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教中人的佛性問題,原始佛教中 「人人佛性不平等,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佛」

時間 2022-10-09 06:40:38

1樓:匿名使用者

植物屬於無情眾生,山河大地,草木沙石都屬於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沒有佛性,所以不能成佛

一切有情都有佛性,都是未覺醒的佛,弱智患者也是一樣,他只是被業力障住了,表相並不能代表本心本來面目,等業力消了,下一世他就和其他人沒什麼分別了(如果有特殊因緣,也許當生就能恢復),

黑猩猩是墮在畜生道,所以智慧型上比人差一點點,但本心所有有情都是一樣不在輪迴的情況下,那就出離輪迴了,最少是阿羅漢以上的聖者了

2樓:普願講堂慧蓮

阿彌陀佛!師兄,世尊菩提樹下悟道,證得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一句就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一切眾生都是具有佛性的,不論輪迴還是不輪迴!

佛性如水是大海的水性,而生生世世的輪迴,一切當下的顛倒相狀,皆是不同的波浪生起。一切,皆不離佛性。如同任何乙個波浪,不論是大是小,是強是弱,皆離不開水性!離水性而無波!

弱智者是果報身,黑猩猩也同樣是果報載體身。但是植物雖也是圓滿無礙的佛心所現,然不能視其為具有佛性的有情,若生此見,即墮外道邪見!

3樓:劉陳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每個人都是未覺醒的佛,弱智患者也是。畢竟社會所需要的角色不同,讓其扮演各個角色來平衡整個生物鏈,讓所有的人或事隨著它的推進順利的完成其使命,最終功成圓滿。

有情眾生都算,植物,其他非生物全部都算。萬物皆生皆為意。別人覺得有意義的事兒或許在你眼裡什麼都不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事兒別人會覺得沒有意思,大家的觀念不同,所思考的方式不同,每種事物的存在都是為了延續其真諦的開始。

我們彼此誰也不可能真正的理解誰,大家都在懷疑對方或者嘲笑或讚美中度過,隨意隨緣... 正確的認識萬物吧。

輪迴,每件事或者經歷事情後的種種感受便是輪迴。輪迴處處不在,不可能不考慮輪迴。這是在我們犯錯後,重新認識的一種方式、方法。

希望對你有用,再見!

4樓:

眾生皆有佛性,只是障礙不同,就像鏡子上的灰塵有多有少一樣,但鏡子本身不增不減。世間萬物,皆從我心中產生,此心即阿賴耶識,弱智應該是末那識或意識產生了問題,但在本質即阿賴耶識上眾生都是一樣的

5樓:匿名使用者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都是從那個真性中流露出來的。生物,非生物屬分別知見。無論輪迴,不輪迴,都是它!

6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說的是 佛性 在佛不增 在凡不減。眾生平等嗎

7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學習

點我名字,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鏈結,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8樓:御璟

動物,人,天人,昆蟲都是有情,他們都有佛性。植物,石頭屬於器情。

9樓:匿名使用者

每一物,每一法,都是生命共同體。你說哪個不是哪個?

問個佛學專業問題:人性與佛性有什麼關係?

10樓:今晚看啥

:其實,儒家與佛教的思想,在某些意義上是相通的。比如,兩家都認為有一種不可見的心性。

所謂「性」,有些學者比喻說:就像暗室中本來有物品,但沒有燈來照的時候發現不了,而燈一照,就發現了。孟子、荀子講「性」,深度不及佛教,或善或惡,形成兩種觀點;但在佛教看來,就究竟的本體而言,沒有善、也沒有惡,一切平等。

那該怎麼融合這些觀點呢?

首先講本體。所謂本體,也就相當於萬物的本源,在這個層面上,已經超離了善和惡。這一點在佛教中講得最為究竟:

世間的任何乙個事物,山河大地、太陽月亮,黑與白、善與惡……這一切的一切,從本體而言都不存在,都遠離戲論。

而在顯現層面,佛教也講人的本性為善。為什麼呢?因為人人都有佛性,有佛性就可以成佛。

關於佛性,《如來藏經》、《寶性論》裡講得特別清楚。學了以後你會知道,如果人性本惡,那無論你怎麼努力向善的方面學修,終究還是會倒退。但歷史上有成千上萬的覺悟者,他們以自身所悟的智慧型、所行的慈悲告訴我們:

人的本性為善。

作為一切覺悟者的典範,釋迦牟尼佛已經到達了善的最高境界;六祖等漢藏無數高僧大德,也都是最佳的追隨者。所以,在顯現層面,當心回歸到本位時,便會如實顯露它至善的光輝。禪宗講明心見性,其實一見性,本具的善就自然流露出來了。

應該說,在這些道理上儒教比較欠缺。我欽佩儒教中那些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軌範,但在理論上,他們缺乏對來世的探索,缺乏對本體空性的分析,這一點很容易看得出來。

因此,乙個既懂儒教又懂佛教的人,在比較人性論、佛性論時,如果能對佛教的勝義空性和世俗顯現作些深入研究,那對二者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會豁然開悟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人性是善惡的共同體,屬知性;處理人事。佛性是既有高智慧型,既有非常大的耐心與恆心,屬感性。還有乙個是法性;既有推動與創造能力,維持秩序,法制制度、規劃性等等;屬理性分明。

12樓:匿名使用者

本是一物。但佛性純淨純善,澄清圓明,人性染汙待清,清淨得徹底了就還歸於本原:佛性。

13樓:日麗

人性與佛性有什麼關係?人性就是佛性。手心手背,都是一手。

區分只是翻過來翻過去而已。就像佛學所謂智與識的分別,只在乙個轉字而已,轉識就成智,成佛,隨無明流轉,是眾生。供你參考。

14樓:修心妙音

佛性無相;人性著相。二者是一不是二。

15樓:匿名使用者

佛性即人性,佛是完美的人格。

16樓:

這類問題到這裡來問不到準確答案,自己去看禪宗經典體會吧

17樓:雲水清芬

人性是平凡的,以利益,自我為基點出發考慮事情與解決事情,惡死愛生。

佛性是超然的,不把自己看的重,有慈悲之心,覺得眾生都苦,所以普渡眾生,一心想讓人人素質提高,對於那些虔誠的,也會保佑,但也只是一種信仰。既然是信仰,就應該虔誠則靈。

相對關係,人都是執著心的,佛就沒有,佛不會執著任何事情。人的思想講究乙個「敬」,佛講究的「淨」,還有道家講究的「靜」都有同乙個出發點,卻不能相同而語。

18樓:亨利拿球

都是罪性

耶穌:天過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原始佛教中:「人人佛性不平等,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佛」

19樓:世間法多浮雲

善哉仁者,佛法是不二法,若有二別,豈非又入顛倒。

眾生覺悟雖有快慢之相,而佛性本具無二無別。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

雲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是做方便而說二,若悟其理,便知一二無別。

眾生只要能覺悟反省,如法修行,皆可成佛。

隨緣取捨,南無阿彌陀佛!

20樓:南無蓮花尊豐佛

這是你自己編來說的。。。別沒事找事。對你沒好處。

-----------------------------------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21樓:

現在傳入我國的佛法只有一種。

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22樓:

師兄應該知道大乘從來就承認小乘(南傳佛教)的,而小乘不承認大乘,很明顯這是心量問題。這就好比從來沒見過大海的人,一定認為湖泊是最大的。阿彌陀佛,沒有輕視小乘佛教的意思。

23樓:

釋迦佛可曾說過?完全是無稽之談。

您覺得釋迦佛還不夠原始嗎?

不要道聽途說,人云亦云了!

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說佛性是人的本性,那佛佛性是什麼?

24樓:廣學多聞又來

佛性是人的本性,佛性同樣也是佛的本性;人是沒有掌握佛性的人,佛是掌握了佛性的人!

樓主所謂的佛佛性指的是佛性的體用,佛性的體和用就是慈悲加智慧型,術語叫悲智雙運!咯!

25樓:摩伏勒

佛性 又叫如來藏性 空性 又叫真如 實相,等等。 如果一定要找乙個東西 說是佛性 那是不可能的。你問的這個問題 對於初學佛法的來說卻是很難,很難了解,而且一定要開悟才能真正明白。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佛性是絕對的, 六祖壇經說 不思善 不思惡 正而麼時 便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既然不思善 不思惡, 就是觀一切兩邊 二元論的本質,本來無一物而已。這樣就見本來面目了。

但是你別以為本來面目是什麼都沒有 什麼都不做。 這就是外道斷滅了。所以佛性 叫本覺妙明。

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遠離第六意識的分別妄想,所以不可思 不可議。說都說不出來。 我以前也是困擾了好久好久。

你多念經念佛 拜佛 懺悔業障,這樣慢慢修,業障消了一些 佛菩薩加持一下 就會明白,真是很妙很妙。我三天歡喜不斷。

26樓:

佛性人人本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胎名神。處世名人。

在眼觀照。在耳聽聞。在鼻嗅香。

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知之者為是佛性。

不識者喚作精魂。」

27樓:可愛大木頭

佛性是人的本性,佛的佛性同人的佛性一樣,沒有區別。區別在於佛已經徹證佛性,而凡夫人類還在迷寐佛性。雖然迷寐,但卻並沒有失去佛性。

就好像每個人都有乙個無價之寶的寶珠,佛已經發現了寶珠,得到了寶珠帶來的快樂,而迷失的人們明明懷裡就有寶珠,但卻貧窮的快死了,沒有發現寶珠。寶珠比喻的就是佛性。

28樓:宗陽子

佛性是一切的**。佛性是虛空。

29樓:秋涼月冷

人性,理性一種綜合的思想高度吧

30樓:海底烤魚

佛性即是我性,因我就是佛。

31樓:匿名使用者

我都不知道有【佛性】這個詞。咱別瞎編亂遭了行不。

關於佛教的問題!

32樓:青山碧水間

佛性確實不死,你也本來隨心所欲——但是這是佛性、真正的你,不是現在你以為的這個你。這個你是必死無疑的。

迷覺不二,是悟後之語;凡夫境界看迷就是迷、覓覺而不知——比如你看美女、動念否?動念時知道動念否?知道動念時知道為何動念否?

又比如你被蚊子咬,反感不?這個假有的你還被外境掛住自己的情緒,說迷覺不二就不如說看破放下自在。

33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善問,的確是好問題。

問:既然眾生本具佛性,何故墮落紅塵?

答:這個問題,和富樓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的問題一樣,詳情可見《楞嚴經》卷四。

問:如果成佛後不再退轉,當初本具的佛性又因何而迷?

答:簡單講,就是《楞嚴經》說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問:佛性既然無生無滅,不增不減,那我們還修什麼勁兒!應該是隨心所欲,想幹啥幹啥,反正佛性永遠不會死去。

答:是啊,這樣說也沒錯。不過就等於太陽(佛性)永遠都在,烏雲(妄想執著)一天不散去,我們的人生就永遠都是黑暗(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34樓:以何為心

【佛性(梵buddhata^、buddhatva,藏san%s-rgyas-pa-n~id)】指眾生本具的『成佛的可能性』。

在可能性上,人人平等,人人具足,自己是自己業的主人。佛性定義擴大化,是方便說法,屬於增進信心而已,並非不努力已經成就者,倒果為因,是後期佛教思想廣泛使用的思維方法,如果向上追溯,你會發現,很多概念定義已經不再是佛陀的言教。

如果進一步深入了解,就需要先了解佛性說的歷史起源,找到了變更脈絡,也就知道了答案,以下僅供參考:

對於這乙個問題,恐怕必須要從部派的對「緣起」觀念的轉變開始**,才能進一步獲解決問題的真相。

從「真如緣起」到「法界緣起」的進路

——「一心」觀念的確立

關於「佛執著」的疑問,關於佛教的疑問

我覺得你已經理解得很正確了。你有兩個正確的見解,你既認可了佛說執著是苦的 也認為修行需要執著的精神。這都是對的。可是卻把兩個不同條件下的 正確 放在一起來比較,所以有了困惑。就像100 的水變成了水蒸氣,0 的水變成了冰,二者都是水變化而來,因為條件不同而形態不同。一切法唯心造,自性本空,因緣而生,...

佛界中人的第六識叫什麼,請教佛教說的第六意識是指什麼?

一 佛教八識中第六識的佛家命名叫 意識 二 第六識的梵文是mano vijn a na。在翻譯成漢語時沒有音譯,而是意譯,翻成 意識 第七識叫 末那識 其梵文是manas,意譯為 意 思量之義,若採取意譯,則易與第六意識混同。然此二識於梵語原文中皆有 意識 之意,此因第六識乃以末那識為所依,故知第六...

請教佛教高人佛理,學佛的困惑,請教佛教高人,學佛後的困惑,痛苦!

這還是佛法講的因果現象。四十二章經有這麼個記載 有人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 子 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 歸矣 佛言 今子罵我。我今不納 子自持禍,歸子身矣。所以,此處跟受害者和觀音菩薩沒關係,自己招禍罷了。佛菩薩消滅不了業力,業力須靠自力來消除,對方害人的業力不還諸於本人,那誰來受呢...

關於佛教問題,關於佛教的問題

佛教常講 看破 放下。放下,不難,看破了自然能放下,佛法是知難行易,要如何看破,唯有如實分別了知,正如德國的乙個諺語說的那樣 能了解一切事物,就能寬恕一切事物。學佛不是學無想定,在有尋有伺地的凡夫必須要計較分別事物的善惡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不動 關於哪些需要分別,哪些不需要分別,佛教經論裡講的...

佛教中如何理佛 20,佛教的最高理想是什麼

佛陀是已經圓滿覺悟的人。釋迦牟尼佛是三千多年前印度的乙個王子,感眾生苦,出家尋求真理。經過多年修行,悟道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創立了佛教。其實質就是佛的教育。佛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要的是我們每個人真正的按照佛的願望,佛的行為,佛的思想來做我們自己,這便是真正的禮佛。學習佛法才是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