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不空是什么意思,五蘊不空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2-12-06 01:30:38

1樓:匿名使用者

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蘊藏、積聚的意思。

如色蘊,聚集了過去色、現在色、未來色、粗色、細色等統稱為色,因此色蘊是色的總和,色在這裡相當物質,我們對物質的認識,不外乎從形狀(形色)和顏色(顯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稱物質曰色;受蘊,受是接受領納的意思,當我們面對順境或逆境時,所產生心靈上的情緒,這有苦樂憂喜舍的不同;想蘊,想是獲取、想像的意思,在我們接觸環境時,必然會攝取事物的影像,然後給它安立名稱;行蘊,行是對事物進行判斷並訴諸行動。識蘊,識是了別義,是精神領域的統覺作用。色蘊屬於物質現象範疇,受、想、行、識四蘊是屬於精神現象範疇。

空,是破除我們對『有』的錯誤執著,倘能照見五蘊皆空,人類自然能夠度脫一切煩惱痛苦。

清淨修心--解除煩惱得以清淨

2樓:

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蘊藏、積聚的意思.五蘊皆空,是說世間的一切生滅現象並非實有,而是空的. 五蘊不空意思正好相反

3樓:敢跟我鬥智鬥勇

nini你問,就是不空。

如果說五蘊皆空,那什麼才是不空

4樓:公尺呀咪呀

「五蘊自明」。心裡高階的、蘊藏在內心的佛性, 自己就會讓你很明白道理了。「五蘊」就是色受想行 識。

色,看見的東西,色是物質,看得到顏色的東西都 是物質。受是心的覺受,心裡的感受。想就是思想,想 念,想事情念頭。

行,就是在你頭腦裡的行蘊。人的行 為有兩種:一種是動態的,一種是靜態的。

靜態的就是 我腦子裡想,身體沒有行為;動態的就是腦子裡想了之 後已經付諸行動了。識,就是意識,分為多層次的意 識,潛意識和深層意識。我今天看到這個人,人家說他 不好,雖然這個事情不好,但是我看到他這個人本質還 不錯,雖然他做錯事情,但是他一定會改的,他也做了 很多好事,這就是你深層的意識。

人家都在說他壞,在 罵他,你嘴巴沒有罵他,腦子裡知道,他做錯了,但是 他是個好孩子,本質還不錯。

5樓:夢依清荷

心不隨境轉,一切皆空,做事用心不掛心

6樓:一生或多生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

7樓:小楓帶你看生活

「五蘊皆空」的意思是:意思是眾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蘊,五蘊都沒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讀音:wǔ yùn jiē kōng

詞性:佛家用語。

出處:《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蘊皆空」的近義詞介紹:四大皆空

讀音:sì dà jiē kōng

表達意思:四大的觀念是人類對於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髮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

8樓:教育小百科是我

五蘊皆空釋義:五蘊:佛家語,指色、受、想、行、識。眾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蘊。五蘊都沒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出處〗《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船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拓展資料:

在《心經》上有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

觀自在菩薩進入般若深觀狀態時,照見五蘊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決定,因而度脫一切痛苦與災難。

在這裡提出了「五蘊皆空」的重要性,即「五蘊皆空」能使人擺脫「一切苦厄」。那麼五蘊的內涵是什麼呢?

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蘊藏、積聚的意思。

如色蘊,聚集了過去色、現在色、未來色、粗色、細色等統稱為色,因此色蘊是色的總和,色在這裡相當物質,我們對物質的認識,不外乎從形狀(形色)和顏色(顯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稱物質曰色。

受蘊,受是接受領納的意思,當我們面對順境或逆境時,所產生心靈上的情緒,這與苦樂憂喜舍的不同;想蘊,想是獲取、想像的意思,在我們接觸環境時,必然會攝取事物的影像,然後給它安立名稱;行蘊,行是對事物進行判斷並訴諸行動。識蘊,識是了別義,是精神領域的統覺作用。色蘊屬於物質現象範疇,受、想、行、識四蘊是屬於精神現象範疇。

9樓:荒誕不經

《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是說世間的一切生滅現象並非實有,而是空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說五蘊的『有』,並非有如我們所執的實在性,『有』是假有,因此,空,是對『有』的實質的透視,即:有是指名義上的有,你認為有就有,空也是指名義上的空。

空,是破除我們對『有』的錯誤執著,倘能照見五蘊皆空,人類自然能夠度脫一切煩惱痛苦。舉例說明:當我們在努力時,在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時,利用「五蘊皆空」就能幫助我們擺脫困難,讓我們清楚「有和空」是相對的,不必為有和空而苦惱,只要珍惜經歷過程中的快樂便是了。

眾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蘊。五蘊都沒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五蘊分別是指: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

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

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

(二)、受蘊既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

固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三)、想蘊: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種類:

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者為意,它恆思量我--末那識。既是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乙個「我」,稱為意。

三者為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有時候,心、意、識總稱為心,也稱為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為心所。

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類的法,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五蘊也被翻譯為五眾或五陰。「五眾」是五種眾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陰」是五種法遮蓋住我們的智慧型之意。

佛陀為利根的眾生說五蘊;智慧型比較差的眾生,佛陀則為他們演說十二處、十八界。

10樓:匿名使用者

「色受想行識」就是五蘊《心經》上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色蘊:

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

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

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色蘊之中。 (二)受蘊即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

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固受有苦、樂、憂、喜、舍五種性質。 (三)想蘊:

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即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

「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

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類: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者為意,它恆思量,即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乙個「我」,這就是末那識,稱為意。

三者為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有時候,心、意、識總稱為心,也稱為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為心所。

什麼叫做「五蘊皆空」

11樓:依凌遲

【照見五蘊皆空】

念念都舍,捨掉,但捨不是壓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隨起隨消。如此直修下去,最

後真智實相般若必然現前。此時一點都不吃力,不必觀了,到達另一境界——「照見

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

心也無,感覺也無。空了,沒有了,並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

找不到,沒有腰痠腿麻等現象,意識心中如果還有個感覺,那是受陰,也要空

掉;妄想有沒有?沒有了!想陰也空。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一了,什麼都了!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也無悲,實相

般若自然呈現,見自性空性,不完了嗎!雖然如此,觀還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

宗的所謂觀想,或天台宗的所謂止觀的觀境,這觀字是用第六意識的思想妄心,

也是分別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尋、伺,審察的心態入手。但觀的作用很重要,般

若修法即從觀心開始修觀自在。

假如你求個神通、求個清淨、求個境界、求個氣脈通,都是意識妄念的欲求;你

把這些觀念弄清楚,念念舍,捨即布施,念頭來就丟開,隨便它是什麼念頭,包

括佛法的心思都丟開。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動念,對與不對,善與惡,

都拋掉,當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斷念頭,合乎法忍。能念

念布施,自然精進;念念來則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禪定。這六度都在觀心境

界中,等到自性般若顯露,便照見身心內外一切皆空,都空無所有了。

12樓:啄b木w鳥

五蘊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

心也無,感覺也無。空了,沒有了,並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

找不到,沒有腰痠腿麻等現象,意識心中如果還有個感覺,那是受陰,也要空

掉;妄想有沒有?沒有了!想陰也空。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一了,什麼都了!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也無悲,實相

般若自然呈現,見自性空性,不完了嗎!雖然如此,觀還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

宗的所謂觀想,或天台宗的所謂止觀的觀境,這觀字是用第六意識的思想妄心,

也是分別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尋、伺,審察的心態入手。但觀的作用很重要,般

若修法即從觀心開始修觀自在。

假如你求個神通、求個清淨、求個境界、求個氣脈通,都是意識妄念的欲求;你

把這些觀念弄清楚,念念舍,捨即布施,念頭來就丟開,隨便它是什麼念頭,包

括佛法的心思都丟開。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動念,對與不對,善與惡,

都拋掉,當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斷念頭,合乎法忍。能念

念布施,自然精進;念念來則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禪定。這六度都在觀心境

界中,等到自性般若顯露,便照見身心內外一切皆空,都空無所有了。

請問五筆字訴分能散不蓮的意思是什么?有那些字是能散不蓮的

筆畫和碼元之間,碼元與碼元之間的關係,可以分為 散 連 和 交 的三種關係。如 倡 三個碼元之間是 散 的關係 自 首筆 丿 與 目 之間是 連 的關係 夷 一 弓 與 人 是 交 的關係。碼元之間的關係,決定了漢字的字型 上下 左右 雜合 a 幾個碼元都 交 連 在一起的,如 夷 丙 等,便肯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