礙,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人體精神屬性的存在必須依賴於人體物質屬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體如果沒有精神屬性,就不能成其為生命。

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二者互相依存,互為因果,互為條件,並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生命因之隨時而改變自己存在的形態,表現為生生死死,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內容則是不能改變的。從整個宇宙的主場看,生命之能是永恆的,它使具體的生命從一種形態轉換為另一種形態,由此構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並且反覆迴圈,生而死,死而生,永遠流轉,以至無窮。

故死亡在整個宇宙生命中並不具有最終的性質,它只是相對於生存顯現才具有終極意義。 由佛教的這種生死本體論衍生出佛教對生死的態度就是「無我」和「無常」。如果人類破除了我執,認識了清淨無染、安寧自在、超脫生死、真實永恆的真我(真實的自我、自我的本來面目),整個生命過程便充滿生機,充滿信心,不再動搖,不再猶豫。

正如池田大作說: 它是自發的和能動的,是不斷生成和流動的;這就是生命的實相。具體到我們的人生來說,應該堅決拋棄觀念上的僵化和獨斷。

正因為現象是「無常」的,人的主體性和自由生命的發揚才是可能的。[2] 2.佛教生死輪迴論 輪迴學說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它是佛教對事物本質、事物變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倫理道德、人生解脫等的觀念緊密相關。輪迴學說起源於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決的僅僅是人死後去向的問題。

佛教創立者吸收了輪迴學說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輪迴論認為眾生由於恩愛執著、迷惑造業的影響,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轉生死,受諸苦惱不能解脫。猶如車輪旋轉,迴圈不已,故名輪迴。

所以,解脫輪迴之苦,也就成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護眾生的指導方針了。 輪迴的主體就是神識,可以相比中國人所說的靈魂 (但不同於靈魂),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所以叫神識。《寶積經》說:

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涯,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此神識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現色。

《增一阿含經》卷七說: 吾是神識也,吾是形體之具也。 《藥師經》說:

彼自身臥在本處,具琰魔使,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 《楞嚴經》卷八說: 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地獄。

解脫輪迴之後,神識就被淨化了。所以,佛教不主張「靈魂永恆不滅」,而主張生命全體的緣起緣滅,相似相續,不常不斷,無我、無我所,沒有主宰。 3.佛教生死涅盤論 阿部正雄所說:

在佛教看來,不是用生命力來克服死並在將來獲得永生;根本的是要從生與死的自相矛盾性中解放出來,並悟到脫離生死輪。因為這種悟完全是存在性的,它只能在人們的此地此時發生。在這種存在性的悟中,涅盤不是脫離輪迴的東西。

在此地此刻,輪迴本身就是涅盤,涅盤本身就是輪迴。[3] 佛教認為,涅盤實質上是眾生息滅煩惱後(無我)所證得的精神境界,它和佛、佛性、實際、真如、法界、法性、空、道、法身、實相、自性、圓成實性、如來藏等是異名而一體的。從哲學的角度申論之,這一體可以三個角度而言。

一從修行實踐論來說,它是精神解脫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擺脫了一切物質性和精神性的束縛而獲的大自由、大喜樂,故名為涅盤、佛。二從本體論而論,它是諸法的本體、實相、理體、法性。諸法實相就是真實存在本身,就是本真存在的無遮蔽狀態。

一方面它是真空,「自性常清淨」,「本來無一物」,故為絕對的空;另一方面其性又具足一切功德,自性含萬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為絕對的有。故名為真空妙有、真如、實相、法界、圓成實性。眾生去除無明遮蔽後,即可證悟到這一宇;宙人生的實相存在,生命由此自然處於真實、無蔽和的狀態,達到光明的境地,自然處於悲智雙修的運作狀態,自覺覺他,上求下化。

二、佛教解脫生死的方法 道元禪師說: 斷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緣也! 若生死中有佛,便能無生死。

若知生死即涅盤之理,便能無可厭生死,亦能無可願涅盤,自是超脫生死。故唯**一大事之因緣也。[4] 眾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恆安樂的歸宿。

為此,佛也一再提醒我們:若想實現圓滿的生命,必須解脫生死。那麼,我們如何解脫生死呢?

1.斷惑證真 佛書中說:「眾生迷而不覺以至輪迴生死。」因此要斷惑證真,覺悟生死同於涅盤的道理。

無明既為生死之惑,那麼,想求解脫生死,當先斷無明為下手工夫,猶如擒賊必先搗其巢而擒其王。然而要怎樣來滅除無明、了脫生死?當用般若觀照力,照知無明無自性,乃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種虛妄,本非實體,因凡夫不覺故被其所迷,才妄造一切惡業,妄受生死等苦。

今既了悟無明虛妄,當體即空而不被所迷,則無明無法活動,此則滅無明也。無明一滅則真心顯現,於是對於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會迷執我法二相,而生種種顛倒取著去妄造一切惡業的行為。既不造業,哪還有依業受報的業識呢?

沒有業識,自然不會投生入胎的名色。既無名色,則安有六入的構成?六入既無,誰去接觸?

沒有接觸,怎能領受?領受既無,便不生貪愛。既無貪愛,怎能妄取?

既不妄取,自無有業。既無有業,誰去投生?既不投生,哪有老死?

所謂前者滅除,則後者不起,故曰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蓋無明為生死根本,所以一滅了它——無明,其餘十一支則不斷而自滅了。 念佛就是一種能斷無明,了脫生死的一種勝妙法門。

所謂貪嗔痴三者謂之根本無明,能夠一心念佛,萬緣放下,則不起貪心;一心念佛,慈心發現,則不起嗔心;一心念佛,正念昭彰,則不起痴心,故念佛能破無明煩惱就是這種道理。 2.觀照無常 在生死輪迴中,我們有無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無常的真相。我們渴望一切都恆常不變,認為恆常可以提供安全。

這種以假當真的錯誤資訊,構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礎。儘管再多的真理不斷逼近,為了維持我們的偽裝,我們還是寧願不可救藥地繼續浮誇下去。為了震撼天真、懶惰、自滿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現滅度,告訴我們死亡是生命無可避免的事實,以此喚醒我們了悟無常。

為什麼一切皆無常?因為萬事萬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外部條件,緣聚而生,緣散而滅,一切都是因緣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賴,一切都在變遷,沒有常住的事物。所以,變易、;無常是天地間永不動搖的真理。

這就是佛所說的「空」。當我們認真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時,就會發現,從前我們認為是如此堅固、穩定和持久的東西,只不過是夢幻泡影而已。即所謂「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當我們進一步觀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質,我們絕不會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會喚醒我們的慈悲心,使我們對於一切事物和眾生越來越樂意布施,我們再也不必保護和偽裝自己了。因此,讓我們在生活中,放下執著,回到真理!這才是為死亡而準備的真正妙方。

3、修行漸次 佛教的四諦、十二因緣和六度,就是三種解脫生死的主要方法。四諦是一種「依苦尋因,慕滅修道」的解脫法,十二因緣是一種「推因知果,觀果斷因」的解脫法,而六度則是一種「自利利他,攝末歸本」的解脫法。這在佛法中稱之為「三乘佛法」,即聲聞乘的四諦法,緣覺乘的十二因緣法,菩薩乘的六度四攝法。

除了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基本解脫法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解脫生死的方法,比如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特別是淨土宗、禪宗、密宗和天台宗等,都是能夠從根本的「我執」上下手,斷除生死的束縛,從而得到生死的真正解脫,使生命呈現完全自由開放的狀態。儘管在整個佛法中的解脫生死之方,有著各個宗派的差別,修行的方法次第各有特色,但有乙個共同的核心問題,那就是破除「我執」才能真正徹底地解脫生死之苦。簡而言之,只要把這顆生滅的妄心降伏了,一切雜念執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後,生死之苦被徹底征服,生命出現嶄新的景象,內心中只有光明和寧靜。

正如佛陀說:「寂滅乃人生之至樂!」這是解脫道上的終極境界。

參考文獻: [1]曹越著:《憨山老人夢遊集·示修淨土法門》卷九,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2]池大作著:《佛法西與東》,四川人民出版杜,1996。 [3]阿部正雄著:

《禪與西方思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4]大久保道舟著:《道元禪師全集》下卷,東京築摩書局,1970。

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佛教如何看待生死?

看待方式 一 對壽盡而死看待方式 這就是壽終正寢,就像是燈油燃燒完了,燈火自然就消滅了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壽,其實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間,到頭來還是黃土一抔,所謂 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 百年 千年而死者,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意思是說人壽有限,在劫難逃。二 對福盡而死看待方式 ...

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理解生死觀?

生死只不過是換乙個身體。佛講整個宇宙的 孔老夫子講我們人間 人道。釋迦牟尼佛講十法界依正莊嚴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夫子講的 遊魂 就是識,佛家講的 識神 就是遊魂。識神墮在地獄,不是肉身。肉身,我們能不能知道痛癢?給諸位說,不知道。人死了,他的神識離開身體,剛離開,他身體還沒有壞,他不知道痛癢 他要...

佛教說死亡,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普通人叫去世,文言文叫做駕鶴西遊,辭世,故去,與世長辭,北方人叫做老了。戰場上叫做犧牲,事故中叫做遇難。學佛修行者叫做往生。佛教裡的寺院住持長老叫做圓寂,大德成就的佛才叫做涅槃。世間諸相本幻化 一切世間有形眾生 人 動物 皆依業報所生 無形眾生亦業力所生 當此世間業緣盡 則有形眾生當色身四大分離 但...

佛教朋友一定看,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我問你種乙個樹 種樹是因 那澆不澆水,果一樣不?天氣影響果不?受報是一定的 但所受的 果 形式 卻是不一樣的 好比打人一拳,一定會有果,可有的是被罵,有的是坐牢有的人摔倒傷的重,有的人摔倒傷的卻很輕,這就是程度和形式上的區別。須菩提!若善男子 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佛教上如何看待禽流感,佛教是如何解釋這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

佛教是 心理疾病,佛教也承認眾生的生 老 病 死。禽流感是一種流行性疾病,要靠科學的方法醫治。是眾生業力感招,如果眾生都成佛,絕無禽流感。佛教是如何解釋這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凡疾病都是緣起的 甲型h1n1是疾病 所以,甲型h1n1是緣起的 這就是佛教對甲型h1n1的解釋 萬物皆有定數 佛也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