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而順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2-09-13 19:41:39

1樓:水岸菖蒲

正解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

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學。」《毛詩傳》說:

「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

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闢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

「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

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

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

「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

蓋夫子當衰週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

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

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

」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

「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

」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

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

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

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2樓:天堂紫鷹

是六十而耳順,意思為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完整解釋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

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學。」《毛詩傳》說:

「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

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闢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

「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

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

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

「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

蓋夫子當衰週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

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

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

」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

「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

」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

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

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3樓:匿名使用者

30代表著你的事業有基礎,建立家庭.在社會上有自己的一片天空.40歲代表你的社會經歷,己經使你把很多事情看的很現實明了.

50歲知天命,是指個人的事業,家庭等等都己經成熟定形!一般不會改變!60,生命將終,一切對於自己都順其自然,應當好好的度過晚年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意思?什麼

4樓:半影and世界

國學經典,《論語》智慧型之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5樓:匿名使用者

看見這麼多說三十而立說什麼事業有成的答案就來氣,麻煩看看整體好麼?孔子整篇說的都是思想方面的,到你們這就整出事業了?三十而立說的是思想獨立,不容易被別人的思想而影響!

6樓:賾諑思糖

30歲能夠自立,40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50歲懂得了天命,60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70歲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7樓:

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

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8樓:起名廢妹紙

三十歲的時候有自

復己制的事業,各方面能夠獨立

四十歲的時候能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一切注定,不屬於自己的終究不屬於自己,屬於自己的搶也搶不走

六十歲的時候不管聽到讚揚還是批評,都能夠淡然面對七十歲的時候能夠隨自己的意願而活但不逾越社會規矩

9樓:乙隻狗不孤單丯

孔子說:「bai我十五歲立du志於學習;三十歲能zhi夠自立;四十

10樓:命運與夢

「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窮其現實之「立」,盡其現實所「立」之「不患」而「不惑」於時,以其當下之時讓智慧型鮮活地呈現而「知天命」,然後才有「耳順」的內聖、「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外王。

詳解:一句無人不曉的話,卻一直無人真的曉得,甚至連並列成分省略的簡單語法現象,都沒被指出過。「十有五而志於學」後的「立」、「不惑」、「知天命」, m「於」,相當於「被」、「用」;「志」,「志」的古字,標記。

「志於x」,用x來標記。這裡有兩層意思:

一、十有

五、三十等年歲數字,大致和孔子達到某種相應境界的實際年齡相關,但並不表明這個體經驗有著任何絕對的意義,例如,並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與「立」之間並不必然相關,這些境界也並不一定按年齡機械地被賦予某種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種標記;

二、所有以往解釋都忽視了「志於」的省略,而把後面的境界當成「學」的必然結果,更把每種境界當成乙個固定的標準,卻不知每種境界是自足而動態的,每種境界都有其「成住壞滅」,之所以是「志於」,只是把每種境界用乙個名言標記而已,決不能掩蓋其鮮活的當下呈現。

「學」,「聞見學行」「聖人之道」,「聞見」而「學」,「學」而「行」,「學」是貫通「聞見」與「行」的樞紐,「學」,包羅萬有,相應境界、所為,以「學」為標記。

「立」,世間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窮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窮其位次,如此境界、所為,就以「立」為標記。

「不惑」,「立」則有其「患」,「患」則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窮其「不患」,則不能「不惑」,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為,就以「不惑」為標記。

「天」,時也;「時」,當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型。「知天命」,當下生存而呈現智慧型。所有的智慧型,都離不開當下的生存,否則都是虛無幻想,智慧型的成就,必須是當下生存的鮮活呈現,這境界、所為就以「知天命」為標記。

「順」,遵循;「耳順」,「耳」,「聞」也,「聞」與「見學行」是不可分的,「聞見學行」遵循什麼?就是「知天命」。「聞見學行」遵循當下生存鮮活呈現的智慧型,這才是真正的「耳順」,這種境界、所為,以「耳順」為標記。

「從心所欲不踰矩」,「心」,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從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謂「矩」?「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的位次。依從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的位次,這境界、所為以「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標記。

「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窮其現實之「立」,盡其現實所「立」之「不患」而「不惑」於時,以其當下之時讓智慧型鮮活地呈現而「知天命」,然後才有「耳順」的內聖、「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外王。只有這樣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

白話直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境界、所為用「從此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來標記,三十歲的境界、所為用「窮盡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現實可能位次」來標記,四十歲的境界、所為用「透徹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現實可能位次的不患」來標記,五十歲的境界、所為用「聞見學行聖人之道讓智慧型依當下生存鮮活地呈現」來標記,六十歲的境界、所為用「遵循當下生存鮮活呈現的智慧型而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以成就內聖」來標記,七十歲的境界、所為用「依從民心期望但不超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位次而成就外王」來標記。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什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麼呢

三十而立,意思是人到三十而能夠建立自己的事業 四十不惑,也就是人到四十對人生已經不再迷惑了 五十知天命,是孔子周遊列國時,東奔西走去求官到了五十才知道那不是他能夠追求到的,後來廣教學徒才是他的真正的命運,五十時他說了那句話,時也 運也 命也。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四十而立是什麼意思,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而立是什麼意思

隨處可見的問題,無處可見的回答 孔子說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其中 不惑 指什麼?有道理嗎 三十而立 三十歲時,人當自立,這個立,原意是立身的意思,所謂立身,就是丈夫有棲身之所,有所業。而不是立志的意思!四十不惑 人到了四十歲,應該業有所成,不會因為無業爾所困惑,並對人生或者事業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應...

三十而立的精美句子,三十而立精美句子

三十而立精美句子 解答可以寫句子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三十而立 感慨短句 1.乙個女人最好的年紀就是三十歲,在青澀與成熟間遊走的時光。思維的提公升,認知的改變一切都預示著即將走入的下乙個人生階段。2.不知不覺已是三十而立,白...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那麼

二十歲稱為弱冠 八十歲 九十歲稱為耄耋 一百歲稱為期頤。1 弱冠 指男子20歲。弱,弱小。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2 耄耋 因 八十九十曰耋 七十曰耄 指八十歲或九十歲。3 期頤 因 百年曰期頤 指百歲高壽。擴充套件資料 其他的年齡稱謂 1 湯餅 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2 初度 周歲。...

三十而立 中的 而立 代表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的意思是 原文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譯文 孔子說 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 三十歲能夠自立於道 四十歲能無所迷惑 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 六十歲所聞皆通 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賞析 在本章裡,孔子自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