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間記法怎麼表示現在時間,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 怎麼表達時間

時間 2022-11-19 09:30:35

1樓:一品少蟀

今天是紅朝六十三年甲辰月丙戌日申時三刻,時間只能精確到「刻」

2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2012年3月26日

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怎麼表達時間

古代時間的表示方法。。。

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怎麼表達時間

3樓:融梅示緞

在歷史程序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見圖)、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執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標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鐘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

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資料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

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西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臺,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乙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臺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醜、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鐘錶。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鐘錶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鐘、油燈鐘、蠟燭鐘等。

古代時間記法、

4樓:匿名使用者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

(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對於再細一點計時,以漏刻計時。這種計時方法分一晝夜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那十二點四十五應為午時八刻

5樓:槍打當頭炮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6樓:逍遙書生使

你說的可能是地支計時法。12點1點是子時,1點到3點是醜事,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依次下去,乙個時辰為兩小時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時以下為「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鐘。刻以下為「字」。

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順序排列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稱為十二地支。

十二個時辰讀音:

子(zǐ)三聲 、醜(chǒu)三聲 、寅(yín)二聲 、卯(mǎo)三聲 、

辰(chén)二聲 、巳(sì)四聲 、午(wǔ)三聲 、未(wèi)四聲、

申(shēn)一聲 、酉(yǒu)三聲 、戌(xū)一聲 、亥(hài)四聲。

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紀時、紀月。

地支紀時:子時為現在的23~1時,丑時為1~3時,寅時為3~5時,卯時為5~7時,辰時為7~9時,巳時為9~11時,午時為11~13時(當今人們說中午,便**午時,並以此分上午、下午),未時為13~15時,申時為15~17時,酉時為17~19時,戌時為19~21時,亥時為21~23時。一天時間與現在的24小時吻合。

以此迴圈。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乙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鐘。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

「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律曆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乙隻豎放乙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公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

午時為11~13時,分為八刻。十一點四十五是午時三刻。十二點,即為午時四刻。

十二點四十五,即為午時七刻。再過一刻,就是未時。十二點四十五,或稱未時差一刻。

現在人聽起來覺得不適應。古代人使用慣了不會覺得不便。

古代夜裡還用更計時間

19:00-21:00為一更

21:00-23:00為二更

23:00-01:00為三更(子時)

01:00-03:00為四更

03:00-05:00為五更

中國古代的時間是怎麼記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中國怎樣計時?

中午的央視10套講北京鐘鼓樓複製的碑漏,很有意思。碑漏是計時工具,唐朝發明,元朝失傳。在它計時的基礎上,由鐘鼓樓和更梆系統對外授時。

也就是說,計時授時是**行為,老百姓不用自己計算時間,自然有人報道,這是指城市裡。農村生活沒有必要那麼精確。

西周時代,出現了天干地支計時。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二個小時。古時與現時對照:

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每隔兩小時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戊時、亥時。也有百刻製,一晝夜等分為100刻,一刻合現在的14分24秒。古語中的「頃刻」、「少頃」,均指很短的時間。

但百刻製的出現時間尚不可考,只知道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提到了晝夜百刻,馬融註解說晝長夜短,晝60刻,夜40刻,或反過來晝短夜長,晝40刻,夜60刻,或二者相等,這要看什麼季節。一般認為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百刻製的。12地支和百刻製是配合使用的,從漢朝開始。

古人將夜裡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於現在的二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又將一更分為五點,古代的1點合現代24分鐘。

例如古代人說的「三更二點」,就是指夜間11時48分。通過敲梆子報更就是授時。白天的授時,則是先鼓樓敲鼓,鐘樓再敲鐘,鐘聲要比鼓聲傳得更遠。

為了照顧到城市最廣的區域,鐘鼓樓都建築在城市中軸線。西方的教堂也有鐘樓授時制度。後來還有放午炮報時的制度。

在農村,就只有靠雄雞報曉了。

關鍵在於計時的準確性。在白天主要是日晷計時 ,特別是中午時段,日晷計時是很準確的。直立的標桿影長可以精確的反映太陽的運動。

西漢時開始採用赤道式日晷。日晷的投影角度是隨著太陽的移動而不斷移動的,跟鐘錶的時針差不多。這種日晷儀器同時採用了12地支和百刻製。

它在白天用來校正沙漏儀器很有用。但是日晷在陰雨天和夜晚就不能發揮作用,必須要有其他工具。那就是流量計時,最早是沙漏,後來是水漏,利用了重力即萬有引力原理。

還有以油燈耗油量計算時刻的燈鐘。現存最早的沙漏儀器是西漢時期的。現存最早的滴漏儀器則是西元前十四世紀的埃及水鐘。

水漏有個問題,就是水的揮發、水道生鏽、結冰都會影響計時的準確性,為了保持水平面,要專人不斷加水。沙漏也是一樣,要不斷在平面加沙。後來在唐朝,有個僧人文誥發明了碑漏。

碑漏的外廓是木質的,形似石碑。中間是幾根銅管,平行交叉,使銅球在銅管鐘不斷滾動下落,乙個流程就是24秒。第乙個銅球需人工控制投球開關,其餘則自動滾行,第乙個金屬球與第二個金屬球的間隔時間為24秒。

36個金屬球滾完需用14.4分鐘即一古刻,依此類推3600個金屬球滾動完畢正好為24小時。

由於碑漏失傳了,去年有個蘇州的研究愛好者陳凱歌專門複製了這個東西。現存於北京鐘鼓樓。

古代女子年齡算記法,古代女子年齡

古代女子十七歲沒有特定的稱謂。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叫法 湯餅 指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孩提 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 孩提包 或 提孩 的,指2 3歲的兒童。總角 總,聚束 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 總角 童齔 指古代女子7歲。齔,...

古代時間名稱問題,古代時間名稱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 大時 和 小時 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 大時 忘淡,而 小時 沿用至今。古時的時 大時 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具體劃分如下 子 鼠 時是十一到一點,以...

古代人如何看時間,古代人怎麼看時間

古人看時間有許多的方式,勞作的人懂得看太陽,但如果沒有太陽,古人就會使用很多東西來幫助掌握時間。一.圭表和日晷。圭表是古代漢族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 圭 和 表 兩個部件組成。圭表和日晷一樣,也是利用日影進行測量的古代天文儀器,早在西元前7世紀,中國就開始使用了。據說,日晷還是在...

關於古代時間單位,古代的時間單位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時間單位淺說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 大時 和 小時 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 大時 忘淡,而 小時 沿用至今。古時的時 大時 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具體劃分如下 子...

古代的時間是怎麼算的

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以地支紀位 即十二生肖中的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乙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子時23 1點,丑時1 3點,寅時3 5點,卯時5 7點,辰時7 9點,巳時9 11點,午時11 13點,未時13 15點,申時15 17點,酉時17 19點,戌時19 21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