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坦克,二戰日本侵華的時候,日本使用了哪些坦克?

時間 2022-01-14 07:53:54

1樓:匿名使用者

技術上是因為缺少鋼鐵,冶金也不行。軍方不夠重視,陸軍思想仍停留在拼刺刀上。而且前期主要在中國和東南亞戰場作戰,對手更差勁,中後期碰見美國坦克自然倒霉

2樓:重型粉碎機

不到十公釐的裝甲說明了一切問題,三十年代的共識是坦克至少要30公釐的裝甲,這還是義大利這種窮國的標準,蘇聯和德國走在世界前列,而日本滿足於在大陸戰場上欺負中國的那些蝦兵蟹將,而且軍費基本被軍官們偷吃光花不到刀刃上,再加上海軍和陸軍的對立,資源稀缺內部爭奪嚴重。所以你不要對法國雷諾的山寨產品抱有信心就是了。

3樓:延珈藍佑

可能是因為日軍在**發展法面不好!

4樓:忘記密碼求助

鬼子在30年代初期還相信刀子的威力,到中期就畫出陸地戰艦的藍圖,這玩意居然有100噸,有11個乘員,有一門100mm炮,兩門50mm坦克炮,多挺機槍,時速30km,但用腦子想想都知道,這種坦克即使造出來,防禦也會極差。類似的有蘇聯t35坦克,這種有三門坦克炮,三門機槍,當時設計的時候全重也是100噸,但是為了防禦,都下降到40。直到2戰全面爆發時,日軍才開始照著1戰的坦克來造些又薄火力又差的坦克出來。

不要說根本無法與當時的虎式,史達林等坦克對抗,即使是早已經淪落到只能支援步兵的m3斯圖亞特坦克也能把日軍坦克打得呱呱叫。

5樓:武當五哥張翠山

日本的鋼鐵多半被建造強大的**潛艇航空母艦以及飛機發展世界最為強大的海空軍力量所以就忽略了陸軍的建造以及發展所以日本陸軍的機械化**根本不行 所以就發生諾門坎慘敗給了蘇聯紅軍 之後就放棄了北上協助德國東西夾擊蘇聯的作戰計畫 而利用強有力的海空軍南下打擊東南亞國家和發動太平洋戰爭轟炸了美國海軍珍珠港軍事基地 就開始和美國大戰了 日本陸軍在諾門坎戰場雖然慘敗給了蘇聯陸軍 但是在太平洋戰場上強大的日本海空軍打得美國海空軍無力還手 這是真的 日本陸軍雖然很差 但是強大的海空軍是世界超一流厲害的所向披靡永無阻擋的

6樓:真理與博愛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日本的坦克設計和德國的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為日軍曾大量聘請德軍專家指導其**製造,有資料表明日軍曾對德軍的虎王坦克有充分的興趣,甚至讓德國人培訓他們的坦克兵,但是由於鋼鐵資源的不足,生產像德軍那樣的高質量坦克無法實現,而且亞洲戰場不需要那樣的坦克,所以這兩大原因是日軍高層決定生產有效支援步兵而無法承擔坦克絞殺任務的中型坦克(從日軍稱坦克為「戰車「就可看出)97式自然是不二人選所以後來竟被謝爾曼欺負也是必然的…

二戰日本侵華的時候,日本使用了哪些坦克?

7樓:危獻

二戰時候日本侵華他們使用的是哪些坦克呢?他們那個坦克使用的就是一些老式的一些虎式坦克吧,應該就是最簡單的那種虎式坦克。

8樓:五戒之印

抗戰時期,日軍在戰場上使用的坦克有:89式中型坦克,92式超輕型坦克,95式輕型坦克,94式超輕型坦克,97式中型坦克,97式「奇哈」中型坦克等。

9樓:今生昔夢

以94式,95式為主。多為輕型坦克,重量在15噸以下。

10樓:厙從陽

日本用的是88式逗逗坦克,日本地形小,有利於發展工業空間,日本二戰給中國3輛坦克,中國所以在二戰取得勝利

二戰時日本的坦克為什麼這麼不堪一擊

11樓:陣匠

二戰時的日本坦克有多爛,為何會遭到其他列強的鄙視

12樓:俠盜獵車手聖安地列斯

日本坦克那能叫坦克嗎?坦克被打爆,車組成員也得跟著落地成盒,

日本二戰坦克

13樓:

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鬥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作戰物件基本上沒有坦克部隊或僅裝備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發展。

二戰的中後期,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面對美軍強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顯得不堪一擊,使日軍感到「切膚之痛」。痛定思痛的結果,是緊急研製能與對方坦克作戰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於1943年開始研製,1944年研製成功,共生產了約150輛(一說60輛),成為日本的最後一張「王牌」。

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可以說是三式中型坦克的繼續和發展。

從97式和97改坦克到三式/四式/五式坦克,可以說是二戰中日本軍方在坦克的研製思想上的重大轉變。前者是支援步兵用的小坦克,後者才是能與敵方坦克作戰的坦克。三式中型坦克的戰鬥全重只有18.

8噸,而四式、五式ⅱ型坦克的戰鬥全重卻達到了約30噸和約35噸。也就是說,只有四式和五式坦克才具有一定的同m4和t-34坦克相抗衡的能力。不過,到了1945年初,日本已是「秋後的螞蚱」,四式坦克僅造出幾輛,五式坦克僅造出樣車,還未來得及在戰場上「露臉」,日本就戰敗投降了,因此,這兩種坦克就成為日軍手中未打出的「王牌」。

下面這些是日軍最後的量產戰車——三式中型坦克,重約18噸。使用一門由75公釐野戰炮改進而來的戰車炮。初速680公尺/秒,100公尺內的穿甲能力為90公釐,1000公尺內則減為65公釐。

所用炮彈為95式穿甲榴彈,中空彈體內裝65克炸藥。威力等同於德軍3號j型坦克的60倍徑kwk39型50公釐坦克炮。3式坦克備彈共70發。

(炮塔內40發,車內30發)

「真正」的日本坦克——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中型坦克的研製代號為「奇託」(日文假名為チト),研製工作於1942年9月開始,此時美軍已經攻占了瓜達爾卡爾納島,戰局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利於日軍的局面。試製一號車上,裝的是長身管的57公釐反坦克炮。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穿甲威力明顯不足。

所以,一號車僅製成一輛,未能定型。後來所說的四式中型坦克,實際上是由「奇託」二號車發展而來的。在二號車上,最重大的變化是,火炮的口徑達到75公釐。

戰鬥全重也由一號車的不足20噸增加到二號車的27.3噸。控制研製進度的關鍵部件是火炮。

新研製的火炮為四式75公釐高射炮。這種火炮與三式坦克上的75公釐火炮不同,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公釐高射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穿甲威力大大提高。由於研製火炮耗費了時間,所以四式中型坦克直到1945年初才研製成功。

四式中型坦克由著名的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

四式中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30.8噸,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噸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質的飛躍。

四式坦克車全長6.343公尺,車全寬2.865公尺,車全高2.

772公尺,比起三式坦克來要大一圈。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員。

其整車的內部布置如圖所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鬥室,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

這種總體布置方式,在二戰中的坦克上相當普遍。其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為四式75公釐高射炮(新75高)。原來是準備用於五式中型坦克的,並準備採用自動裝彈機。由於研製時間緊急,被迫去掉了自動裝彈機裝到四式坦克上。

但它至少說明,在二戰期間日本已經開始研製了用於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

採用的彈種有:一式穿甲彈和試製四式榴彈。發射一式穿甲彈時,在1 000公尺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75公釐厚的鋼裝甲。

為提高穿甲威力,在強化彈體材料的同時,還在彈頭內加裝65克高猛炸藥。彈藥基數為77發。

輔助**為2挺7.7公釐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藥基數5 400發。

四式中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412馬力(303千瓦)。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為二戰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外,還具有啟動性好、保養容易等優點。

移動裝置採用混合平衡式懸掛裝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第5負重輪為獨立的。每側有7個負重輪和3個託帶輪。其實,區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單看負重輪數量即可,分別為6個、7個和8個。

由於車重增加,履帶板的寬度由三式的330公釐增加到450公釐。最大速度為43千公尺/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公尺。

車體為焊接結構,炮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分三部分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防盾部分又採用了螺接方式。這種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但比起整體鑄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術上要相對容易些。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公釐,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公釐。

四式中型坦克僅製成6輛,還沒等拿到戰場上一試身手,小日本便投降了。戰後,美軍曾將1輛繳獲的四式中型坦克運回美國,拿回去「研究研究」。

五式中型坦克——日軍最後的決戰兵器

五式中型坦克,是作為「本土決戰兵器」而研製的。研製大綱中要求,首先要增強火炮威力,其次要強化裝甲,隨之而來的必然要增大發動機的功率。研製的代號為「奇利」(日文假名チリ)。

試製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還是長身管的75公釐坦克炮,由大阪陸軍造兵廠研製。試製的樣炮於1944年8月完成,8~10月間進行彈道效能試驗,10~11月間在陸軍戰車學校先裝到四式坦克上進行實用性試驗,12月至1945年1月在中國東北北部(日本人稱為「北滿」)進行寒區適應性試驗。原計畫裝自動裝彈機,由於「戰局迅速惡化」,不得不取消自動裝彈機,以求盡快裝車。

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射彈散布很小,穿甲威力提高,是一種效能不錯的火炮。然而,由於日軍節節敗退,美軍很快要打到日本本土,這樣,五式中型坦克僅製成1輛樣車,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最終未能定型。

五式中型坦克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進型,外形上很相似,但車體加大、加長,每側有8個負重輪,炮塔也改為全焊接結構。這些成為識別五式坦克的外部特徵。其戰鬥全重達到了約35噸,比四式坦克重了約4噸,乘員仍為5人。

車長7.307公尺,車寬3.07公尺,車高3.

049公尺。各部位的裝甲厚度與四式中型坦克大同小異,但車體前部側面的裝甲厚度增加到50公釐。從外觀上看,已經具有戰後第一代坦克的一些特徵,但整車的高度較高。

其主要**為五式75公釐坦克炮,穿甲威力較四式坦克的火炮有一定提高,彈藥基數78發。車體上還裝有1門37公釐火炮,彈藥基數為124發。輔助**為2挺7.

7公釐重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藥基數3 000發以上。另有2支衝鋒槍,攜彈藥300發。**及彈藥的布置如圖所示。

動力裝置為500馬力風冷柴油機,並準備在ⅱ型上加增壓器。還有乙個方案是安裝研製中的98式800馬力的液冷汽油機,由德國的bmw航空發動機改裝,但裝車的還是風冷柴油機。每側有8個負重輪、3個託帶輪,每兩個負重輪為一組,為平衡式懸掛裝置。

五式坦克的履帶較長,即長寬比較大,轉向效能不太好。坦克的最大速度為40千公尺/小時,最大行程200千公尺,最大爬坡度為30度,最大越壕寬2.8公尺。

日本二戰坦克

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鬥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作戰物件基本上沒有坦克部隊或僅裝備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

誰介紹下二戰是的日本坦克的情況,二戰中日本的坦克有哪些?請詳細介紹一下它們的資料

二戰時日本主力戰車是 97式中戰車,全重15t,日本號稱是97重戰車,但實際上它完全無法對抗謝爾曼這樣的中戰車.其他各型別的輕型坦克數不勝數,但基本都和當時德國的戰鬥裝甲車乙個級別,很多輕坦克還是一戰時期的產物.日本當時鋼材充足,戰略資源從中國占領區運走不少,從當時日本強大的海軍中可以看出,日本當時...

日本94式坦克特點和缺點,二戰日軍94式坦克到底有多麼不堪一擊?

特點是便於在當時亞洲大多數國家進行作戰,重量輕,可以通過各種簡陋的橋梁,戰場環境適應性不錯。主要用於指揮 聯絡 搜尋 警戒等作戰任務,也可用作火炮牽引車或彈藥搬運車。4式超輕型坦克長3.08公尺,寬1.62公尺,高1.62公尺 自重3.2噸,戰鬥全重3.45噸 發動機功率23.5千瓦 車輛最大速度4...

二戰德國的III型坦克,二戰,德軍的III型N坦克和IV早期型上的KwK37火炮

早在1933年,希特拉就下令德國各軍工公司研製一種重15t,裝備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裝甲指揮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讓這種坦克成為德國新組建的裝甲師的主力裝備。1936年,苯茲公司在柏林製造出第一輛原型車,其他公司也製造出他們的樣車。1937年5月,苯茲公司製造出第一輛pzkpfw iii.a戰鬥...

日本二戰的時候軍隊編制,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編制

1 班 日軍每班13人,包括班長 4名機槍射手和8名步槍兵。有一挺輕機槍,編制四人 指揮官 射手 兩名攜彈藥的副射手 這四人是配備自衛手槍的,在戰鬥中有時也攜帶步槍 機槍射手除外 其餘八名步槍兵,每人一支單發步槍。特別加強的部隊中,加強班會多配置乙個兩人攜帶的50公釐擲彈筒。2 小隊 日軍的乙個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