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李姓是怎麼形成的,百家姓中李姓是怎麼形成的?

時間 2022-09-02 16:27:40

1樓:熒熒綠光

李姓始祖是皋陶。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之官。他的子孫世襲其職,歷經虞、夏、商三代,以官職為姓,人稱「理」氏。

商朝末年,(李姓)裔孫理徵被紂王處死。其妻契和氏以及兒子利正逃到伊侯之墟。逃難途中,摘取路旁李樹果實充飢活命。

利正生有兒子昌祖,擔任陳國大夫,子孫繁衍,慢慢壯大起來。為紀念祖先當年賴以活命的李樹果子,改「理」姓為'李"姓。這便是李姓的**。

百家姓中李姓的由來 5

2樓:伊若夢蝶

一、**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

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係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三、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 據《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 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4.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6. 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於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 襄城,戰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8. 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 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 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 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12. 南陽郡,戰國時秦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四、歷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冰: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後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佔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作戰70餘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陵:讓歷史無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漢朝隴西成紀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

李陵是在孤軍深入,打了勝仗,在矢盡援絕的情況下暫降匈奴的。但他畢竟是背漢降敵,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孫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過。以後又百計勸降蘇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諒了。

3樓:方興未艾

李姓的由來李姓佔漢族人口的7.9%,是百家姓的第一大姓。 指樹為姓是李姓的最早根源。

皋陶為東夷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山東曲阜市(偃)。 故帝舜因之而賜姓偃。

皋陶在堯為炎黃夷族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因名譽崇高,舜仍用他為大理。舜帝以皋陶最賢,將他作繼位侯選人,但病逝了。

他是李姓血緣始祖。皋陶的26世孫理徵都是理官,按照古人以官為姓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子孫都為理氏(李理裡同字)。理徵在任商紂王理官時,進諫而被殺。

其妻契和氏帶其子利貞逃到河南省。他們飢餓吃李子保命。故稱李姓,他是得姓始祖。

利貞55世孫淵是唐高祖,唐朝的開國皇帝。道教始祖老子,名李耳。正史明確為李姓第一人。

周平王時(前770-前720)任太史。河南鹿邑縣人。老子著有《道德經》。

4樓:匿名使用者

百家姓中李姓的由來(1)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出自嬴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李氏。

傳說殷商末年有理徵,其子利貞,改為同音的又春秋時哲學家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李為氏。(2)據《北史.李士謙傳》所載,趙郡李氏,為趙將武安君之後,李左車其先也。

(3)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鮮卑族複姓叱[chi]李氏,進入中原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4)唐朝皇帝姓李氏,「李」遂為國姓。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有十六家皆賜「國姓」李氏。此外還有許多家族改姓李氏。

由此李氏人口大增。

李姓是如何起源的?

5樓:率直的

關注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族興旺,人數眾多,遠在其他姓之上。據說當今李姓人氏大約有1億,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併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據史載,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有乙個孫子叫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理官,專管獄訟推斷,有些像當代的法官,當時盛行以官職為姓,皋陶也就以「理」為姓。

商朝末年,皋陶後裔有乙個叫理徵的人,忠心耿耿,多次進諫紂王,當時紂王暴虐無道,沉湎酒色,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紂王對理徵的多次勸諫很惱火,便把他殺了。理徵的妻子契和氏聽到訊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

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家人,於是便逃往豫西。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兩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小利貞已經奄奄一息。那裡荒無人煙,根本無法找到食物。

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野樹還有一些「木子」(野果),於是採下來吃,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倆逃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戶。為了表示對「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紂王的追捕,自利貞開始改姓李。

這就是李姓的起源。

6樓:匿名使用者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

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複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複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李姓排幾,,在百家姓中,為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 排名第一

古代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在唐代是李姓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按人口計算是大中華地區人口最多的姓」,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

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在台灣、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約為1億,其中中國大陸有李姓9207.4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7.19%。河南省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隴西,既今甘肅臨洮,為李氏重要發源地。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i、lee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為漢語拼音,lee及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

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乙個李姓人物。據《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子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

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其後代分出兩支,一支在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為隴西房;一支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西南),為趙郡房。後來,隴西房又分為三十九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三組。

兩漢、三國時期,李姓人又在許多地方開闢出新的聚居點。西漢時,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到東漢、三國時,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發展至今遼寧一帶,向西北發展至今寧夏一帶,如東南發展至今江蘇,向南發展至今廣東、湖南、湖北,向西南發展至今雲南。

十六國時,先後出現了兩個李姓政權——大成國和西涼國,提高了李姓聲望。隋唐時期,李姓隨陳化父子入閩留居當地,子孫散處龍溪、漳浦諸縣。武周時因避禍,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長安、洛陽逃到比較安靜的江南定居。

「安史之亂」時,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難。隨後,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亂」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於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唐宣宗時,因「牛李黨爭」,李派首領李德裕被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瓊山東南)司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間,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潮兄弟入閩,定居於莆田、晉江,後又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展,分布於廣東、廣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特別是宋代「靖康之變」後,中原人大規模南遷,有的追隨宋高宗趙構,有的則自找去處,總的流向是長江以南地區。

遷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多,其次還有遷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者。明清時,李姓已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除大陸地區外,李姓還是少數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歷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劇擴充,成為越南的大姓。

在朝鮮,自1392年起,李氏朝鮮歷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為止。李姓發展為朝鮮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國第一位。

百家姓是啥,百家姓有哪些?

百家姓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範 彭 郎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百家姓都有什麼,百家姓都有什麼姓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諸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範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卡齊康 伍餘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公尺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請問百家姓中吳姓的來歷,百家姓中 吳 姓怎麼由來的 ?

吳姓由來 吳姓起源有三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黃帝後裔。吳姓人物早在炎帝 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時有吳權,顓頊時有吳回,帝嚳時犬戎部落有首領吳將軍,少康時有吳賀。黃帝後裔古公亶父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國打下初步基礎,後世稱其太王,他有三個兒子,太伯 仲雍 季歷。古公亶父晚年欲傳位於季歷,太伯和仲雍便趁其父...

百家姓中崔姓排多少,百家姓中崔姓排第幾

崔 排名 74 由來 崔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齊國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姓姜,因他的兒子丁公及,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應該繼承群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後來用邑作為姓,就是崔姓。魏晉到...

百家姓中鄭姓的來歷,百家姓鄭姓起源及家譜

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於槿林 今陝西華縣東 建鄭國,友即鄭桓公。周幽王時,桓公任司徒,見幽王無道,便向當時的智者太史伯詢問自保之計。太史伯說,在洛水以東,黃河 濟水以南的虢 鄶兩諸侯之間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產富饒,可以在那裡安置家室和財產。桓公依計而行,可惜還沒來得及安頓好,就在 犬戎之難 中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