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的來歷,我國食鹽的主要來源?

時間 2022-04-06 15:46:17

1樓:小嫣老師

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滷」。《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滷,煮成者叫鹽。

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滷,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

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西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製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2樓:熱愛健康生活的小公尺兔

鹽在中國的源起。「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滷」。《說文》中記述:

天生者稱滷,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滷,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

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

初期鹽的製作,直接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這種原始的煮鹽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鹽價貴。

古時鹽的種類繁多,從顏色上分就有:絳雪、桃花、青、紫、白等。從出處分為:

海鹽取海滷煎煉而成,井鹽取井滷煎煉而成,鹼鹽是刮取鹼土煎煉而成,池鹽出自池滷風乾,崖鹽生於土崖之間。海鹽、井鹽、鹼鹽三者出於人,池鹽、崖鹽二者出於天。

工業上用海水晒鹽(也稱鹽田法)或用井水、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制得的食鹽含有較多的雜質,叫做粗鹽。粗鹽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可製得精鹽。

為了消除碘缺乏危害,保護公民身體健康,國家對消除碘缺乏危害,採取長期**加碘食鹽(以下簡稱碘鹽)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擴充套件資料

食鹽注意事項

一、少買及時吃

少量購買,吃完再買,目的是防止碘的昇華。因碘酸鉀在熱、光、風、溼條件下都會分解揮發。

二、忌高溫

在炒菜做湯時忌高溫時放碘鹽。炒菜爆鍋時放碘鹽,碘的食用率僅為10%,中間放碘鹽食用率為60%;出鍋時放碘鹽食用率為90%;涼拌菜時放碘鹽食用率就可以達到100%。

三、忌在容器內敞口長期存放

碘鹽如長時間與陽光、空氣接觸,碘容易揮發。最好是放在有色的玻璃瓶內,用完後將蓋蓋嚴,密封儲存。

四、忌加醋

碘跟酸性物質結合後會被破壞。據測試,炒菜時如果同時加醋,碘的食用率即下降40%~60%。另外,碘鹽遇酸性菜(比如酸菜),食用率也會下降。

五、鹽與輻射

2011年3月,國內多個地方超市出現的食鹽搶購現象,據了解,市民搶購食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國的食鹽全部是加碘鹽,其中的碘正是碘片的主要成分碘化鉀。不少市民可能覺得多吃食鹽,關鍵時刻可防輻射。

另外乙個就是廣東一些沿海城市的居民,擔心海水被日本核輻射汙染不能用,食鹽一旦庫存不足會引起漲價。

對於第一種擔心,廣東省疾病控制中心一名專家表示,食鹽裡碘的含量是很低的,市民就算吃很多鹽,也起不到多大的防輻射效果。過量吃碘鹽對人體有害,這個是衛生部門負責人說的。

對於第二種擔心,鹽業總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國家有關部門已作出回應,稱日本核輻射對我國未造成任何影響,「這種無影響是全方位的,包括海域。且廣東**市場的除海鹽外,還有礦鹽。」該負責人說,礦鹽都是從地下3公尺處提取的,沒有任何汙染。

對食鹽的質量,市民不用恐慌。

我國食鹽的主要**?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海鹽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個產區,北方海鹽區位於長江以北的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是我國海鹽的主要產區,年蒸發量(約1,500~1,800 mm)大於降雨量(約500~900 mm),雨量集中在6月底至8月底。採用平曬生產工藝,分春曬和秋曬兩個生產階段;春曬階段一般完成全年生產任務的70%~80%,9月上旬至11月上旬為秋曬,由於蒸發量逐漸減少,因此一般產量不大。

南方海鹽區包括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等省(區),日平均氣溫比北方鹽區高,年蒸發量較大(除浙江省外),降水量也大,一般利用連晴日產鹽,全年生產。浙江省平均年蒸發量1,100mm以上,降水量1,000~1,300mm以上,每年7月至10月連晴天較多,為產鹽旺季,其他月份為淡季。福建省平均年蒸發量2,000mm以上,平均年降水量1,000~1,500mm以上,氣候乾燥的10月至翌年元月是產鹽旺季,每年的7至9月雨量雖大,但連晴天多,也可產鹽。

廣東省雷州半島和海南省的鹽區年蒸發量為2,000~2,400mm,年降雨量為1,000~1,200mm,每年的3月至7月氣溫高、日蒸發量大、雨量不多,為產鹽旺季;湛江以東鹽區年蒸發量為1,500~2,000mm,年降雨量為1,800~2,500mm,每年的一季度和四季度雨量少,連晴天多,為產鹽旺季。廣西年蒸發量平均1,800mm以上,年降水量平均1,700mm以上,雨水集中在6月底到9月,每年的第二和第四季度為生產旺季。 河南的主要來自平頂山鹽礦

中國鹽的主要**地有哪些?

4樓:子清塵

我國食鹽的產地分布很廣,從東北到海南、台灣,從新疆、青海、川藏到內蒙,出產著種類繁多的鹽:海鹽、井鹽、岩鹽、池鹽等。其中遼寧、山東、兩淮、長蘆各鹽場盛產海鹽,自古聞名。

井鹽則以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四川自貢市的自流井最為有名,岩鹽產於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新疆、青海等地。在陝西、山西、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很多鹹水湖,盛產池鹽,其中最大的是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池,據統計,僅這一鹽池開採出來的池鹽,足夠我國十二億人口食用四千多年。其他如青海茶卡鹽池、甘肅吉蘭泰鹽池、山西解池都是著名的池鹽產地。

食鹽資源有:海鹽、湖鹽、岩鹽(鹽礦);中國是世界上湖鹽礦產資源極其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岩鹽礦床資源方面已查明儲量大於100億噸的岩鹽礦床就有10餘個。         中國產鹽地並非僅僅東部等沿海地區,連內蒙古、青海都是產鹽大戶。

湖鹽:中國湖鹽產量最多的省是青海,全國湖鹽年產量500萬噸左右。井礦鹽:

中國井礦鹽區包括四川、湖北、湖南、雲南、江西、河南、重慶及安徽等省、市,另外,江蘇、山東、廣東、甘肅、陝西等省也有礦鹽。近年來,井礦鹽的年產量已達1000噸以上,佔全國總產鹽量的1/4以上。食鹽消耗:

中國年消耗食鹽約700萬噸。

人類歷史上到底什麼時候開始食用「鹽」

5樓:抱香蕉睡覺

20世紀5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西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代中國人已學會煎煮海鹽。中華民族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食鹽。相傳在炎帝時期,居住在山東半島的夙沙氏,發明了用海水煮鹽的方法。

先秦時期,齊國煮海為鹽,國富民強。

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中國是最早食用和人工生產食鹽的國家,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滷」。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製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6樓:小周高等教育**答疑

當中國古人從肉食為主轉向穀食為主的時候,吃鹽的需求就發生了,因為動物血肉裡面包含有足夠人體所需的鹽分,而穀物本身不包含鹽分。在長達幾十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人類以狩獵為生,身體早已適應了肉食帶來的微量元素組合。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2300 bc前後,在今魯西豫東地區,中國古人才發展出五穀農業並開始以谷食為主的生活。

中國古代稱自然鹽為「滷」,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才稱之為「鹽」。中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是在洪荒時代,與動物對岩鹽、鹽水的舐飲一樣,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國古代流傳下的「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記載,以及北美的維吉尼亞有康納瓦舐鹽地,都說明了這一點。

7樓:匿名使用者

鹽在中國遠古時代就被當作調味品。《尚書·說命》就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明在商代人們就已經知道用鹽做調味品,用來配製美味的羹湯。

再聯絡到《尚書·禹貢》有青州「厥貢鹽絺」的記載,即商代以前的夏代就有「貢」給奴隸主國家的鹽。這種鹽是做調味品用的,並且極為珍貴,當作貢物上交。因而中國關於食用鹽的最早記載時間,可以溯推至夏代。

及至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周禮·天官冢宰》中就有「以鹹養脈」的記載,這是周代人對鹽的醫療功用的新認識。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有「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鹹而不減」的論述〔①a〕,這就更具體地談到了鹹味的調理方法。

其後,鹽的調味作用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漢代王莽稱鹽為「食餚之將」〔②a〕,更加突出了鹽在飲食烹飪中的地位。

人類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當古代先民處於「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③a〕的蒙昧時代,尚不知何為鹹味,亦不知鹽為何物。

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④a〕,以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對這種古禮也作了記載:「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

」典籍的這些記載,都可視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佐證。因而可以推論,古代先民確實曾經歷過乙個不知食用鹽的漫長的歷史時期。

人類飲食文化正是從品嚐萬物開始的,大自然賜與人類的萬物中,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過人的親口品嚐的積累,才獲得食用經驗的。中國古代神話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想這不會是古人毫無根據的編造。正是古代先民無數次地大膽品嚐,才構築起了人類飲食文化進步的階梯。

古代先民經過無數次隨機性地品嚐海水、鹹湖水、鹽岩、鹽土等,嘗到了鹹味的香美,並將自然生成的鹽新增到食物中去,發現有些食物帶有鹹味比本味要香,經過嘗試以後,就逐漸用鹽作調味品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僅僅依靠大自然的恩賜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鹽,開始摸索從海水、鹽湖水、鹽岩、鹽土中製取。地球上鹽的儲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海鹽製作的記載。

古籍記載,炎帝(一說即神農氏)時的諸侯宿沙氏首創用海水煮製海鹽,即所謂「宿沙作煮鹽」〔①b〕。歷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斷定,但可以說,這位諸侯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海水煮鹽智慧型的化身。實際上,用海水煮鹽,也不可能是宿沙氏一人之所為,而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了海鹽製作工藝。

在當前尚無更新的考古發現和典籍可資證明的情況下,「宿沙作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宿沙氏是中國海鹽業的創始人。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於鹽的成因也早有探索,並有先識之見,認為鹽的生成與水氣有很大關係:「水曰潤下,潤下作鹹」〔②b〕。這是對湖鹽生成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

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池),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體狀的鹽。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東鹽池(亦稱「解池」,今山西省運城縣南、中條山北麓一帶),就是借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歷史上稱為「解鹽」、「潞鹽」或「河東鹽」。關於「解池」的最早記載見之於《山海經·北山經》,其中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句。

據晉人郭璞釋雲:鹽販之澤,「即鹽池也」。〔③b〕現在我國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其中察爾汗鹽湖面積達1600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鹽湖。

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廙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就是說池鹽不需煮制,自然可成。

「解池」地處黃河流域,由此可以想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會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通過以上考證,我們很難確定池鹽與海鹽的發現及食用孰先孰後,因為海鹽也可由滯存淺灘的海水經風吹日曬,因蒸發作用而自然結晶生成。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也會很早發現並食用這種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總括來說,自然生成的池鹽和海鹽,以及露出地表的岩鹽,自然溢流外洩的鹽泉和隨地可得的土鹽,只要在生成這些天然鹽的地域內有人類活動,那麼古代先民總會或遲或早發現、認識和食用這些天然鹽。

但是,由於時代久遠,可考資料甚少,也就不易判定其發現和食用的時序先後。當然,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煮製海鹽當在天然鹽被發現和食用之後。

因為煮鹽是一種進步的製作工藝,必須具備一定的煮製用的器具,比如象漢代煮鹽用的「牢盆」之類的器具。而這類器具用什麼材料製作,如何煮製等一系列問題均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可以斷定:

發現和食用自然生成的天然海鹽、池鹽、岩鹽、鹽泉、土鹽等是人類食用鹽的開端。這一點對於世界各國來說,應是共同的。

食鹽的來歷的,食鹽的來歷的資料

從這裡也許能找到.食鹽的來歷 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鹽 字本意是 在器皿中煮滷 說文 中記述 天生者稱滷,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滷,煎成鹽,顏色有青 黃 白 黑 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 炎帝 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

愚人食鹽的全文翻譯,愚人食鹽翻譯

簡易版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了別人家裡,主人便請他吃飯。這人覺得主人的菜淡而無味,主人聽說後,便加了些鹽。加鹽之後菜的味道鮮美,這人便想 菜的味道鮮美,是由於加了鹽,加少許一點便這樣好吃,多放些豈不更好吃嗎?這人真是愚蠢到了極點,便不要菜,只吃鹽。空口吃鹽吃得口味敗壞,結果反為鹽所害。具體版 從前,有...

使用加碘食鹽的方法,鑑別食鹽加碘的方法

正常烹飪中加鹽即可,有一些注意事項如下 1 要避免高溫。炒菜 做湯念咐要出鍋時再放碘鹽,且勿長時間燉炒,千萬不要用碘鹽暴鍋。據研究,炒菜暴鍋時放碘鹽,碘的利用率僅為10 炒菜到未熟時放碘鉛搭鹽,碘的利用率為60 炒菜熟出鍋前放碘鹽,碘的利用率為90 吃涼拌菜放碘鹽,碘的利用率為100 2 要避免加醋...

食鹽醃大蒜的做法,醃製大蒜食鹽怎麼放?

食鹽醃大蒜的話,可以把大蒜直接清洗乾淨以後留最後一層皮,然後再放一些食鹽。但裹上大蒜放些醋,然後後來醃製一下就可以了。我家裡面是做成糖醋蒜的,你直接用食鹽去煙的話不好吃啊,嗯你想試一下也可以就是大蒜,不要扒皮,新鮮的大蒜直接放在飽和鹽水裡面就可以了。首先把大蒜外層皮剝去之後,然後放在密封壇中加入適量...

怎麼鑑別食鹽的真假,如何鑑別食鹽真假

一是從外包裝來識別。真鹽的外包裝袋較厚,摸起來手感較柔和,而假鹽的外包裝袋較脆,而且很薄。假鹽包裝袋兩邊有明顯的摺痕,而真鹽包裝袋則沒有摺痕.看包裝袋的背面,真鹽每一包的編號都是不一樣的,編號相同的,則整批鹽都是假鹽 真鹽每一包的防偽標識都是在固定同一位置的 二是看包裝袋的封口。真鹽的包裝袋口封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