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由來

時間 2023-06-02 17:15:03

1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是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長,白晝最短。 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闢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復卦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12月21日至12月22日交節,太陽位於黃經270度,直射南回歸線。 《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冬至前後,加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由此可知從漢代起冬至是國定假日。

蚯蚓結 麋角解。

水泉動 在中國北方有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南方某些地方有冬至日吃湯圓的習俗,傳說在漢朝的醫聖張仲景體念家鄉鄉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藥材包在麵皮中,作成耳朵的樣子,給鄉民們治病補身,這個藥方的名字叫作「祛寒嬌耳湯」,嬌耳就是餃兒。中國南方則有吃湯圓的習俗。 中國江浙在冬至吃湯圓外,還要吃桂花酒釀,並祭祖,蘇州還有桂花冬釀酒,只在此時節上市。

大湯圓有餡的「粉團」是用於晚上祭祖,而無餡較小的粉圓」用於早上拜神。

祭祖之後還有將湯圓粘在門窗上,稱為「冬節圓」,等乾燥以後再給孩子們吃,有保佑健康成長之用。冬至掃墓叫「過冬紙」。

2樓:九溪煙雲

冬至的由來如下:

1、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

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2、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

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3樓:教育小百科達人

冬至的別稱是亞歲、冬節、小至、大冬、小年。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至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冬至的物候現象:

中國古代一些文學作品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由於冬至後太陽直射點往北回返,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迴圈,太陽高度自此回公升、白晝逐日增長,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2020年冬至日期是12月21日,2021年冬至日期也是12月21日。連續兩年冬至日期都是12月21日,這種曆法現象是非常罕見的。據統計,這種稀奇的曆法現象,上一次出現在1896年和1897年,距今已有124年。

4樓:小張漲知識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代表著冬天的正式到來,那麼關於冬至的由來大家又知道多少呢?接下來就和大家分享下關於冬至的知識。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

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5樓:

摘要。親,很高興為您解答:1、冬至節的由來由於陰曆陽曆的差距,在中國的冬至季節,一般都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左右,冬至的這一天夜晚十分的長,在漢武帝時期,24節氣被用來指導農事的曆法,主要採用的是平均時間法來劃分節氣,這樣一來冬至和下乙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就被稱為了中氣,中氣之間再進行劃分,也就成為了24節氣,冬至只是其中乙個,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乙個節日。

古代人們認為冬至這天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所有人都要舉行賀冬儀式,唐宋時期在東至,還需要祭天祭祖。"/

冬至的由來。

親,很高興為您解答:1、冬至節的由來由於陰曆陽曆的差距,在中國的冬至季節,一般都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左右,冬至的這一天夜晚十分的長,在漢武帝時期,24節氣被用來指導農事的曆法,主要採用的是平均時間法來劃分節氣,這樣一來冬至和下乙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就被稱為了中氣,中氣之間再進行劃分,也就成為了24節氣,冬至只是其中乙個,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乙個節日。古代人們認為冬至這天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所有人都要舉行賀冬儀式,唐宋時期在東至,還需要祭天祭祖。

擴充套件:北方冬至的習俗:吃餃子個人認為還是北方慶祝冬至,比較有儀式感,冬至這天來臨之後,北方大多數家庭都會選擇吃餃子,不論貧窮或者是富有,大家都聽說過張仲景這個醫生來製作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其實這是真實發生的,後來的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去世的日子,也是為了禦寒,都會在冬至那天吃一碗餃子來表達自己對醫聖張仲景的感恩。

另外北方的少部分家庭還會選擇吃餛飩,餛飩意為調節陰陽,有些人認為冬至這天為極陰之時,所以要使用餛飩來調節一下天地間的陽氣生長,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其實吃餛飩適合相傳漢朝的時候北方匈奴分為兩個部落,乙個叫作渾氏,乙個叫作屯氏,這兩個部落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困擾,因此老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起名餛飩,並且吃掉。

冬至的由來和風俗,冬至的由來習俗寓意

冬至的由來是上古時代 或遠古 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冬至的風俗在我國南方和北方有所不同。具體冬至的由來和風俗分別介紹如下 1 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 二十四節氣 之一。二十四節氣 與 十二月建 是干支曆的基本內容,它在上古時代 或遠古 已訂立。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二十...

冬至的由來和風俗,冬至的由來習俗寓意

冬至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周公用土圭測景的方法,選取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年開始的日子,週曆中的正月即夏曆中的十一月,漢代時,漢武帝採用夏曆,將正月和冬至分開,從此開始專門過冬至節,並一直延續至今。不同地區在冬至時的風俗都有所差異,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發展至今,很多地區依舊保留著這項傳統...

冬至由來和習俗,冬至節的由來與習俗

冬至,又名 一陽生 是農曆中乙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乙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 冬節 長至節 亞歲 等。起源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乙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

冬至的來歷,冬至日的由來

冬至節,來由於節氣特點 冬至一陽生 天地陽氣回公升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冬至一陽生 天地陽氣回公升,所以古人將冬至視為吉日,在冬至祭祀神靈和祖先,形成節日風俗。冬至,俗稱 冬節 長至節 或 亞歲 等。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乙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

冬至吃湯圓的由來,冬至吃湯圓的來歷?

吃湯圓在明 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 作粉圓 或 粉糯公尺為丸 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 冬至,粉糯公尺為丸,名 湯圓 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 添歲 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還有一種解釋是 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