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國滅亡的主要原因,魏國滅亡的原因

時間 2022-03-30 09:10:12

1樓:匿名使用者

朝政長期把持在司馬氏的手中,這個不僅三國演義這麼寫,史實也是如此。

2樓:匿名使用者

皇帝孱弱無能 司馬氏篡位

魏國滅亡的原因

3樓:匿名使用者

前453年,魏桓子聯合韓、趙擊敗智氏,並三分其地,架空晉侯。此後,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前445年,魏文侯(魏斯)繼承魏氏宗主之位。

在位期間,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魏文侯為諸侯。

前395年,魏武侯繼位,將魏國的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前376年,韓、趙、魏三國廢晉靜公,徹底瓜分晉地,晉國滅亡。

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衝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

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樑。龐涓聽說大樑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

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於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

這就是以「圍魏救趙」的戰法著名於世的「桂陵之戰」。事隔不久,魏國聯合南韓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

前342年,魏國進攻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南韓。

孫臏採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捨。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

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後,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

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正式稱王,並改元重新紀年。

前293年,魏國與南韓的二十四萬聯軍被秦國消滅,從此魏國淪落為二流國家,再也無法單獨抵抗秦國的進攻,魏國加速衰落。

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樑城,水淹三月,城內死傷無數,魏王投降,魏國滅亡

三國,魏蜀吳,滅亡的原因,要詳細的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形成與滅亡的原因是極其複雜的。就學術界而言至今也尚未有解釋三國的成熟理論,因此很難區分客觀與主觀原因,所以只能通過自己對於各方面的資料進行探索。直接原因:

一、魏國滅亡:「高平陵政變」。後期曹氏掌權者曹爽在公元249年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曹爽被殺,軍政大權盡歸司馬氏族,此為晉代魏朝,魏國滅亡埋下伏筆。

而後於265年司馬炎廢曹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二、蜀國滅亡: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魏將鄧艾先偷渡陰平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將馬邈,後克綿竹,蜀軍全線崩潰。

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攻陷雒縣(今四川廣漢北),逼近成都。蜀後主劉禪驚恐失據,感到大勢已去,在主降派勸導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綬,並寫信到鄧艾那裡請降。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

三、吳國滅亡:278年司馬炎派杜預駐紮襄陽,為即將開始的晉滅吳戰爭作戰前準備。279年晉武帝調集大軍二十多萬,兵分六路,水陸齊進,大舉進攻東吳。

280年西晉滅吳,皓降,吳亡。其他主管或客觀原因,簡單說下大致幾條:魏:

曹丕實施九品中正制,使得後期士族實力可以與國家政權相抗衡,司馬氏家族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司馬家族不取代魏,是不是有別的家族取代,是在不好說。1、曹爽太差勁,司馬懿太狡猾了。2、曹髦也太差勁了,如果他有康熙擒鰲拜的智慧型也不好說咯。

反而被殺了。蜀和吳:1、物質經濟制勝,前期由於北方戰火,物質經濟受到嚴重摧殘,以至於出現三國,而後北方經過曹氏幾代人的經營,北方經濟物質壓倒南方(古代經濟的中心都是以北方的中原地區為主的),因此遲早南方政權會被北方所吞併。

2、南方(蜀、吳)政權人才匱乏或沒有得到重用。3、蜀、吳政權國君只懂享樂,荒廢軍政事務。4、當地當地士族與蜀、吳政權之間未能平衡。

5、小人誤國(僬周勸降蜀主劉禪)。我所知道的就這麼些了,你如果還要更詳細,那只能找研究三國的歷史教授深入的去講解了。給個採納!

魏蜀吳三國分別滅亡的原因?

5樓:乘風破浪

魏國是被司馬懿及他的後人篡位的,蜀國是被魏國滅亡,吳國是被晉朝滅掉,蜀國主要是由於後期缺乏人才導致被滅亡,而吳國是由於孫權老年後宮廷鬥爭使得一些重要人才消失(比如陸遜,諸葛恪)導致與晉國實力差距拉大導致被滅亡。

6樓:巨集友

走向一統的大格局、大規律。

魏國為什麼會滅亡

7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魏國的滅亡原因主要是心。具體指的就是司馬家族叛變。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繼承曹操,公元226年,曹丕病逝,傳位曹睿,拜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可因中蜀漢參軍馬謖的離間計,將司馬懿削職回鄉,後因蜀漢攻城將司馬懿還職,諸葛亮也病逝五丈原。

曹睿病逝後,傳位曹爽,曹爽遭司馬懿**,司馬懿掌握兵權,鍾會、鍾毓、鄧艾投奔魏國,曹爽之子曹芳軟弱,魏國危在旦夕,司馬懿死後,司馬昭繼承,司馬昭死後,司馬師繼承皇位,司馬師病逝後,司馬炎繼位,公元263年,滅了蜀漢。姜維離間和挑撥鍾會與鄧艾,但司馬炎懷疑,設計將三人殺害。公元265年,司馬炎逼曹奐讓皇位,改國號為晉,改元為泰始元年。

咸寧4年(公元278年),老將羊祜上奏說吳國後主孫皓殘暴,不攻自破,並讓杜預為鎮南大將軍。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龍驤將軍王睿與杜預攻至吳國首都建鄴,孫皓投降。   正是:

分分合合華夏史,其中大勢是統一。

8樓: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司馬師死後,司馬昭成為大將軍,曹睿傳給曹芳,曹爽不過是輔助,司馬昭病逝後,司馬炎才上位。

9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後期

魏國兵力越30萬,蜀國約15萬,吳國約20萬總體來說,蜀吳聯盟軍隊實力強於魏國

而且當時蜀國的元帥是姜維,吳國的元帥是諸葛恪,都非常厲害魏國的元帥是鄧艾,鄧艾膽小如鼠,沒有能力指揮軍隊,雖然後來**,讓鍾會當了元帥

但大勢已去,魏國當時一被蜀國攻下西北和都城洛陽,吳國已入主中原魏國必定無力回天

10樓:匿名使用者

曹丕曹叡打壓曹氏宗族過甚,導致曹姓宗親諸王勢力弱小,不過也不能說曹丕父子的做法不對,反證就是西晉的八王之亂,宗親諸王勢力太強也不是什麼好事,但是普遍被打壓的老實過頭也有問題。當然這不是曹魏滅亡的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曹丕讓陳群做的九品官人制,讓世家士族壟斷了魏國官吏的任用權,使得在曹操時期被大力打壓的士族勢力日益做大,最後排擠掉了曹氏這個出身庶族階級的統治者,讓漢末出現的世家士族主導社會的危險苗頭合法化了,這才是之後魏晉南北朝,都頻繁換皇帝重複這一現象的根子所在,直到隋唐開始科舉取士,結束了這種上層大士族壟斷**的畸形體制,讓寒門子弟可以獲得出仕的機會,不再讓經年做強的士族的實力,威脅動搖皇權。

三國蜀漢滅亡的原因,三國時期,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認為蜀國真正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英才的逝世,有著乙個昏庸無能,坐享其成的皇帝,以至於最後在戰亂時都沒有智者出謀劃策,武者頑強拼搏出來抵抗,蜀國也就真真正正名存實亡了。其中蜀國地位稍次皇帝的是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都在為蜀國操心,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早期的諸葛亮年輕氣盛,幫助蜀國各...

為什麼是魏國統一三國呢,三國時期魏國為什麼能勝?

相信你也對蜀國的滅亡感到可惜,不過應該說,你的問題需要糾正一下,統一的是晉而非魏 沒辦法,司馬家厚黑學得太好了,外加魏國的君主也比較軟 對此問題,有如下觀點 僅代表我個人 1.蜀國無大將啊,有點名的也就姜維,說他會打仗比較扯淡,說他不會打仗有比較不靠譜。加上太監 劉禪一頓亂搞 常年征戰糧食 資金匱乏...

三國時期,西域是曹魏的領土嗎,三國時魏國能夠控制廣大的西域領土嗎

三國時,曹魏繼承了東漢的西域長史府 戊己校尉,繼續控制西域,主要移民和駐軍地仍然是吐魯番盆地的柳中 高昌以及樓蘭地區的海頭等地 是曹魏雖設戊己校尉於高昌 置西域長史於樓蘭,其實無力控制西域。曹魏代漢後,西域南北道的形勢如 魏略 西戎傳 所載 南道西行,且志國 小宛國 精絕國 樓蘭國皆幷屬鄯善也。戎盧...

蜀國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三國時期,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蜀國的實力最弱,人才最少,戰略態勢最不利,因此最先滅亡屬於情理之中。赤壁之戰時期,曹魏和東吳都相對穩固。曹魏擁有北方和中原廣闊土地,兵源和糧食都不成問題。而東吳在江南,比較富庶。雖然實力不及曹魏,但是能夠依靠長江自守。而當時劉備呢?只有夏口這一小塊地方,軍隊才兩萬人。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取了荊州,也處在...

三國時期,為何實力最強大的是魏國

造成巨大的經濟差距的最重要原因是人口問題!那時,大多數人聚集在華北平原上,曹魏始終是第一位原因,因為該國60 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這裡。其次,在魏國 東吳之後,北部仍然相對靠近富裕地區,因此東吳的人口基礎也不錯,河流發達,土地肥沃。東吳增加了發展經濟,有時對颱風的自然風險沒有重大犧牲。在古代農業經濟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