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與張居正誰是明朝第一名臣?這兩人誰對明朝貢獻更大

時間 2022-02-19 03:26:34

1樓:信天雨燕

張居正。貢獻的話就不好說了,王守仁是思想家、哲學家,開創了《心學》對明朝影響深遠,後期有很多首輔大學士,都是他的傳人。而生前的影響力遠不及張白圭老先生,當朝首輔、太師太傅(一般都是狠人死後的諡號)而此人居然生前就混到了,最大的功勳就是變法,可以說是張居正延續了大明的江山,變法自古以來就不是一般人,或者說都不是狠人能辦的,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皇室),以及很多大臣的利益,壓力相當的大,而且以前的體制是經過時間歷練過的,索然不完美但是卻行得通,新的體制是有很大挑戰的,但是他卻出色的完成了這項任務,這種體制下束縛了官吏的貪腐(一條鞭法等等),百姓安居樂業,大明又開始有了新氣象。

其是非的那他們兩個比較的話,我認為是一名優秀歷史教師,和一名優秀語文老師的評比。。。我個人推舉張居正

2樓:匿名使用者

王陽明是間接影響,張居正是直接影響,按說明朝第一名臣應該是於謙,就是那個寫了石灰吟的,千磨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家,不過王陽明是公認的明史第一人。。。

3樓:那月依舊

當然是張居正。王陽明的貢獻主要在思想方面,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張居正的改革使明朝重新煥發了活力。並且他改革的措施如賦役徵銀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

4樓:萎苕

王陽明在思想上的影響更大吧,張居正是改革家。。。都是相當聰明的人啊。。。

5樓:匿名使用者

張居正重在政績,王陽明重在學問。就對後世的影響,王陽明大一些。

6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張居正的更大些,可以參閱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7樓:匿名使用者

張居正是明朝第一名臣。王陽明在唯心主義哲學方面的研究較為突出。0「明朝名臣,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進行了「萬曆新政」,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續,具有重大的歷史功績。」

8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本身就帶有很大的主觀性,看你站在什麼角度去分析;王陽明的定位是軍事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不過其最大的影響應該是思想家。而張居正的定義,直接就是政治家。兩者本不屬於同乙個型別,有點張飛打岳飛的感覺!

9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第一名臣是——于謙於少保

沒有於少保,明朝戛然而止,也沒有後面的張居正和王守仁了

10樓:周瑜大都督

1:王陽明 2:于謙 3:張居正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還真不好說,兩個人的貢獻都很大,但是側重不同,王守仁是個全才,更是個大儒,他們所處應該是明代中期,當時社會動盪,政治腐敗,王守仁試圖用自己的才學,拯救當時的局面,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可以說跟孔孟相論了,乃從人心的本質,從源頭改變這個世界。而張居正是首輔,主要是政治上有卓越的功勳,輔佐萬曆皇帝進行了「萬曆新政」,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續,具有重大的歷史功績。

所以說兩個做的事情不再乙個層面上,但是都對明代乃至歷史有著重大的貢獻。

12樓:上下求索

張居正 。他是宰輔,整個內閣都在他的囊中,司禮監也是他的鐵桿。(皇帝懶,內閣管一切行政,司禮監代表皇帝負責審批同意)權傾朝野,概莫能敵。

連皇帝娘倆都不敢得罪這位太岳先生。。 相反地,陽明先生名氣很大,能力也很大,但是更多的他是在 「心學」領域造詣較深,官場方面他確實根基深厚,但是他並不醉心於權力,所以即便是幫助皇帝平定了叛亂,也不居功,反而急流勇退。 不知這麼羅嗦說了這麼多,對你有沒有用

王陽明典故,名人對王陽明的歷史評價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 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故事背景 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的問老師 何謂第一等事?這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問,人生的終極價值到底是什麼?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

王陽明心學主要思想,王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心學 在朱熹看來,所謂心,是人的知覺認識能力,是人的行為主宰 然而在陸九淵看來,心是人的倫理本能,是人的本質所在 陸九淵反對朱熹關於人心與道心的區分,以為人心道心只是從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質和狀態,如果強將二者對立起來,則分明是 裂天人為二 心即理的命題,使乙個主要作為知覺能力和思維器官的心,上公升成...

王陽明被誰評價過,怎麼評價,對王陽明的評價

王陽明 明朝那些事裡面有部分專門寫他 評價很高 黃宗羲的 明儒學案 就有記錄 王陽明 守仁 先生承絕學於詞章訓詁之後,一反求諸心,而得其所性之覺曰良知,因示人以求端用力之要,曰致良知。良知為知,見知不囿於聞見 致良知為行,見行不滯於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動即靜,即體即用,即工夫即本體,即下即上...

為什麼王陽明在中國不被人重視,為什麼王陽明在中國不被人重視

門檻高,導致群眾基礎小,自然淪為小眾思想。心學講究 自我立法 知行合一 個人價值判斷在儒學理論之前,且還要以實踐去踐行。而古代生產力低下且伴隨著連續不斷的戰亂與饑荒,使得90 以上百姓為文盲,因而古代絕大部分普通人注定資質不夠,也是因此,當時的後學者於此艱難大環境下不易建立完善的個人價值觀,而極易陷...

王陽明怎麼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並非是王陽明的首創。格物致知是中國儒家文化中的乙個古老的思想。它來自與儒家的經典著作 大學 大學 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原則和八大晉身修德提出的八個方面,這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修身做人之道。大學中說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致的意思是說,大人之學的法門,在於彰顯光明正大的品性,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