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2-09-12 11:41:05

1樓:清淡公尺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

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

那麼,什麼叫「正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說:「 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

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資料擴充套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乙個著名論斷。《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裡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對的意思。

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麼不戰,一戰必勝。

孟子在這裡說的「 得道」和「 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通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於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說,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援、擁護和幫助。

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

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2樓:半島青空

不同見,關鍵是這個道,如果真的站在正義仁義的聖母這邊,天下就太平了,未免也太兒戲了,大家都喊口號就行,孟子這書也白讀了,我們要知道孟子是孔子的學生,孔子是老子的學生,當時的儒家思想,受道家思想影響很大,老子說道法自然,天之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之道,損不足奉有餘,老子其實並沒有批評之意,在老子眼中這是自然,自然就是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家思想淵源深厚,乙個道字就立了我國幾千年的宗教哲學思想,怎麼能僅憑一顆發臭的聖母心去評判,道法自然,道生萬物,對這句話的理解絕對不能僅停留在打正義的旗號布施仁政上,筆者上學學的也這樣,整天想著搖旗吶喊,根本就是肚中草莽,就根土匪似的,看看現在的網路,打著道的土匪還少嗎,全靠口水,一打就散,希望看到的人能深入的認真做學問,真正學習儒釋道的精髓,考試千萬不要這樣寫,弟弟妹妹你會零分的

3樓:梟楓殘葉

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 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 矣。」

【譯文】

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 如人的齊心協力。乙個三里內城牆、七里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 攻都不能夠攻破。

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 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 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冑不是 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所以說:

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 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 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 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 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

以 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 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4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說乙個人如果講道理的話,通情達理,有很多人願意幫助他。乙個人不講道理不辨是非,那麼沒有人願意幫助他。

5樓: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要從實際的意義出發,只有你把自己放得正長的位置上,才能夠看出人類具體是怎樣做的。

6樓:匿名使用者

只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

7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陷於孤立。

8樓:boos棒

符合正義的就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和幫助,違背正義的必然被孤立。

9樓:你是我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麼意思?看完你們知道了嗎

10樓:妮妮小樂園

施仁政,會有很多人幫他,施暴正的人,大家都遠離他,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

11樓:wmwm康

道是按照自然規律辦事的,當然得到多數民眾的擁護,所以得到多助。失道者寡助,沒有民眾的支援,失民心。

12樓:肯德基蛋白

有道德的人有困難時會得到很多幫助,反而反之

13樓:甜桃夢遊記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麼意思? 5

14樓:留下一片林

〖解釋〗道:道義道德;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援和幫助;違背道義,必定會陷入孤立。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原文天時(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環(6)而(7)攻之而(8)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9)天時不如地利也(10)。

城非不高也,池(11)非不深也,兵革(12)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13)而(14)去(15)之(16),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17)曰:域(18)民不以(19 )封疆(20)之界,固(21)國(22)不以山溪 (23)之險,威(24)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25)多助,失道者(26)寡(27)助。

寡助之至(28),親戚畔(29)之。多助之至,天下順(30)之。以(31)天下之(32)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33 )君子有(34)不戰,戰必勝矣。

注釋(1)[天時]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

(2)[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3) [人和]作戰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4)[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5)[郭]外城。在城外加築的一道城牆。

(6)[環]包圍。

(7)[而]連詞表順承。

(8)[而]連詞表轉折。

(9)[是] 這。

(10)[也] 表判斷語氣,「是」。

(11) [池]護城河。

(12) [兵革]泛指**裝備。兵,**;革,甲冑,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13)[委]放棄。

(14)[而] 連詞表順承。

(15)[去]離開。

(16)[之] 它,代「城」。

(17)[故] 所以。

(18)[域]這裡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19)[以] 憑藉。

(20) [封疆]劃定的疆界。

(21) [固]鞏固。

(22)[國]國防。

(23) [山溪]山河。

(24) [威] 威懾。

(25)[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此處特指君主 下同。

(26)[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27)[寡] 少。

(28)[至]極點。

(29)[畔]通「叛」,背叛。

(30)[順] 歸順,服從

(31)[以] 憑藉。

(32)[之] 結構助詞,的。

(33)[故] 所以。

(34)[有] 或者。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圍攻它卻不能取勝。圍攻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裝備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並不是不多,但守城的人棄城而逃,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條件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戚都會背叛他。

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姐妹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15樓:匿名使用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解釋:道義;寡:少。

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必陷於孤立。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孔子的學說,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君主要「與民同樂」,他希望人們能安居樂業,生活有保障。

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

那麼,什麼叫「正義」?《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

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乙個著名論斷。《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裡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對的意思。

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麼不戰,一戰必勝。

孟子在這裡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通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於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說,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援、擁護和幫助。

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

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麼,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關愛和保護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們聚積起來,人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

人民所希望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認為,這是行仁政的根本著眼點。做到了這一點,然後民心歸服、天下歸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戰必勝矣」的主要原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人和的例子

紂王嬌奢貪圖美色不停勸阻失道最後滅亡。武王虛心納諫得姜子牙等人幫助取得天下。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體事例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 1 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 商朝的湯討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沒有道義,沒人幫助她,商朝的湯有道義,有很多人幫助他。2 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自哪一本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 孟子 朝代 先秦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

求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為話題的作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失道寡助的成語故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是什麼?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 孟子 公孫丑下 表明君子不作戰則已,作戰就一定能勝利。秦穆公分食馬肉的故事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有一次,秦穆公乘馬車外出,半路上馬車壞了,駕轅的馬脫韁跑了。秦穆公親自去尋找那匹馬,卻在岐山的南面看到一些農夫們正在分食馬肉。原來,那匹馬跑了就被農夫們抓到了,由於常年沒有肉吃,...

小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我們通常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句話來表示 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 道 理解為 正義 那麼,什麼叫 正義 現代漢語詞典 中說 正義 是指 公正的 有利於人民的道理 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得道多助,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