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為什麼要反叛,魏延為什麼要謀反?

時間 2022-02-17 12:44:38

1樓:匿名使用者

蜀漢後期,魏延因為謀反罪被夷三族,這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編造魏延好謀反的原因和依據。

而一般歷史學家公認,魏延是被冤殺的。歷史事實基本是這樣,魏延與楊儀不和,諸葛亮對魏延的激進的軍事主張不採納。諸葛亮死後,安排退兵,而且諸葛亮認為我死了別人就不要北伐了(這點可以討論),將權位交給楊儀一些文人。

魏延不服,一方面認為他有水平繼續北伐事業,另一方面對諸葛亮安排楊儀等人先回成都自己和姜維斷後不滿(顯得自己地位低些),所以就搶著回成都,還燒了橋啦啥的讓楊儀走得慢。最後鬧到魏延和楊儀兩人互告對方謀反,而楊儀是乙個弱文人,誰也不信他謀反的,罪名就成魏延的了。

概括一下,魏延是蜀國內訌的犧牲品,跟謀反靠不上邊,《三國志》裡已經有結論了,羅貫中是信口開河,在這個問題上無視歷史。但魏延確實在軍事上不服諸葛亮,沒遵守諸葛亮的遺名,也沒有和同僚搞好關係,獨斷獨行,終有此禍。

《三國演義》只是**,很膚淺,因為流傳很廣影響很大,使魏延揹負了不忠不義之名。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完全是扭曲啊。真正的歷史。魏延並沒有反叛。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當時是亂世 亂世出英雄

4樓:適峭蚊百

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

5樓:匿名使用者

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線病故,立即發生了其部下兩個文武大員楊儀與魏延爭權訌鬥的事件。魏延在跟隨劉備攻取益州、漢中時,屢立戰功,受到劉備賞識。劉備稱漢中王后,將返成都,要物色一員重將以鎮漢川,眾人以為張飛素有驍勇之名,又和劉備關係密切,必然會被選中;張飛也以心自許。

可是劉備卻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全軍都很驚訝!

後來諸葛亮北伐時,曾令魏延別領一軍,大破魏后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次年,延又與高翔、吳班大破司馬懿親自率領的軍隊,獲甲首三千級,迫使懿還保營,說明延確實是很能打仗的。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仍以魏延為先鋒,在亮大營前十里駐紮。延既勇猛,又善撫養士卒,可是性情高傲,同僚對他都很容讓,只有丞相長史楊儀不買他的帳,魏延對此十分惱火,有時持刀威脅楊儀,使儀「泣涕橫集」。楊儀頗有才幹,善於籌算糧餉,既敏捷、又準確,但秉性狹傲,不能容人。

諸葛亮對兩人的文武才幹頗為器重,不忍有所偏廢。

楊、魏不和之事,連孫權都知道。孫權早就預料,若一朝無諸葛亮,楊、魏二人必為禍亂。諸葛亮臨死前,也預料及此,特地同楊儀、費禕、姜維等商定身後退軍節度事,「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亮死,楊儀等準備按亮成規,諸營相次退軍。魏延聽說大為惱怒,趁楊儀等尚未動身時,自己率軍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上表指控對方叛逆。

魏延行至南谷口,返身與楊儀等軍交戰。儀令王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說:「丞相剛死,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

」延士眾知曲在延,不肯為之賣命,皆四散奔走。延獨自攜子數人亡奔漢中,被馬岱追及斬首。楊儀竟「夷延三族」。

由上可知,魏延雖很能打仗,但驕傲過分;楊儀雖很有才幹,但狷狹太甚,二人都沒有當輔政大臣的條件。

魏延為什麼要謀反?

6樓:之何勿思

其實魏延根本沒有謀反之心,更何談造反之事!魏延沒有謀反,主要是基於以下五點原因。

1、首先,劉備十分信任和器重魏延,魏延在蜀漢也一直官路亨通,步步高公升,沒有造反的必要。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是作為劉備的部曲隨劉備第一批入蜀的將領。部曲是什麼?

部曲就是嫡系和親信,就相當於蔣介石的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而魏延就是劉備的黃埔一期學員。

2、其次,魏延對蜀漢赤膽忠心,更是乙個堅定的抗曹分子。為什麼這樣說?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在劉備策封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之後的一次大會群臣的宴會上,就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

「魏延的回答很乾脆也很忠誠,他是這麼說的」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曹操舉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3、再次,魏延此時並不具備造反的實力。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此時魏延手中大概有多少兵力。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亮制而不許。

」子午谷一計,魏延只要精兵五千,諸葛亮都不肯給。

4、復次,作為乙個久經沙場,智勇雙全的蜀漢名將,魏延不可能蠢到都要造反了,還不事先統一手下將士的思想,搞好戰前動員。《三國志·魏延傳》中說,魏延一路南奔,先到了南谷口,在那裡據守。

5、最後,魏延的行軍路線不符合造反的邏輯,這也是證明魏延沒有謀反的最有力的證據。以魏延的軍事才幹,他不可能不知道就憑他手中那幾根蔥幾頭蒜,想要造反豈不是天方夜譚。

補充:1、魏延是蜀漢歷史上著名的將領之一,可以說繼關張馬黃趙之後,他是當之無愧的蜀漢第一猛將,以其智勇雙全,為蜀漢的伐魏大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他的死卻成為蜀漢乃至三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沒有之一。

2、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魏延頭後生有反骨,諸葛亮預料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所以諸葛亮在五丈原瀕死之時,就提前安排好了魏延的滅亡之路,魏延因造反而死的說法因為《三國演義》而深入人心。

7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魏延帶兵北伐曹魏,諸葛亮在後面負責指揮,和負責糧草的**等,但是由於諸葛亮常年的勞累,在這次北伐的過程中病故,在臨終之前他託付自己的副將楊儀,告訴他要魏延立即撤回北伐的軍隊回蜀國,如果魏延不聽從,楊儀帶領本地的部隊自行回國。於是楊儀派人把諸葛亮的遺言轉告給魏延,當時魏延一聽諸葛亮病故,而且要他撤軍,他不答應,堅持自己的意見要繼續北伐。而且派探子去觀察楊儀的動靜,探子回報說楊儀按照諸葛亮的遺言,在準備往南撤退,魏延一聽大怒,於是他自己趕在楊儀之前往南撤退,而且邊走邊斷路燒橋,不讓楊儀的兵隊順利撤離,於是楊儀上書給劉禪(劉備的兒子)說魏延謀反,魏延也上書給劉禪說楊儀謀反,劉禪拿不定主意,軍隊在外不知誰是誰非,於是問身邊的大臣的看法。

眾大臣均認為楊儀不會謀反,而魏延會不會謀反大家不敢判定,所以劉禪就派人去北上去攔截魏延,魏延被前後夾擊,而且自身軍隊的士兵一看是皇帝派人來討伐主帥,馬上就舉手降服,最終魏延逃走到漢中被馬岱所殺,馬岱把魏延殺後那頭顱拿給楊儀,楊儀當時立即把魏延的頭丟在地上用腳踩,並且朝廷還命令「夷魏三族」。諸葛亮去世,魏延被殺,按道理接下來做丞相的應該是楊儀,但是劉禪卻任命蔣琬,並且把楊儀架空,針對這種情況楊儀對朝廷極度不滿,很高調的跟朝廷唱反調,露的被朝廷罷官流放,楊儀最後也自殺身亡。這是《三國志》記載的史實。

再來看看魏延跟楊儀兩個人,魏延是劉備當年重用的武將,他本人很有才幹,在朝臣中有相當高的地位,但是魏延為人在朝中相當高調,再來看看魏延跟楊儀兩個人,魏延是劉備當年重用的武將,他本人很有才幹,在朝臣中有相當高的地位,但是魏延為人在朝中相當高調,目中無人,朝里的人幾乎都讓他三分,唯獨楊儀不買他的帳,楊儀是乙個文弱書生,但他在處理國家的大事上很有才幹,很受諸葛亮的重視,魏延跟楊儀可謂是當時蜀國朝中的一文一武的人才,但兩個人偏偏沒法和睦共處。最終導致這場疑案也許是事出有因。楊儀最後腳踩魏延頭顱、夷魏延的三族,有明顯公報私仇的成份。

因此來看,魏延不是謀反,只是和楊儀的內訌、爭權。至於誰對誰錯,兩個人都有責任。相比之下,魏延的過錯更大些。

魏延為什麼會「反」?

8樓:茶蘼之花

魏延為什麼會「反」的原因:

一、諸葛始終排除魏延,蜀國一直將相不和,文韜勝過武略的諸葛亮,對關羽就多次制約,二者矛盾非常突出,魏延雖比不得關羽,其軍事才能卻也非常優秀,累建奇功,劉備漢中稱王時就是「鎮遠將軍」、劉備稱帝後又被封為「鎮北將軍、都亭侯」。牛備死後,魏延對諸葛的軍事指揮頗有微詞,但也還算聽從調遣,後來又是「遷徵西大將軍,進封南鄭侯」。

二、設定陷阱,逼「反」魏延。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乙個秘密會議,直接導致了魏延的「造反」,參加密會的有長史楊儀、司馬費褘、護軍姜維,魏延被排除在了這次密會之外,會議結果是蜀軍退兵,魏延斷後。諸葛亮死後,楊儀密不發喪,先派費褘到魏延這裡投石問路。

三、利用「內部鬥爭」置魏延於死地,魏延與楊義一直不和,原因不詳,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都在相府做事:建興三年,楊義作為「參軍」管理丞相府的事物;建興五年,魏延作「為涼州刺史兼丞相府司馬,統率前鋒部隊」。

四、諸葛丞相最高明的手法就是,預言魏延長了反骨。這話有解夢**趙直來說:「角字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這樣,當魏延被逼後,向朝廷控告楊儀等人意圖造反時,朝野上下皆言魏延要造反,牛禪當然相信。當然,這也與魏延平時自以為身正不怕影子斜,在朝中自是才高,目空一切,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際關係沒搞好有關。

9樓:二似柒

假期裡有些閒暇,讀了一點三國志,

書裡說他只是想反(殺掉)楊義,而不是想叛蜀,後來三國演義就安排他想反叛。看完了魏蜀吳那些主要人物傳後,牛以為是諸葛亮巧用手段排殺魏延,還給了他乙個造反的名聲:

一、諸葛始終排除魏延。蜀國一直將相不和,文韜勝過武略的諸葛亮,對關羽就多次制約,二者矛盾非常突出,這裡不細說。魏延雖比不得關羽,其軍事才能卻也非常優秀,累建奇功,劉備漢中稱王時就是「鎮遠將軍」、劉備稱帝後又被封為「鎮北將軍、都亭侯」。

牛備死後,魏延對諸葛的軍事指揮頗有微詞,但也還算聽從調遣,後來又是「遷徵西大將軍,進封南鄭侯」。在每齣祁山時,希望諸葛能委與重任,請要萬人馬獨走一路,在潼關會合,最後的其計畫說的非常詳細,諸葛亮始終不允。甚至寧願用紙上談兵的馬謖、廖化也不用魏延為先鋒。

曾為戰功赫赫的老將能沒有一點看法?

二、設定陷阱,逼「反」魏延。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乙個秘密會議,直接導致了魏延的「造反」。參加密會的有長史楊儀、司馬費褘、護軍姜維,魏延被排除在了這次密會之外,會議結果是蜀軍退兵,魏延斷後。

諸葛亮死後,楊儀密不發喪,先派費褘到魏延這裡投石問路。魏延是乙個心胸坦蕩之人:「丞相雖亡,還有我在呢。

相府親信官屬便可將喪還葬,我自當率諸軍擊賊,為射麼以一人之死廢天下之事邪?魏延敢於擔當重任的中心可見。可是,利益薰心的楊義大權在握,那裡會將江山社稷放在首位,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不聽調遣?就是造反的事實。

三、利用「內部鬥爭」置魏延於死地。魏延與楊義一直不和,原因不詳,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都在相府做事:建興三年,楊義作為「參軍」管理丞相府的事物;建興五年,魏延作「為涼州刺史兼丞相府司馬,統率前鋒部隊」。

書中說「只有楊義對他毫不相讓」。諸葛亮利用了「上進心」及強楊義,逼迫魏延走上「不聽令」的道路,將其殺害。當楊義看到馬岱送來魏延的頭時,「站起來,踏著魏延的頭,罵道『你這個平庸的奴才!

如今還能做壞事不?』並且殺害了魏延的三族」。這在當時「敬重英雄」的年代,這種洩私憤已顯得非同尋常。

楊義何許人也?他那麼積極地殺掉魏延,滿以為魏延死了,天下就是他的了,殊不知,諸葛早有密旨:「暗地裡觀察評議,認為楊義心胸狹窄」,讓將琓當了「尚書令、益州刺史」。

看到這麼賣力也沒有能得到丞相的信任,後悔道:「如果我發動軍隊去投魏,我的境況還會落魄失意到這種境地麼?讓人追悔莫及,再也沒有機會了。

」從而落得個流放、自殺的結果。

四、諸葛丞相最高明的手法就是,預言魏延長了反骨。這話有解夢**趙直來說:「角字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這樣,當魏延被逼後,向朝廷控告楊儀等人意圖造反時,朝野上下皆言魏延要造反,牛禪當然相信。當然,這也與魏延平時自以為身正不怕影子斜,在朝中自是才高,目空一切,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際關係沒搞好有關。

總之我認為從性格上說,魏延對之死自己有責任,但魏延之「反」責任卻在諸葛。這給現代用人以很多啟示。

魏延為什麼不投降曹魏,魏延為什麼不選擇投降曹操,反而選擇投奔劉備?

我覺得魏延不選擇投降曹操反而選擇投奔劉備,是因為他覺得投降曹操,曹操對他並不會有什麼好的任用,而劉備會唯才是用。因為他這個人還是有點覺得在曹操的陣營沒辦法發揮自己的實力。所以才選擇去劉備的旗下,而且劉備這個人比較仁義。我覺得魏延選擇劉備的陣營,並不是說劉備的個人魅力。而是劉備當時打的旗幟特別明智。劉...

魏延為什麼不是五虎將,三國志,魏延為什麼不是五虎將

主要是魏延的出身不好且諸葛亮一直對於魏延存有偏見,其實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成為五虎將之一。魏延是乙個有勇有謀的將領的,並不同於蜀漢的五虎將,從劉備把魏延任命為漢中的鎮守將領就可以看出來。同時他為蜀漢的功勞中也可以看出來。如在諸葛亮平定西南孟獲的戰役中,七擒七縱孟獲當中。魏延就曾幾次獻計,但均被做事保守...

諸葛的亮為什麼不用大將魏延鎮守街亭

因為諸葛亮洞察秋毫,魏延天生有反骨。諸葛亮為何不讓魏延趙雲守街亭,偏偏用馬謖?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為什麼不用魏延而用馬謖守街亭呢?諸葛亮怎麼不派魏延去守街亭?因為諸葛亮不信任魏延,魏延的軍事才能要遠勝於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但馬謖立了軍令狀。而且諸葛亮比較信任馬謖 馬謖比較聽諸葛亮的 魏延是衝鋒陷陣的...

諸葛亮為什麼決意要殺魏延,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

因為諸葛亮知道魏延為人非常的奸詐,表裡不一,所以為了蜀國的安全,他決定殺了魏延。諸葛亮執意殺死魏延,是因為魏延的本領非常強大,但是性格比較孤傲,誰都不服氣,如果諸葛亮死了以後,沒有人能夠制得住魏延。諸葛亮決意要殺魏延,是因為諸葛亮已經察覺到魏延他會造反,魏延的報復心重在認為沒有得到諸葛亮的重用是他必...

魏延為什麼不選擇投降曹操,反而選擇投奔劉備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有名的將領,除了 五虎上將 之外,最有名的應該就是魏延了,而且劉備對魏延也讚賞有加,十分信任魏延。但是,在此之前,魏延並不是劉備的部下,而是劉表的部下。這之間又發生了什麼呢?原來,在劉表死後,由他的兒子劉琮管理荊州,但是在曹操攻打荊州時,劉琮就無力反抗選擇了投降,而其部下魏延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