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伏天?古人又如何度過三伏天

時間 2022-03-06 09:26:31

1樓:時尚達人曉玉啊

三伏天被人們稱之為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三伏天一般出現在小暑和立秋這個二14節氣之間,這個季節的時候是非常炎熱的,人們也是最難熬的,熬過了三伏天之後,感覺迎來了春天一樣,春暖花開,非常涼爽。

與古代來講,三伏天是根據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來確定,以天為幹,以地為之,這就是人們俗稱的干支紀日法,三伏天中的「伏」大概意思就是指天氣是非常炎熱的,人們都不喜歡出去運動,只喜歡躺在家裡面。

對於現代科技發達的我們來說,三伏天的時候,我們都喜歡在屋子裡面吹著空調,吃著冰鎮西瓜看劇,那麼對於古代人來說是怎麼度過三伏天的呢?

其實對於古代那種高門大戶以及皇室家族來說還好,因為他們的經濟條件以及財富是非常大的,家裡面有很多的僕人以及,丫鬟,所以在三伏天的時候,有人給他們乘涼,也有人在他們身邊扇風,對於皇室來說那麼就更好了,他們會從冰庫裡面拿一些冰塊兒在屋子裡面通過物理的方法降溫,也會選擇在翻三伏天的時候去一些像現在類似於避暑山莊的地方待一段時間,天氣慢慢變得涼爽舒適的時候,再回到自己的家中。

對於平民百姓以及家庭貧苦的人來說,就是比較痛苦的,多數都會選擇自己扇風以及少出去運動,古代的科技發展的並不是特別的快,很多事情上面都是非常不便利的。

2樓:暮月何歸

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在涼快之地乘涼度暑吧!

3樓:

三伏天包括三個夏天節氣,是比較炎熱的,古代的人過三伏天應該會在樹蔭下乘涼吧。

4樓:獨狼也有

三伏天其實就是夏天最熱的那一段時間,古人富貴人家有冰窖,窮困人家估計只能在樹蔭裡乘涼了。

5樓:30秒不

三伏天是指每年的6月22號以後開始入伏,特別熱的時候,古代過三伏天應該是會選擇比較涼快的地方進行乘涼。

6樓:小雨點愛你呵呵

三伏天是伏天中的第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間,可能會選擇比較比較涼快的地方避暑吧。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沒有風扇和空調,古人一般選擇樹下乘涼,所謂心靜自然涼

8樓:別有事找壞蛋

古代其實沒那麼熱,有錢人會去避暑山莊去過夏天。

在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度過三伏天的?

9樓:餘溫

雖然古人沒有電扇和空調,但是他們憑藉自己的智慧型,發明了冰窖來儲存冰,建立避暑山莊等方法來度過三伏天。

10樓:luu陽光的

當時平民百姓並沒有很好的辦法去避暑,但是達官貴族可以去一些避暑山莊,一些比較涼爽的地方。

11樓:我不是李明雷

扇扇子應該是最有效的辦法了吧,找乙個涼快的地方蹲著避暑。太熱的時候應該也不需要工作了。

12樓:龍丘雪

夏天穿紗衣,吃的方面也有很多冰鎮的東西,有錢人可以吃。住的方面有窯洞啊或者冰塊降溫,另外皇族都會去避暑山莊避暑。

13樓:桃夭談情

富貴人家都有郊外的避暑莊園,或者是利用自家冰窖裡儲存的冰塊度日。普通農家就是靠硬抗吧,盡量避免在最熱的時候出行。

14樓:不抱怨的小夥子

可能有錢有勢的人還能找個莊園去避暑,像皇帝們都有專門的避暑山莊,普通老百姓怕是只能挺著了。

15樓:泡泡小果奶

古人他們會有避暑山莊,或者搭建涼棚之類的,而且如果是在宮中的話會有冰涼的水果可以吃,如果是貧窮人家也大多居住在山中,比較陰涼。

16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的人消暑會去行宮,另外北方的天氣在夏天如果是在房子裡面是不會很熱的,還有他們會冰鎮瓜果呢。

17樓:九怪啊

不同時代有不同選擇,但蔽日遮陽,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以降低體表溫度是最普遍的方法。如唐代,人們喜歡搭涼棚以避暑。

18樓:哈哈哈哈

有很多冰鎮的東西,有錢人可以吃。住的方面有窯洞啊或者冰塊降溫,皇族都會去避暑山莊避暑。

三伏天真叫熱,看看古人怎麼過

19樓:匿名使用者

先秦時,人們便總結出了一套辦法,《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是這樣說的:「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顯然,這裡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動輒生氣發怒。「內經」這句話,也是後人過夏天的一大行為準則,通俗說來,就是「心靜自然涼」。

到了大暑天,人極易激動上火,導致「性躁」。煩躁不安、生氣發怒,只會增加暑天的炎熱程度,所以古人認為熱天要「靜下心來」。所謂「心靜自然涼」,說白了就是通過調整心態,以「順四時」,古人稱為「精神養生」。

丘處機是元代著名養生家,他在《攝生訊息論》中稱,夏季「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丘處機的「調息淨心」也是道家過夏天的秘訣之一,謂之「禪道」,意在「養性」。

禪道是古人修身養性的重要方法之一,用之對付三伏天是很自然的事情。南宋詩人陸游便深諳其道,到夏天他會靜坐修身,正如其《夏日》一詩所云:「新闢虛堂痛掃除,蕭然終日屏童奴。」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更推崇「清靜」、「養性」。他在《道德經》中稱:「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急走可以抵禦寒冷,清靜能克服暑熱,老子甚至認為,心態清靜者能成為天下的統治者。

為了適應炎熱,古代民間首先提出了「納涼」概念。「納涼」,又叫「乘涼」。如何納涼?

不同時代有不同選擇,但蔽日遮陽,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以降低體表溫度是最普遍的方法。如唐代,人們喜歡搭涼棚以避暑。儘管涼棚並不是唐代的發明,早已有之,但長安人在用涼棚避暑上更有創意。

明高濂《四時幽賞錄》記載了不少古人的「夏時逸事」,「避暑涼棚」說的就是當時京城人的納涼現象:「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

所謂「避暑會」即是一種戶外納涼活動,有點像現代的「納涼晚會」,到宋代依然很流行。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是月巷陌雜賣」條,北宋「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從孟元老所記來看,當時開封的戶外納涼活動比唐代還熱鬧。

但上述「避暑會」等應該是古代「有錢人」的納涼方式,民間則大多是在樹下搭個簡單的涼棚,或到洞穴等陰涼、低溫處避暑。俗話所說的「大樹底下好乘涼」,正是古人避暑的經驗總結。

樹蔭納涼先秦時已流行。「鄭人逃暑」說的就是鄭國人「樹底下乘涼」的趣事,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的《太平御覽·人事部》引《符子》稱:鄭人「逃暑於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

但也弄出了晚上「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的笑話。

古代南方人最親水,如明清時的蘇州人,便喜歡水上納涼。清顧祿《清嘉錄》「乘風涼」條稱:「納涼,謂之乘風涼。或泊之胥門萬年橋洞,或艤棹虎阜十字洋邊,或分集琳宮梵字水窗冰榭,隨意流連……」

南宋時,西湖的荷花是最有名的,很多名人都喜歡到西湖納涼,蘇東坡就是其中之一,其多篇詩文裡都提到了西湖荷花,《夜泛西湖》詩稱:「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到明代,大暑賞荷之風則以蘇州為盛,蓋過了杭州。蘇州人把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當成荷花的生日,這一天坐船賞荷最為壯觀。據《清嘉錄》「荷花蕩」條記載,荷花生日那天,「畫船蕭鼓,竟於葑門外荷花蕩,觀荷納涼。

」古時太湖邊上還乙個「消夏灣」,那裡荷花長得最為茂盛,到消夏灣看荷花成為一種納涼時尚,當時「遊人放棹納涼,花香雲影,皓月澄波,往往留夢灣中,越宿而歸。」

古人親水的方式還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種納涼風俗:三伏天要到江河裡洗冷水浴,祛除暑氣熱毒,以少生瘡癤和熱病。東晉煉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時幽賞錄》「入水避暑」條就記載了他的故事:

「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熱,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氣故耳。」

除直接下到河裡,古人還喜歡打井水洗涼水浴,柳宗元的《夏夜苦熱登西樓》一詩就描寫了他在永州時「探湯汲陰井」。

如何度過三伏天

20樓:愛到深處就是恨

你好!三伏天的養生全攻略:

夜臥早起

夏季的特點是白天時間長,夜間時間短,人體也應該適應自然界的規律,晚上可以稍微睡得晚一些,早晨起得早一些。夏季合理睡眠時間應該是:就寢時間為22:

00~23:00,起床時間為5:30~6:

30。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適當的午休不失為乙個很好的調整。

夏季午睡的時間一般以30分鐘至1小時為宜,時間過短達不到午休的目的,而時間過長不但會讓人頭腦發昏,肢體無力,還會影響夜間的睡眠質量。

養陽驅邪

夏季雖然氣溫較高,但仍要顧護人體的陽氣。亦即常說的「春夏養陽」。陽氣是人的動力,隨季節和日月的交替變化而產生一定的波動,夏季陽氣旺盛且常浮躍於外,反易被外邪所傷,如大汗則亡陽。

換言之,在炎熱的夏季,一般不宜進行大量運動,運動之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

調息靜心

夏屬火,與心相應,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精神飽滿,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

食酸補鹽

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若心肌缺鹽,搏動就會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

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對於三伏天,尤其要喝三豆湯,祛火、解乏、消痱子。

夏季瓜果豐富,可以多吃一些,但應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體質,以免造成損傷。

如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獼猴桃、柚子等涼性水果;內火大、痰溼盛者,少吃龍眼、荔枝等;過敏體質,慎吃芒果、菠蘿等。

又常言:「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抬死人」,李子多吃使人生痰、助濕,甚至令人發虛熱、頭昏,尿路結石的人不能多吃士多啤梨;胃酸多、易腹瀉的人,少吃香蕉;蘋果、桃、葡萄、哈密瓜、桑椹、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故糖尿病人慎食。

健脾祛濕

俗話說,春睏秋乏夏打盹。尤其到了夏季三伏天,總讓人有種昏昏欲睡、食慾不振的感覺,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長夏」。長夏在五行中屬土,與中醫五臟之脾臟相應,而脾最惡濕喜燥,所以長夏多患脾胃病,出現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

21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在三伏天中午時段盡量少出門,防止曬傷,中暑等現象的發生。

出門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帶太陽傘,防曬霜,遮陽帽,太陽鏡等防暑物品,盡量走有樹蔭的道路,切忌做劇烈活動。

三伏天氣溫較高,汗液增多,因此一定要多喝水,及時補充身體內流失的水分。

到家後可衝個溫水澡,洗掉分泌的汗液,也可起到降溫的效果。

三伏天要注意合理飲食,可多食用一些夏令瓜果蔬菜,比如西瓜,西紅柿,苦瓜等,也可熬點綠豆湯,清熱解毒,止渴消暑。

注意事項:

三伏天要以預防為主,切忌劇烈運動及不規範飲食。

什麼是三伏天,什麼叫三伏天,三伏天是哪幾天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 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 的 伏 就是指 伏邪 即所謂的 六邪 指 風 寒 暑 溼 燥 火 中的暑邪。所謂的 伏天 就是指農曆 三伏天 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伏 表示陰氣受陽氣...

三伏天是指哪幾天,什麼叫三伏天,三伏天是哪幾天

由於在中國傳統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乾的 甲 乙 丙 丁 戊 已 庚 辛 壬 癸 與地支的 子 醜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的配製組合確定的,所以,天乾與地支的組合,每六十日為乙個迴圈。這樣,中國傳統曆法中,每天都有個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 丁已 日子等。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

三伏天煲什麼湯喝好,三伏天喝什麼湯好,三伏天祛濕湯

三伏天的頭伏剛剛過去,二伏已來臨,氣溫將持續攀公升闖過四十度大關。這種高溫濕熱的天氣使人很不舒服,待在空調房裡是舒服,人好像越來越不想動,也懶得動。特別是孩子一熱就想吃冰的食物,三伏天又叫伏天兒,是乙個節氣的名稱,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之中氣溫最高 天氣最悶熱潮濕的日子,也是讓人苦不堪言的時段...

三伏天吃什麼養生三伏天養生食譜,三伏天吃什麼好 三伏天養生飲食要訣

三伏天吃山藥,薏公尺,蔬菜,綠豆,絲瓜,西瓜等養生。不能因貪圖涼快就吃太多冰冷的東西,這樣會損壞脾胃。這時候應適當多吃一些味甘 宜脾的食物,如山藥 薏公尺 菠蘿 西瓜等。夏季飲食調養以清心防暑 滋陰生津為主。此外,夏季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如果過食肥甘膩補之物,則致損胃傷脾,影響營養消化吸收,...

四伏天和三伏天有什麼不同,三伏天與六伏天什麼區別

沒有四伏天這個說法。伏 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從夏至開始,依照幹 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起第乙個庚日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 悶熱的日子。所謂的 伏天兒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