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登幽州台歌》中詩人為什麼「愴然而涕下」

時間 2022-09-24 20:35:59

1樓:

詩人在政治上接連受到挫折,報國無門,因此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慷慨悲吟,藉此表達了他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

2樓:九介大人

因為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古人和來者都是指賢能的君王,乙個已經逝去,乙個還未到來)、詩人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沒能趕上有賢君的時代,於是「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中詩人為什麼要「獨愴然而涕下」?

3樓:小薇薇

1、原因

因為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古人和來者都是指賢能的君王,乙個已經逝去,乙個還未到來)、詩人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沒能趕上有賢君的時代,於是「愴然而涕下」。

2、原文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注釋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幽州臺:即**臺,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⑵前:過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

⑶後:未來。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⑸愴(chuàng)然:悲傷悽惻的樣子。涕:古時指眼淚。

譯文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4、簡析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台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豔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

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

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4樓:心旅

懷古傷今,聯絡到了過去,家國及自己。

5樓:如果雲知道

當詩人想到宇宙無窮無垠,時間、空間無限,而人生卻是那樣短暫有限,就越發感到孤獨寂寞。天地如此之大,抱負卻無從施展,於是強烈的希望與同樣強烈的失望,形成了無法排解的巨大憂憤、鬱悶。在這尖銳矛盾之中,不由得孤獨地流下了眼淚。

這就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登幽州台歌》中詩人為什麼「愴然而涕下」?

6樓:旗秀榮沈凰

1、當詩人想到宇宙無窮無垠,時間、空間無限,而人生卻是那樣短暫有限,就越發感到孤獨寂寞。天地如此之大,抱負卻無從施展,於是強烈的希望與同樣強烈的失望,形成了無法排解的巨大憂憤、鬱悶。在這尖銳矛盾之中,不由得孤獨地流下了眼淚。

這就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2、《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譯文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4、賞析

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5、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

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臺正字,右拾遺。後世因稱陳拾遺。敢於陳述時弊。

曾隨武攸宜徵契丹。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於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

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傳世。

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詩人為什麼會「愴然而涕下」?

7樓:飛豬

陳子昂是乙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採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孤獨於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緒萬千。在這薊北幽州台上,他或許想到了大破齊軍的燕國上將軍樂毅,或許想到了北征烏桓臨石觀海的三國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帳下,竟無用武之地,英雄已遠而前途渺茫,那份曠世的孤獨,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蹟,表示無限欽慕。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台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同時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8樓:住在森林的風

= =!前不見古人⑵, 後不見來者⑶。 念天地之悠悠⑷, 獨愴然而涕下⑸!

這是語文作業麼?

因為天地永存,而人如白駒過隙,他感受到人的生命和時間的短暫虛無,

登飛來峰中是為什麼獨愴然而涕下?

9樓:危琳禕

「獨愴然而涕下」出自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詩的前兩句中,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的君王。前兩句的意思是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台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

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登飛來峰》是宋朝王安石的詩。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詩為王安石三十歲時所作。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時詩人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的情懷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登幽州台歌的翻譯,登幽州台歌翻譯?

譯文直譯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英王,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獨自憑弔,我眼淚縱橫悽惻悲愁!意譯 回頭看看哪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放眼望去也不見乙個效法古賢的後人,我真是生不逢時啊。想到天悠悠而高遠 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

登幽州台歌字詞翻譯,登幽州台歌的翻譯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3 獨愴然而涕下 4 中華書局1960年排印本 全唐詩 1 這首詩寫於萬歲通天元年 696 由於契丹反叛,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軍討伐之,陳子昂隨軍參謀。武攸宜出身親貴,不曉軍事,使前軍陷沒,陳子昂進獻奇計,卻未被採納。他不忍見危不救,幾天後再次進諫,結果激怒了...

寫出描寫《登幽州台歌》作者當時的心情,樣子

樣子 獨自登樓 獨愴然而涕下 我獨自憂傷,任淚水沾滿我的衣襟 心情 1 孤獨 2 感嘆的是宇宙的無。垠和人生的短促 3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 4.對賞賢。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希望能幫到你。每天上班的心情比上墳還沉重。懷才不遇 生不逢時。登幽州台歌 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懷才不遇 壯志難酬的苦悶抑...

登幽州台歌全詩最後兩句營造了怎樣的情境?

登幽州台歌。唐代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譯文。賞析。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鑑賞。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

登幽州台歌的哪倆句寫出了作者抱國無門的憂傷

應該是前兩句。與後兩句相比,這兩句位置靠前,正是作者心聲的一呼而出。讀完全詩,對前兩句則更加有領悟,因為前兩句比後兩句更蘊藉,更有悲國憂民 感時傷懷之意境。後兩句則有些過於直白。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無志同道合之人,無以寄懷,是作者憂傷所在,引發讀者共鳴。後兩句是作者直抒胸臆,讀者也大發感慨,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