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為什麼要秋後問斬,而不是其他幾個季節呢

時間 2022-08-01 05:47:24

1樓:風雨俏佳人

謝邀。古代歷史,為什麼要秋後問斬,而不是其他幾個季節呢?

這個問題,大概有幾個方面原因。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最大的影響就是來自影視方面了,看古裝戲裡面都這麼演,就以為中國古代歷史中都是「秋後問斬」,其實並非如此。

在早一些的時代,一旦定了死罪,基本上就是「斬立決」,沒有這麼多手尾。不過隨著法律、制度的完善,冤假錯案的問題也開始凸顯,就會出現今天的上訴,一審、二審、終審。即便是在古代,也會出現對死刑犯再三複核的情況,畢竟人命關天。

所以後來就慢慢出現了一段緩衝期。而這個緩衝期開始也並不一定就是把死刑犯都集中到秋後處斬,而是集中到乙個大家都比較空閒的時間裡來進行重審、複核,最後確定死刑的那就自然是集中問斬,並不是簡單地把死刑犯人都累積到秋後處理,這其中還是有不同的喊冤、各級干擾、上方抽查之類的工作要做。

所以「秋後問斬」實際上對死刑犯來說,相當於判決前的上訴期。

為什麼不是其他季節呢?

因為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古代防寒技術一般,到了冬天,基本上都是躲在家裡不出門的,所謂之「春出冬藏」,並非單指動物冬眠,人的活動軌跡也差不多。春天出門或者開始耕種,秋天外出的就回家,家裡也開始收割,春耕秋收。

到了秋後,就是勞動人民最空閒的日子了,春耕前雖然也無事,但是天氣好,可以到出去玩。而秋後初冬的閒,是真的閒。

我們不還有個成語「秋後算賬」嗎?很多勞資物品,生活用品,年初起就是掛賬消費,到了年尾,秋收之後,手上有錢了,就把一年欠的錢都結了,這就是「秋後算賬」。這個時節,手上有錢,家中有糧,時間大把,最適合做什麼呢?

**們開始清點複核今年的工作,該定罪的定罪,做好一年工作總結前最後的資料包表。所以「問斬」中的「問」——判定——就在這個時間段集中下來了。

而「斬」,是殺頭,是公開行刑。為什麼要有法場公開行刑?為了給老百姓——這些潛在的犯罪分子以威懾。而在秋後,正好是老百姓閒得發慌的季節,這樣發動老百姓去「觀禮」就更容易。

在古代,確實是要求去參觀殺頭的,必須去,接受法律威嚴震懾是老闆姓的義務。

殺雞給猴看,如果猴子要麼種田去了,要麼經商去了,殺雞也就沒有了意義。

而這些意識,於統治階級而言,其實也是慢慢悟到並形成了這種集中殺頭的慣例。選擇秋後殺人,社會影響是最大的,不是到了後來,很多無知百姓把砍頭當熱鬧看麼?還流行人血饅頭治肺癆?

愚民和嚇民的工作是同時進行,卓有成效的。

至於那些歷史根源文化說法,如《禮記·月令》記載: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還有董仲舒所編造的:

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

這些東西呢,其實只是一種理論參考,是將人的自身感受隨著天氣變化帶來的蕭瑟之氣和殺伐進行關聯,讓我們都覺得有道理,其實並沒有必然聯絡。

2樓:唐僧洗頭愛吃醋

古代歷史上執行秋後問斬是為了順應天意,古人都有嚴重的封建迷信思想,選擇在秋分以後、立春以前處決死囚,是為了順應天時,合秋冬肅殺之氣。另外,古人秋冬季節較為空閒,執行死刑時讓古人**也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3樓:未來

秋後問斬**於戰國時期《禮記·月令》之孟秋之月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意思是說:

天氣漸涼,霜降開始,天氣冷的蟬已經開始哀鳴了,鷹因為要用鳥以祭祀,開始長空抓鳥殺戮。故此,人們認為,秋後,鷹都開始殺鳥祭祀了,人類也就可以問斬犯人,以伸張正義了。

4樓:我愛你中國

因為秋後百姓們都忙完了農活,開始閒著在家,這個時候問斬,**的人最多,造成的影響力最大。

5樓:夏言楓先生

因為只有在秋天 百姓才有時間,其他季節要麼在忙 要麼因為太冷不願意出來。如果百姓沒有** 那麼就無法做到殺一儆百的效果

6樓:賊窟

因為中國是農業大國,秋後已經豐收,農閒下來,這個時候問斬就能夠有很多人可以去**,起到乙個威懾的作用。

7樓:**答疑

因為秋後這個季節老百姓比較空閒,這個時候問斬罪犯可以讓老百姓前去**,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古代為什麼要說「秋後問斬」

8樓:貞觀之風

古人有嚴重的封建迷信思想,執行死刑是在秋冬季節,與古人信奉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即順應天意。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時時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古人認為皇帝是天的兒子,就要遵從更要遵守,按照天時行事,處決犯人也是一樣。

古代選擇在秋分以後、立春以前處決死囚,即「秋後問斬」。這是為了順應天時,合秋冬肅殺之氣。「問」的本義就是審訊,後來才衍生出了「判處」的意思,而「問斬」就是指判處死刑。

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後通常都會集中處死。選擇秋冬二季實行的原因,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閒,不用種糧食,強迫民眾**,有考慮示警的作用,當然這也與古人「不誤農時」的考慮有關。

9樓:歲月不寒

為什麼是「秋後問斬」

《魏其武安侯列傳》是司馬遷《史記》中的名篇。作品敘述了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之間的矛盾鬥爭,既曲折地反映了漢武帝(前140~前86)與其祖母竇太后、其母王太后之間的鬥爭,也深刻地反映了重黃老刑名的西漢初期,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西漢中期過渡的複雜激烈的鬥爭。雖然同是外戚貴族,但是竇嬰憑藉赫赫戰功獲得了爵位,田蚡以裙帶關係平步青雲。

竇嬰為人正直、忠於漢室、不貪錢財;田蚡則善於僅術、專橫跋扈、貪婪驕奢。結果因漢武帝依違其間,不主公道,竇嬰遭田蚡陷害,終於在元光五年(前132)十二月(農曆)的最後一天被田蚡殺頭示眾幹渭城。田蚡之所以急殺竇嬰,是因為按當時制度,春季不宜用刑,甚至可能遇赦。

這就是古代的「秋冬行刑」的制度。

我國歷史上,有關「秋冬行刑」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而關於刑殺與時令的論述最早見於《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獄訟」。

古時候,由於科學文化的落後,人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認為在人類和自然界萬事萬物之外存在著乙個能支配萬物的造世主。災害、瘟疫、祥瑞、豐年都是上天賜予的,因而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天意。設官、立制不僅要與天意相和諧,刑殺、赦免也不能與天意相違背。

春夏是萬物滋育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古人認為,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人間的司法也應當適應天意,順乎四時。

西漢中期儒學春秋公羊派大師董仲舒(前179~104)繼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創造出一套「天人感應」的迷信學說。他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

如果違背天意,就會招致災異,受到上天的懲罰。從此,「秋冬行刑」遂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

漢代法津規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之後不得刑殺。唐、宋律規定:從立春到秋分,除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決死刑。

清代規定,經朝審應處決的犯人,也需在秋季處決。

西漢時期行刑的時間在農曆

九、十、十

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行的時間定在

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這一規定一直為後世採用,直到清末。

「刑以秋冬」的制度雖然不致耽誤農業生產(秋冬一般為農閒之日),對統治者恣意妄殺起某種緩衝作用,但其政治實質則主要是封建統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殺罰之實,表示用刑是天命所定,不得違抗,讓老百姓俯首貼耳地任其宰割,使其統治得以鞏固。正因如此,一旦形勢處於緊急狀態或危及其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統治階級就不顧一切,而以「斬立決」「決不待時」加以處決。例如,清末,戊戌變法失敗,1898年9月2日,譚嗣同等6名變法維新派人士**。

**的慈禧太后,竟未經提審,就將這6位變法志士於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刑場處以極刑。

10樓:流血一周的動物

此由來依據農民作息相關.春耕.夏耘.

秋收.冬藏.四季來做區分.

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後通常都會要求集中處死.亦會事先公告.為何選擇秋冬二季實行.

主要是考慮示警的作用.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閒.也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

當時有強迫民眾**.一般行刑的時間大約集中在9-10月之間.所以會有秋後問斬一詞.

秋季帶有肅殺之氣,因此死刑多於秋季執行。再則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蕭條,亦是進入一年的尾聲,亦適合執刑,春天象徵新生,夏季萬物正蓬勃生長,因此較不適宜取人性命吧。

11樓:漠軒歷史

為什麼古時候要在午時三刻或者秋後問斬,這裡面又有什麼說法?

1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秋天傷口不容易發炎

為什麼古人有秋後問斬一說,為什麼不是其它的季節?

13樓:柳小朵兒

古代皇帝又叫天子說是天派下來管理人間的,天子犯錯了上天就會降下災禍(所以古代很多起義的都是用這個理由把天災算到皇帝頭上),如果殺孽太重天就會降下災難影響收成,所以選擇秋收後才開殺

古代執行死刑都是「秋後問斬」,為何其他季節不行?

14樓:小可愛喏

因為在古代秋後問斬是為了順應天意,畢竟在古人們的眼裡秋冬季節萬木凋零,到處一片蕭瑟,給人的感覺就是象徵著肅殺,所以就選在這個時候選擇斬殺犯人。

因為在當時,古人比較迷信,他們認為世界上有鬼神,自己只要乙個地方做的不好,天上的神們就會來懲罰自己,所以非常害怕。就算是皇帝也不能違背鬼神的意願,所以他要按照天意行事,不然就會被懲罰。

所以他們覺得斬殺犯人也是如此,春天和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這個時候所有的事情都是積極向上的,非常有活力,在這麼美好的季節裡殺人有違常理,所以皇帝就把問斬的時間往後移了一下,調到了秋天,他覺得這是在遵循天意。古代**審案子也是從秋天開始審的,每年霜降之後所有的案子都會被翻出來,提審犯人,審完之後該殺的殺,該放的放。

「秋後問斬」這種說法從西漢時期就有了,那個時候他們的行刑的時間在農曆

九、十、十

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行的時間定在

十、十一和十二月,清代也是如此。秋天在我們的詞語描述中可以用肅殺一詞,順應天時。除此之外,秋後是休息的季節,畢竟前面幾個季節都比較忙,要忙著種糧食,收糧食。

古人的時間是很寶貴的,前面幾個季節基本沒有時間管乙個犯人的死活。

再者,秋後天氣逐漸轉冬,氣候的因素,處決犯人以後也不會導致瘟疫,極大的降低了傳染病暴發的可能性。

15樓:溥晗晗

春天和夏天都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唯獨秋天,是樹葉紛紛凋零的季節,這種肅穆的氛圍正好是行刑的時間。

古代歷史為什麼要秋後問斬,有什麼講究嗎

秋後問斬,是中國古代司法制度中的一條重要措施。從漢朝開始,除謀反等重罪須立即執行死刑之外,其餘死刑均要在秋後進行,這也成為中國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獨特之處。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第一,秋後問斬順應天道 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尊重天道,尊重自然規律。尤其是帝王,身為天子,更要順應天時天道去辦事,才能得到上天...

求個歷史問題!為什麼古代要秋後問斬?還要午時三刻

我國古代的天命思想認為,處死犯人就是執行天罰,而且執行的日子,一定要合乎天意。關於在秋冬執行刑罰的歷來文字記載很多,先秦陰陽家 賞以春秋,刑以秋冬 的理論則是這種思想的最完整的體現。而 秋後問斬 一詞據載始於唐朝。古人認為,春季氣候溫和,草木蔭生,夏季炎熱,萬物茂盛,最適宜舉行賞慶之類的活動 而秋季...

古代殺死犯為什麼要選秋後問斬呢,古代處決犯人,為什麼要在秋後問斬?而且還要選在午時三刻?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 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 夷,戮也,物過剩而當殺。摘自 歐陽修之 秋聲賦 因為古代人迷信,秋後問斬那一天陽氣最重,能使囚犯的鬼魂瞬間消散。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差不多...

為什麼古代判完刑要說 秋後問斬

什麼是 秋後問斬 魏其武安侯列傳 是司馬遷 史記 中的名篇。作品敘述了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之間的矛盾鬥爭,既曲折地反映了漢武帝 前140 前86 與其祖母竇太后 其母王太后之間的鬥爭,也深刻地反映了重黃老刑名的西漢初期,向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西漢中期過渡的複雜激烈的鬥爭。雖然同是外戚貴族,但是竇嬰...

為什麼古代斬首都是在「秋後問斬」

秋後問斬一詞應該始於唐朝.水滸英雄傳有提及秋後問斬一詞.應該是最早出現秋後問斬一詞.但是歷代問斬的時間並不一定在秋後.至明清才固定於秋後.嘉慶之後又改於隨判隨斬.此由來依據農民作息相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來做區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後通常都會要求集中處死.亦會事先公告.為何選擇秋冬二季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