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伏天和三伏天有什麼不同,三伏天與六伏天什麼區別

時間 2022-05-01 12:04:46

1樓:各種怪

沒有四伏天這個說法。「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

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起第乙個庚日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2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天是夏天中最熱的幾天,四伏天相對沒那麼熱。三伏天按規定從夏至日開始算起的第3個庚日為入伏,並作為初伏的第1天。

第4個庚日作為中伏開始的日子,從立秋日開始算起的第1個庚日作為末伏的始日,第2個庚日作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這裡所說的「庚日」是指依據天干地支紀日法中帶庚字頭的那一天。因此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朝代、各個地區風俗不盡相同。諸如北宋夏日節食是「伏日綠荷包子」,「綠荷」即荷葉,用荷葉裹包子有清暑的作用。

浙江台州三伏日,老年人有食雞粥的風俗,名為「補陽」。概而言之,我國三伏食俗的由來與漢代作「伏臘節」有關,最初是一種慶農活動。這也從乙個側面體現出了我國食俗文化的豐富多彩。

3樓:小小香

三伏天是夏天中最熱的幾天,四伏天相對沒那麼熱

4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的時候。

5樓:葵溪咪

三伏天按規定從夏至日開始算起的第3個庚日為入伏,並作為初伏的第1天,第4個庚日作為中伏開始的日子,從立秋日開始算起的第1個庚日作為末伏的始日,第2個庚日作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這裡所說的「庚日」是指依據天干地支紀日法中帶庚字頭的那一天。因此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當夏至到立秋日有4個庚日時為10天,有5個庚日時則為20天。

潤伏就是伏天有四伏(多一次潤伏)

三伏天與六伏天什麼區別

6樓:汐顏

三伏天與六伏天區別在於天氣的炎熱以及潮濕程度。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六伏天大概就是大暑的時候,天氣很熱,濕度也比以往加大,夏季晝長夜短,日出前,綠色植物並沒有得到光合作,所以會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氣就不是那麼新鮮。天剛亮,,空氣中還會存在很多夏季的汙染物,一般六點之前,還未完全的擴散開。

7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秋分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

六伏天也指一年中最熱的時間,不過這種說法並不常用。

8樓:低調的華麗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從夏至起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起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起的第乙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9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六伏天時間比較難推算

10樓:匿名使用者

只有三伏之說,今年多了乙個中伏。沒有六伏之說。

11樓:記憶隨風

三伏天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六伏天是三伏天最熱的時候。

12樓:王族小柯難

沒有六伏天,伏天在這裡是酷熱讓人承受不了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每伏天之間間隔10天

意思差不多這樣了,天氣熱少在太陽地下嗮,多喝開水祝你生活愉快

三九天和三伏天是什麼意思?

13樓:西大柚子吖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指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九天",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9-27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一般在每年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1、三九天

從冬至開始我們就來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天,每九天是乙個節點,一直數到九個九天後寒冬就算是結束了。而在這寒冷的81天中,人們公認最冷的時間就是第三個九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冷在三九。

2、三伏天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其中初伏是10天,中伏是10或20天,末伏是10天。

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由於夏至與第乙個庚日之間的天數幾乎每年都不一樣,所以與「三庚」的天數也不是固定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以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為終伏. 自初伏日起,至終伏日止,一般為30天.

又按不同的程度分三個階段.所以稱三伏.則伏天為40天.

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時段。三九天,比較好計算,每年的冬至節這天,就開始進入「數九」,之後,你只要熟悉了中國傳統的節氣口訣,就知道寒暑時間表了。這就是: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漢田中立。」。這意思是說,由於地球有積蓄前端時間的冷熱能量的情況,所以,進入冬至之後,還有40天的最冷天氣;冬至之後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後的18天—36天的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可以凍死豬狗;而一旦進入冬至之後的36天——54天的這18天,沿河的柳樹就發新芽了,氣候就轉暖了;而冬至之後的54天——70天,人們就要脫下冬衣了;冬至之後的70天,就要準備春耕了,天氣就徹底暖和了。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國陰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曰算起(從冬至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乙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

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一般「三九」時最冷。

15樓:大師賈伯斯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

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三九天:三九天是古人在生產鬥爭中總結出來的氣節,從冬至這一天算起稱一九,往後順數每九天為一階段,稱二九,三九……九九共八十一天,稱冬至數九。 三九天氣候怎樣?

三九天,古代歌謠,「一九,二九,兩手不出袖口」(冬天氣候寒冷,手放在袖口內),「三九,冰上可行走」(河水結冰)。

16樓:匿名使用者

三九,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三伏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

17樓:匿名使用者

三九天是冬天三伏天是夏天★★☆

什麼叫三伏天,三伏天是哪幾天

18樓:我的行雲筆記

三伏天是指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的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乾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19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乾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

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乾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

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歷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乾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

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乙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

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公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

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

20樓:影子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據《通書》、《陰陽曆書》和《萬年曆》查考可知:今年是陽曆公元2005年,陰曆乙酉(雞)年。「三伏」是:

7月15日,陰曆初十庚子日為初伏(又叫頭伏);7月25日陰曆二十庚戌日為中伏(二伏);8月14日,陰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

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從陰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後一天(陰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後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

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俗話說「熱在三伏」,按照我國傳統曆法,今天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並不十分科學,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

但不管怎麼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 名稱 另稱 介紹 初伏 頭伏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 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後第乙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曆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七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終伏 立秋後第乙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求採納

三伏天煲什麼湯喝好,三伏天喝什麼湯好,三伏天祛濕湯

三伏天的頭伏剛剛過去,二伏已來臨,氣溫將持續攀公升闖過四十度大關。這種高溫濕熱的天氣使人很不舒服,待在空調房裡是舒服,人好像越來越不想動,也懶得動。特別是孩子一熱就想吃冰的食物,三伏天又叫伏天兒,是乙個節氣的名稱,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之中氣溫最高 天氣最悶熱潮濕的日子,也是讓人苦不堪言的時段...

什麼是三伏天,什麼叫三伏天,三伏天是哪幾天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 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 的 伏 就是指 伏邪 即所謂的 六邪 指 風 寒 暑 溼 燥 火 中的暑邪。所謂的 伏天 就是指農曆 三伏天 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伏 表示陰氣受陽氣...

三伏天怎麼算,三伏天怎麼計算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伏 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從夏至開始,依照幹 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庚日的 庚 字是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天幹中的第七個...

三伏天是指哪幾天,什麼叫三伏天,三伏天是哪幾天

由於在中國傳統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乾的 甲 乙 丙 丁 戊 已 庚 辛 壬 癸 與地支的 子 醜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的配製組合確定的,所以,天乾與地支的組合,每六十日為乙個迴圈。這樣,中國傳統曆法中,每天都有個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 丁已 日子等。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

三伏天吃什麼養生三伏天養生食譜,三伏天吃什麼好 三伏天養生飲食要訣

三伏天吃山藥,薏公尺,蔬菜,綠豆,絲瓜,西瓜等養生。不能因貪圖涼快就吃太多冰冷的東西,這樣會損壞脾胃。這時候應適當多吃一些味甘 宜脾的食物,如山藥 薏公尺 菠蘿 西瓜等。夏季飲食調養以清心防暑 滋陰生津為主。此外,夏季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如果過食肥甘膩補之物,則致損胃傷脾,影響營養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