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全詩最後兩句營造了怎樣的情境?

時間 2023-03-07 06:40:07

1樓:風紀社

登幽州台歌。

唐代 ·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賞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鑑賞。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屢受擊,心情鬱鬱悲憤。詩歌寫登上幽州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並以「山河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時的哀嘆。

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是一聲人生短暫的感喟。詩人縱觀古往今來,放眼於歷史的長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幾十年真如白駒之過隙,轉瞬之間就消失了。這種感嘆既可以引出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也可以引發加倍努力奮鬥的志氣。自古以來有多少仁人志士並不因感到人生短暫而消沉頹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無限的意義。

正因為陳子昂抱著這種積極態度,所以他才「愴然涕下」。也正因為在悲愴的深層,蘊蓄著一股積極奮發欲有所作為的豪氣,所以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

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2樓:在竹海彈奏小夜曲的西洋菜

登幽州台歌全詩最後兩句營造了蒼涼悲壯,孤獨寂寞的情境。

3樓:史海微言

此詩總共不過四句,卻氣象巨集大、意境雄渾。全詩如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4樓:匿名使用者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最後兩句營造了悲涼傷感的情境。

登幽州台歌這首詩的藝術風格是什麼

5樓:謝老師教育課堂

藝術風格: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

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

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

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創作背景:這首詩寫於武則天。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

是乙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

、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

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後,陳子昂又向武進。

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

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巨集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台歌》

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等詩篇。

6樓:匿名使用者

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

《登幽州台歌》是誰的作品呢?這首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7樓:hgc隨風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作品,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愴的心境,另外也表達了那個時代的詩人胸中有理想,渴望光明前景的熱切盼望的心情。

8樓:帽子

是陳子昂的作品,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感慨,和對萬千事物的改變的惋惜和無奈。

9樓:灰姑娘的姐姐

這首詩的作者是陳子昂。這首詩揭示了當時封建社會,愛國人士對當時社會的悲憤之情。

10樓:匿名使用者

很有才,很好的一首詩呢。

《登幽州台歌》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副怎樣的畫面

11樓:sunny桉藍

畫面:作者孤獨bai地站在幽州。

du台上,仰首責問蒼天。大地茫zhi茫,dao空闊寂寥,沒有版乙個知音,內心滿懷。

權悲憤。作品原文:

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作者簡介: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

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臺正字,右拾遺。後世因稱陳拾遺。敢於陳述時弊。

曾隨武攸宜徵契丹。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於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

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傳世。

12樓:匿名使用者

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氣氛。

蒼涼悲壯,面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北方原回野的蒼茫答。

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詩人孤獨於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緒萬千。在這薊北幽州台上,他或許想到了大破齊軍的燕國上將軍樂毅,或許想到了北征烏桓臨石觀海的三國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帳下,竟無用武之地,英雄已遠而前途渺茫,那份曠世的孤獨,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

13樓:愛笑的眼睛就我

你說話的聲音太、這麼樣也不是什麼。

登幽州台歌詩人後兩句是以什麼角度寫的?

《登幽州台歌》這首詩歌營造了乙個怎樣的意境奠定了怎樣的情感基調?

14樓:洪武刻字胡不歸

意境:《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作品。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

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情感基調:詩人通過書寫登樓遠眺,憑今弔古的感慨,抒發了懷才不遇,理想破滅,孤寂沉鬱的思想感情。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15樓:木妖璐

陳子昂,抒發了作者抑鬱已久的憤青之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憤,理想破滅時顧忌鬱悶,遭受壓迫的抑鬱之情。

16樓:阿木子香

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和悲憤,詩人生不逢時,空有一身本領卻得不到賞識。

17樓:永老師玄學解答

作者在這首詩歌中,表達了自己對人生還有社會的思考,說明了自己的忠心。

登幽州台歌 的前兩句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品質?

18樓:網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

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

19樓:與否

這首詩開篇兩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橫空出世,一語驚人,遂成千古經典名句。

同時這兩句也是在用典,詩人縱觀古今,放眼未來,像燕昭王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的明君,現在見不到了,而渴望出現的後賢,也不知何時能出現,這讓詩人有種生不逢時的惆悵。

登幽州台歌的翻譯,登幽州台歌翻譯?

譯文直譯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英王,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獨自憑弔,我眼淚縱橫悽惻悲愁!意譯 回頭看看哪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放眼望去也不見乙個效法古賢的後人,我真是生不逢時啊。想到天悠悠而高遠 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

登幽州台歌字詞翻譯,登幽州台歌的翻譯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3 獨愴然而涕下 4 中華書局1960年排印本 全唐詩 1 這首詩寫於萬歲通天元年 696 由於契丹反叛,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軍討伐之,陳子昂隨軍參謀。武攸宜出身親貴,不曉軍事,使前軍陷沒,陳子昂進獻奇計,卻未被採納。他不忍見危不救,幾天後再次進諫,結果激怒了...

寫出描寫《登幽州台歌》作者當時的心情,樣子

樣子 獨自登樓 獨愴然而涕下 我獨自憂傷,任淚水沾滿我的衣襟 心情 1 孤獨 2 感嘆的是宇宙的無。垠和人生的短促 3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 4.對賞賢。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希望能幫到你。每天上班的心情比上墳還沉重。懷才不遇 生不逢時。登幽州台歌 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懷才不遇 壯志難酬的苦悶抑...

在《登幽州台歌》中詩人為什麼「愴然而涕下」

詩人在政治上接連受到挫折,報國無門,因此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慷慨悲吟,藉此表達了他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因為他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古人和來者都是指賢能的君王,乙個已經逝去,乙個還未到來 詩人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沒能趕上有賢君的時代,於是 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中詩人為什麼要 獨愴然而涕下 1 ...

登幽州台歌的哪倆句寫出了作者抱國無門的憂傷

應該是前兩句。與後兩句相比,這兩句位置靠前,正是作者心聲的一呼而出。讀完全詩,對前兩句則更加有領悟,因為前兩句比後兩句更蘊藉,更有悲國憂民 感時傷懷之意境。後兩句則有些過於直白。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無志同道合之人,無以寄懷,是作者憂傷所在,引發讀者共鳴。後兩句是作者直抒胸臆,讀者也大發感慨,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