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調歌頭》讀後感,水調歌頭讀後感

時間 2022-03-28 09:29:09

1樓:匿名使用者

同學們,經典詩文大家應該並不陌生。我知道,有一首古詩表達了對遠在天涯的親人的思念想念。那就是出自北宋大詩人蘇軾的《水調個歌頭》,我們這學期的第2課就是關於蘇軾的《水調歌頭》。

這首詩文就是蘇軾在中秋夜寫的。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雲。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嚐這瓜果,觀賞著月亮,只有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小時候,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離。長大以後,他們就各奔東西,很少再有見面的機會。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7個年頭了!

這首詩文的全詩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出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們知道這首詩文最有名的是哪兩句嗎?告訴你們吧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句詩的意思是:但願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這首詩我最喜歡了!

同學們,你們也喜歡嗎?

水調歌頭讀後感

2樓:匿名使用者

就寫一些自己的感受就行啊~~

3樓:南邕

舉例兩篇:

觸過泛黃的紙張,清薰的墨香,在指尖索繞。千古絕唱,一拔心碎,兩行淸淚,攝魂的文字,殘餘著幽然的哀痛的溫存。輕撫,哦!那不是如水的月,而是你心中那點破碎的慰藉……

秋天的夜,靜謐而安詳,融掉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銀輝浸沒了你的全身,任涼風聽亂了頭髮,卻拂不亂心中的牽掛。憑欄遠眺,泛光的湖面與天邊的皓月相交織,唯美的弧線、浪漫的光點,你醉了,眼睛卻空洞地望著皎月,以此寄託哀思。

怎奈,一泓秋水,一輪碧月,載不動,你心中的愁苦。於是你頹然地合上了雙眼,一滴晶瑩悄悄在你眼角滑落,雋永的詩篇就此落成——《水調歌頭》。蘇軾,你一代偉人,傲人的才華閃越千古,可是當你執筆刻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該是怎樣的心碎……

月亮在彩雲的追逐下,吃力地爬了一截距離。出於眷顧,月亮把自已裝扮得很圓。地塘上,孩童們揮舞著手中的燈籠,於是,橘黃的燭光在嬉戲聲中泛開,鞭炮也歡快地唱起了歡慶中秋的歌謠,響亮且暢快,在每個人嘴角漾起笑容,看著家人的微笑,突然覺得自已與蘇軾產生了共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啊!

家人永遠是最溫馨的字眼,既然蘇大詩人能夠在孤獨中尋找遙遠的寄託,那我們更應該珍惜眼前的家人……

蘇軾水調歌頭讀後感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絡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嚮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裡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複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嚮往,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恆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乙個以區域性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4樓:璇靖

應該自己想別人的思考並不代表你的思考

蘇軾水調歌頭的讀後感作文怎麼寫

5樓:逮水

蘇軾這個大詩人寫的詞呀,相信大家也讀過不少吧,不過最著名的,就是這感嘆人生的《水調歌頭》了,它唱成歌可好聽了!

要問我最喜歡哪一句,當然就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千古名句了。人生其實就像蘇軾筆下寫的那樣,有淚水,有歡笑,有分離,有團聚,就像天上的月亮,不可能時時圓滿。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是坑坑窪窪,有平坦的歡笑,有凹凸不平的憤怒與悲哀。

我們要從容地面對微笑,堅強地面對哭泣,因為將來還有更多的困難在等著我們,如果我們連小時候的小問題也對付不了,那長大之後我們不是要被困難壓倒了嗎?

這句詩的下一句,就更令人深思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經典的思鄉詩句,看來乙個人無論到**,也忘不了故鄉,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

因為那個全世界都能看到的明月,是遊子心目中的故鄉。月亮好比我們的人生,我們出生的地方就是月亮的開始,而千里之外的任何乙個地方,也和我們共有著同乙個月亮,月亮啊月亮,你把我說的話帶到我家去吧!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心裡就激起了激動的浪花——這是詞人望月嘆人生啊!

求《水調歌頭》讀後感,500字左右就行了

6樓:沒錢

我翻開課本,重讀了《水調歌頭》一文。這篇課文雖然極為簡短,但給我的印象卻極深。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透過這幾句詩,我似乎看到了蘇軾臉上的憂愁,他痛恨朝廷之中那種官官相護、勾心鬥角的黑暗生活,又想念七年沒見面的弟弟。然而面對這種事情,蘇軾並沒有怨天尤人,卻能把心事託付於明月,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詩句,使後人感慨萬千。蘇軾這種「不以已悲」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蘇軾不僅具有「不以已悲」的態度,而且還具有樂觀向上的人生精神,這種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發揚。「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就是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悲、歡、離、合,月亮同樣不會長久完美。這句詩體現了詩人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其實,無論處在逆境也好,順境也好。我們都應該像蘇軾一樣,具有這種樂觀的態度。環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身對待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

不管處在什麼環境,只要我們時刻保持著樂觀的態度,皆能處處泰然,不因處於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多少文人騷客因逆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唐朝的李賀因受打擊,抑鬱而終。

反觀蘇軾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的樂觀態度。可惜李賀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況且,李賀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沉鬱不振,這對社會乃至個人又有何益?

回眸人生,有些人開始渴望天邊會有不逝的彩虹,人間會不有散的宴席,追尋著近乎完美的人生。然而現實中,心中的完美往往被太多的逆境所代替,生命中常常夾著唏噓的嘆息。其實,逆境何嘗不是一種美呢?

它是順境的一種反面外觀,它對順境,不僅是襯托,更是其意義的說明和解釋。 人生的真諦,往往不是寄寓「歌舞昇平」的繁華,也非蘊寓「平步青雲」的愜意,更不在乎「功成名就」的完美。因為這些,給人太多的表象,從而使人有能忍受逆境的磨練。

用一顆平常樂觀的心去品嚐人生,幫會使用權人生變得豐富多彩。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人是可悲的。我們應該以「不以已悲」的樂觀態度去面對逆境,這樣才會感到快樂。

讀了這篇課文,我懂得了蘇軾所謂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的含義。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的結果。我們也應如此,時刻保持「不以已悲」的樂觀向上的人生精神。

滿意請採納

讀了《水調歌頭》的讀後感+提醒人什麼什麼的

讀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有何感想

7樓:生活類答題小能手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人類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裡,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

熙寧七年(1074)蘇軾差知密州。

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熙寧九年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8樓:匿名使用者

在談感想前,先說一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和主旨:

首詩文就是蘇軾在中秋夜寫的。通篇詠月,但處處關合人事,在月的陰晴圓缺之中感嘆著人間的悲歡離合,全篇以詞人無奈而又美好的祈盼結尾,也透著濃濃的哲學意味。

雖然此詞無論寫作手法還是意境都屬上乘,但仍然是醉話,不過蘇軾的文學造詣及個人素質畢竟不同凡響——即便是醉話也講得如此唯美和富有哲理,可見素質之於人的重要性了。

感想: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遊仙於月宮.下片寫賞月後的體司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願望.

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

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美,富於哲理,情感動人,絕唱至今.

(答案是不唯一的,這裡僅供參考。)

談感想的題目首先要掌握文章或詩詞的寫作背景,切身體會作者的情感。然後通讀全文,了解大致意思,或者了解一下文章主旨。最後在寫感想時,一定要有文章內容,但是不可過多,否則沖淡主題。

水調歌頭讀後感,求《水調歌頭》讀後感,500字左右就行了

就寫一些自己的感受就行啊 舉例兩篇 觸過泛黃的紙張,清薰的墨香,在指尖索繞。千古絕唱,一拔心碎,兩行淸淚,攝魂的文字,殘餘著幽然的哀痛的溫存。輕撫,哦!那不是如水的月,而是你心中那點破碎的慰藉 秋天的夜,靜謐而安詳,融掉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銀輝浸沒了你的全身,任涼風聽亂了頭髮,卻拂不亂心中的牽掛。憑...

蘇軾詞選讀後感,評價蘇軾的文章

星空 我非常喜歡蘇軾和他的詞,就我個人而言 蘇軾的詞氣勢磅礴。例如 大江東去,浪淘盡。但是,蘇軾也有他的另一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清風星語 從別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結論,文筆在自然流暢中又富於波瀾起伏,有較強的力度和感染力。如 范增論 不一般地談論范增功過得失,而從他...

魯濱遜讀後感,魯濱遜讀後感

一次航海中,魯賓遜所乘的船在乙個荒島附近發生意外,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被淹死了,只有魯濱遜乙個人活了 下來。他克服了所有的絕望生存了下來。他堅強的過起了野島生活。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得到了很多東西。在這麼艱難的 環境下他還能夠這麼堅強的活下去,真的很不容易。他創造出了世界的奇蹟.魯賓遜的開拓進取的精神是...

提供讀後感,給我提供讀後感

讀完 魯濱孫漂流記 這本精彩的 後,乙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 航海家魯濱孫。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航海的夢想。我彷彿看到輪船甲板上站著這樣的乙個人 他放棄了富裕而又舒適的生活,厭惡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從而開始了一次與死神決鬥的生存大挑戰。種種的不幸與困...

讀後感提綱怎麼寫讀後感提綱,寫讀後感的提綱是什麼?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 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 讀後感 也可以用 讀 有感 首先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 讀 能抓住重點,感 能寫出體會.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