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中的識,是指從眼識至阿賴耶識等八課嗎

時間 2022-10-05 14:36:55

1樓:帥帥的良

你問了乙個很好的問題

現在向您娓娓道來,首先肯定的告訴你【若就大乘五位百法而言心法就是「識蘊」】

什麼是心法?心法就是八識,又稱心王。

請看下去,慢慢解釋

什麼是「五蘊」呢?「五蘊」換言之就是「身心」,「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蘊」是蘊集、積集(集合)之義;我們眾生把此身看作「乙個」東西,且覺得這個東西是不可分割的乙個整體,在《金剛經》裡面稱為「一合相」,就是「一大集合、不可分割」之義。然而佛以智眼照了,觀此身並非不可分的乙個整體,而是可以分析的,最簡單的分法,即是分成「身」與「心」二者。

身心再細分,就是「五蘊」,也就是色受想行識。此中所說的「色」就是「身」,其它四蘊就是「心」。身心或五蘊合在一起就是「我」,或「我相」(我的相狀、相貌)。

惟有以佛慧來觀察,方能對此身心有深入的了解。以佛慧觀察,知此身並非是不可分割的乙個整體,不但如此,而且還可以清清楚楚地分別、了知身心二者之差別與關連,甚至於知道,以作用來看,此「心」又可分析成「受、想、行、識」四大部分,再進一步則可分為「八識」,乃至分成「五位百法」中所陳述的八種心王、五十一種心所法、及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等。因此凡夫所謂的「我」字,實在可以分成「色」(身)、「心」二法,亦即是物質與精神兩大「集合」,再詳細則可分成五大集合(五蘊);身就是「色蘊」,色蘊又可分為四大及六根;心則可以分成「受、想、行、識」四蘊等,如上所說。

為什麼把「心」分成四蘊呢?因為心的作用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這四種;事實上,心的「本體」是「識蘊」,「受、想、行」三蘊是心的「用」(作用),而且進而言之,心的各種作用裡面,對我們凡夫來講,最親切最親切的莫過於「受」(感受):因為有「受」,所以才有苦、有樂;如果沒有受,就沒有苦樂可言;若能達到沒有苦樂的話,就得到解脫了——也不用解脫了。

因為既然沒有苦樂,解脫什麼?所以在一切心行(心的作用)中,「受」最重要。我們眾生這樣一輩子苦苦追求,為的是什麼呢?

就是為了所謂「追求快樂」,一般小老百姓追求快樂,甚至美國憲法也制定「人人皆有追求快樂的自由」;乃至希臘史多噶派(stoic)的哲學家亦雲:「快樂是最大的善」;甚至在佛法中,所謂的「離苦得樂」,還是講追求快樂,不過佛所說的「快樂」,與世間凡夫及外道所說的「快樂」,名雖同、而義不同;佛所說的快樂是指「涅槃樂」與「菩提樂」,而非吃飯樂、睡覺樂、玩耍樂等等會無常變壞的樂。

「行」是什麼?行就是心行(mental operation functioning),一切「心所行」都叫做「行」,換句話說,一切「心的作用」都叫做「行」,我們前面說過:受蘊、想蘊、行蘊三者都是心(或心體)之「用」,然而事實上,一切「心的作用」只要乙個「行」字就可全部代表了,一切「心行」都完全包括在這裡面,因此嚴格來講,五蘊中的心法應該只要「行蘊」和「識蘊」兩個蘊就夠涵蓋了,「識」是心之「體」,「行」是心之「用」,「識」與「行」已完全包含了心的體與用,然而為什麼又要特別標出「受」與「想」而成為五蘊呢?

因為「受」和「想」從世間法(俗諦)中來看,跟我們眾生日常生活最有關係,也是在凡夫眾生累劫生死流轉中,具有樞要的地位;從出世間法(真諦)中來看,「受」與「想」也跟我們的修行、出生死、得解脫最有關係。其實五位百法中,所有的心法,除了「識」以外,全部都包括在這「行蘊」裡面,行蘊還可分為「心相應行法」和「心不相應行法」——而事實上,「心相應行」與「心不相應行」也都是「行」蘊所攝,所以也都是心的作用。你若真正想要了解所謂「五蘊」,一定要明了這五位百法;換句話說,如果你不了解這百法,就無法真正了解「五蘊」。

「五位百法」是什麼呢?五位百法乃「一切法也」——一切「世間」以及「出世間」的法,總稱為「一切法」。而「一切法」包括「有為法」和「無為法」,「有為法」也就是世間法,「無為法」就是所謂的出世間法。

世間的有為法包括: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應法。

一、心法——指八識。我們這個心體可分成八個區域、或八種作用與層次,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種是感官的,由戚觀之作用而生出識別,便成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種識稱為「前五識」。

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是「末那識」、第八識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最終的心體——由此最根本的心體出生「前七識」(又稱「七轉識」)。所謂的「心法」也就是「心識」(心體),又稱為「心王」。

二、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種,這些法是「屬於」(belonging to)「心法」的,所以才叫作「心所有法」;為什麼說是「屬於」(belongingto)呢?因為這些法是屬於「心體的」作用,故稱「心所有」,例如「光」是屬於「燈」體的作用而稱為「燈光」(或「燈之光」)一樣。我們若用五蘊來表示「五位」,則:

【心法就是「識蘊」】,【心所有法就是「行蘊」】,【色法就是「色蘊」】,【心不相應行法】也是「行蘊」;而「受」與「想」是在心所有法的第一項「遍行」——「觸、作意、受、想、思」裡面,因此可知「受」與「想」二蘊也是屬於「心所有法的」,所以也是「行蘊」所攝。雖然在「五位百法」裡面你找不到「行蘊」這個詞(因為「五蘊」與「百法」是兩種不同的分類),而其實「行蘊」就是包括了第二項的「心所有法」與第四項的「心不相應行法」,也就是五十一法加上二十四法總共七十五法,這整個都是行蘊,五蘊中的「識蘊」是百法中的第一項「心法」,受蘊及想蘊是「行蘊」下面的乙個「小法」而已——它雖然小,可是,它影響眾生的「生死」與「涅槃」卻是舉足輕重的,因為眾生貪愛虛妄的感受,所以會有種種追求:追求眼根的樂「受」,追求耳根的樂「受」,追求鼻根、舌根的樂「受」,以及追求身根的樂「受」,由於追求種種的覺「受」,故有生死輪迴——所以「受」即是造成眾生生死之主因。

「受」雖然是造成眾生生死之主因,可是它在整個心行中,已經是在末端了,故也是屬於「果」;那麼,我們將末求本,來推究一下:這個「果」之前的「因」是什麼呢?「受」的上面就是「想」——「受」由「想」生。

而「想」是怎麼來的呢?「想」是屬於「行」(心行)的,亦即是行蘊。這麼一看就知道,「五位百法」其實就是比較詳細地闡發與分析「五蘊」的。

有一部論典叫《大乘廣五蘊論》,裡面就是以五蘊來講解「百法」,很值得研讀。那什麼叫「百法」呢?百法就是《瑜伽師地論》中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多種法,世親菩薩把它簡化成一百法,就是這五位百法:

因為一千多法對一般凡夫來講,實在是太多了,不容易解、悟、受持。我們現在末法時代,大家都求生淨土,求生淨土幹什麼呢?經中說:

花開見佛「悟無生」的時候,就能證得「百法明門」,也就是:那時候就能真正悟了百法。

我們現在再把「五蘊」簡單複習一下:我們凡夫所見到的人的「人相」或我的「我相」,若用佛智把它判別一下,就分成身心兩個成分,亦即是精神與物質兩部分,這兩大集合又可分成五大集合——色、受、想、行、識。而「色」或「身」又可分成「眼、耳、鼻、舌、身」五根。

為什麼這五根之身只說乙個「色」字呢?因為,比較而言,要度這個「身」比較容易,要度這個「心」比較困難;「心」之所以比較不好度,因為第

一、萬法由心造,心是生死之本;第二心比較複雜、微妙,所以佛就以其智慧型把這個「心」再分析得更細微、更清楚一點,比較容易修治它。

2樓:匿名使用者

色是色蘊,色蘊是法。色是心法,而非色身。

五蘊中的識,是指從眼識至阿賴耶識等八識嗎?

3樓:匿名使用者

五蘊中的識,也就是說心體,只能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而不能包括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如成唯識論說,因為意根(末那識)法塵為緣生意識,意根也就是第七識末那識他從十八界的角度去講,他是意識公升起的根,雖然他非物質的,但是他是根啊,如果把末那識包括在識蘊中,十八界就少一界了,就不成為十八界了,就不對了,就不符合佛語...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生眼識乃至意識了。

阿賴耶識更不能夠包括在識蘊中,因為眼識乃至意識是所生法,好比兒子,阿賴耶識是能生法,好比母親,如聖教,阿賴耶識是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

兒子的那個集合能夠把母親也算進去嗎?

綜合我上面所說,不應當把末那識和阿賴耶識歸納為識蘊,如玄奘菩薩說善友可以看看這本書,識蘊真義。

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阿賴耶識即靈魂屬於五蘊中的識蘊。靈魂不是永恆存在的嗎?請教,謝謝。

4樓:沐火圭鑫

1.心經是以智慧型照見五蘊苦空。 2.

五蘊指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根本是以無明與貪,嗔,痴,為根本。3.阿奈耶識根本沒有是識蘊的這種說法,這種說法是荒唐的。

4,阿奈耶識,沒有生滅,無來無去,平等唯一,只有十地菩薩與佛才能究竟了知。我是凡夫其他不懂的我不敢亂說。謝謝

5樓:煩惱即菩提

阿賴耶識裡的內容清空了,就轉識成智。

6樓:勿忘世上苦人多

阿彌陀佛,阿賴耶識不是五蘊中的意識,五蘊中的意識是第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未那,阿賴耶)阿賴耶識是第八識。

師兄說靈魂永恆存在的問題,這個不能立刻回答,因為佛教沒有說過「靈魂」這個詞,佛教用「神識」「阿賴耶識」「本性」「自性」「法身」「真心」來指眾生的第八識,靈魂是我們世人的俗稱,具體的理解也各有所異,有的認為是第六識的意識,有的認為是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佛告訴我們第八識是不生不滅的,第六識虛妄無常的,那麼靈魂一詞想必師兄也自有答案了。

7樓:紫魂月

五識是心意識,阿賴耶識是根本識,屬於第八識吧

8樓:一佛乘

參考一下:

佛教建立了以緣起法為立論基礎的內容,但佛教的業果輪迴說與外道不同之處,即不承認有一輪迴的主體——靈魂,而主張是業力自身的輪迴。到後來大乘佛教瑜伽行學派,建立了以第八識為輪迴主體,中國佛教以此為定說。

9樓:上過刀山下過火海

你見過靈魂體嗎??智者見智,見過了才知道是不是永恆。

阿賴耶識是什麼?

10樓:境界如夢

為梵語 alaya 之音譯。唯識宗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此即八識之一。又作阿黎耶識、阿梨耶識。

略稱賴耶。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

意謂執持諸法種子而不失不壞。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起萬法的種子,故亦稱種子識。

在「三能變」中,此稱為「初能變識」。

《大乘廣五蘊論》稱:「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攝藏我慢相故,又能緣身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

」如**所言,阿賴耶識攝藏一切種子,生起萬法,故稱之為宇宙人生本源。阿賴耶識義譯為藏識。藏有三義,曰能藏、所藏、執藏。

能藏者,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此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藏者,種子起現行,受七轉識熏習,受薰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此時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執藏者,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稱為執藏,亦稱我愛執藏。阿賴耶識攝持萬法種子,生起萬法,此稱之為「賴耶緣起」。事實上,所謂識者,祗是一種功能。

此功能在潛伏狀態時,不稱識而稱種子,當種子發生作用,生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是此潛在功能發生作用的名稱。種子生現行,生出阿賴耶識的識體,這在識變中稱為「因能變」;因能變的同時,阿賴耶識生出前七識,同時各各識體上生起相見二分,這在識變中稱為「果能變」。

相分是宇宙萬法的差別相狀,見分是主觀的認識作用。由主觀的認識作用的見分,去認識客觀的萬法相狀的相分,此時始有所謂宇宙人生。這種阿賴耶識中的萬法種子、仗因托緣生起現象世界的作用,就是阿賴耶緣起。

五蘊不空是什么意思,五蘊不空是什麼意思

五蘊 即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蘊是蘊藏 積聚的意思。如色蘊,聚集了過去色 現在色 未來色 粗色 細色等統稱為色,因此色蘊是色的總和,色在這裡相當物質,我們對物質的認識,不外乎從形狀 形色 和顏色 顯色 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稱物質曰色 受蘊,受是接受領納的意思,當我們面對順境或逆境時,所產生心靈...

「五岳居中」是什麼意思?五岳中的中岳是指什麼

五岳之中最高的山是西嶽華山,緊跟在後面的是北嶽恆山,泰山排在第三位,居中,後面是中岳嵩山和南嶽衡山。不過在十九座山峰中,四川的峨眉山站到了最高點。東嶽泰山 1532.7公尺 位於山東泰安市,為五岳之首。西嶽華山 公尺 位於陝西華陰市,為五岳最高。南嶽衡山 公尺 位於湖南衡陽市。北嶽恆山 公尺 位於山...

「五險一金」中的「五險」是哪五險

五險一金中的五險包括 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一金 住房公積金。養老 個人按照月收入的8 繳納,計入個人賬戶 單位按照21 繳納,計入統籌賬戶。醫療 個人按照月收入的2 繳納,此外再加3塊錢,作為大病統籌 單位繳納9 失業,個人按照月收入的1 繳納,單位按照2 繳納,全部計入統籌賬戶。工傷 月...

五穀豐登中的五穀是指那五穀,五穀豐登中的 五穀 是指什麼

現代漢語詞典 對其解釋是稻 黍 櫻 麥 寂,這不過是約定俗成的說法罷了。古代對 五穀 說法不一,譬如漢代的 五穀 則指 麻 可榨油的芝麻 黍 稷 麥 豆 元代修 農桑緝要 時又規定為 禾 稻 麻 菽 麥 豆。翻閱古書,便可發現,時代愈久遠,谷的外延愈廣,還有所謂 六穀 九谷 百穀 等等之說 五穀即粟...

工作中的五金是什麼,工作中要交五金是指哪五個?

是五險一金。1 五險 指的是五種保險,包括養老保險 醫療保險 失業保險 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2 一金 指的是住房公積金。其中養老保險 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這三種險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的保費,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完全是由企業承擔的。3 個人不需要繳納。這裡要注意的是 五險 是法定的,而 一金 不是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