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秦漢時期的盔甲和古羅馬時期的盔甲有什麼不同

時間 2022-01-24 13:01:56

1樓:匿名使用者

漢初的防具主要仍是鎧甲和盾牌。盾牌有木製、皮製和鐵製,常見的樣式為底緣齊平,上端由兩重弧線組成葫蘆形,中脊隆起的形狀,大約相當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50~60cm) ,後來在鐵盾上再安裝上上下兩個利鉤,就成了一種新型兵器--鉤攘,可攻可守。漢代的甲冑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鐵鎧 ,它逐漸完善並排擠了傳統的皮甲,由甲片鑲嵌而成,而當時所使用的鎧甲片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大型長條甲片(某出土的高23.4cm,寬4.4cm),也稱甲札,其高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短;第二類甲片比第一類小得多,形狀也更接近正方形(高4.

6~5cm,寬2.7~3.4cm,重10克),一般下緣較為平直,上緣兩角成圓弧狀;第三類,體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cm,寬不到2.

5cm,這種甲片的另一種樣子是作成槐葉或柳葉形狀。用上面三種甲片可編成兩類鎧甲,就是由大型長條甲札編成的札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編成的魚鱗甲 ,另外札甲中又有無披膊和披膊之分,騎兵大多使用無披膊的。皮甲成為鐵甲的配角,但仍作為重要的輔助性防具。

古羅馬人對盾牌作了較大改進,將盾改成了結實的長圓形凸面體,可以將身體的大部分遮蓋住。用木頭做成,上面蒙有獸皮,並用窄金屬條加固,是古羅馬軍團的機動性大大增強。護甲的設計也比漢朝的要好些,特別是頭盔的設計人性化,能有效保護面部及頭部。

個人認為,漢朝軍隊的防護措施比羅馬軍隊差,特別是在近戰中會吃虧不少。但這可以由遠端打擊和戰鬥戰術來彌補,羅馬軍隊的盔甲再結實,也無法阻擋漢軍的弩箭!

2樓:匿名使用者

秦漢以札甲皮甲為主,羅馬不同時期是鎖甲環片甲肌肉板甲

3樓:匿名使用者

代盔甲分將軍甲冑和士兵甲冑,以出土的秦兵馬俑為例 將軍甲冑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但都繪彩色花紋,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

整件甲衣前長97厘公尺,後長55.

中國秦漢時期的盔甲和古羅馬時期的盔甲有什麼不同?

4樓:席澤旭

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前胸下擺呈尖角形:108人一方陣。

羅馬時期不同不一樣

分軍制改革前後來看吧

改革前。你提到的紅毛是區分兵種的,成年軍團兵帶紅毛,都綴有小型甲片,橢圓盾。

早期軍團兵,羅馬城防還有禁衛軍團,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其頭盔裝飾和乙個向上的刷子一樣,刺劍投槍:分161人和255人兩種編制,帶輕型甲或不帶甲秦代盔甲分將軍甲冑和士兵甲冑。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軍團騎兵編制普遍化

正規軍團,防具和早期軍團兵一樣,配8-10根投槍。整件甲衣前長97厘公尺,刺殺短劍,裝備大體一樣。甲片的固定方法:

通常戰時161人一方陣。方盾牌,例如羅馬突擊兵帶「鼠頭」,後長55厘公尺,配鐵片和皮製成的鎖子甲,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胸部以下,有著古代最好的防禦甲,多為木皮製

改革後。

後備長矛兵,產生正規兵團。紀律嚴明,3-4跟投槍,**為對付騎兵的長矛:出現附屬兵團。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小形輕便的盾,還有的編制不帶頭盔裝飾,以出土的秦兵馬俑為例

將軍甲冑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護衛主上致死,掛金圖騰旗,不愧是首屈一指的古代軍隊,上有幾何形花紋,刺劍,周圍留有寬邊,每邊寬大處理厘公尺:為元老院或重要家族的親衛隊,方盾板甲:蠻族人居多。

甲衣的形狀,後備長矛兵代兩根羽毛,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背後未綴甲片,帶方盾,背部**和後腰等處,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是軍團中的精英,用皮條或牛筋穿組,投槍,頭上沒有了裝飾,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161人一方陣,紀律明顯不如軍團

禁衛軍,一般為161人一隊。

突擊兵,其中大編制一般定型為英雄部隊,但都繪彩色花紋,煉甲長槍。

附屬兵團。胸前:按從軍年齡來看分為青年士兵和成年士兵,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挺常見的那種

5樓:王彬毅

秦代盔甲分將軍甲冑和士兵甲冑,以出土的秦兵馬俑為例

將軍甲冑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但都繪彩色花紋,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

整件甲衣前長97厘公尺,後長55厘公尺。胸部以下,背部**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公尺。

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

秦代士兵甲冑: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線,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厘公尺,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漢代鎧甲的術語如下:保護頸部的稱為「盤領」或「鍛錏」、保護臂部的稱為「釺」、頭盔稱為「兜鍪」、鍪是當時的一種炊具。不過我們只需要知道它像頭盔就行了。

出土西漢盔甲的形制都相當於身甲部分,所以對它們的分析也只限於身甲部分。這些鎧甲可以分為兩類六型:

第一大類:札甲,主要使用一類

一、二型甲片,部分使用了二類甲片。

一型:僅護住胸、背的札甲,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帶繫聯,長僅及腰。外形類似於明清婦女的肚兜。標本見楊家灣陶俑所著盔甲,其中騎兵俑均屬於這一類。

二型:除胸甲和背甲以外,加有披膊,甲片較一型小。多半屬於一類二型甲片。標本見楊家灣陶步兵俑。身甲最下一層甲片位於腰下,採活動編綴。

三型:見於二十家子出土標本,除胸甲、背甲外,有盤領,胸中開襟,用鐵扣扣合。披膊腋下不封口。身甲下緣也垂於腰部以下。

鐵札甲的製作方法基本上脫胎於中國傳統的皮甲,所以這種鐵甲的外形類似於皮甲。加上塗有防鏽漆,在陶俑上表現時簡直難以跟皮甲區分開來。特別是這時的中國皮甲也開始模仿鐵甲塗黑漆,除非是出土實物,否則識別起來就更困難了。

這種盔甲的防護力顯然是不足的,不過還好,西亞的魚鱗鐵甲,這時候終於傳到了中國,於是出現了中國版的魚鱗鐵甲。除了唐朝短暫的表現出向板甲進步的傾向,以及從西方引入有異域風味的盔甲以外,直到明朝,中國鐵甲幾乎都是魚鱗甲。

西漢的魚鱗甲也有三型,主要使用二類和三類甲片,一般不用一類甲片。它們共同的外形特徵是甲片細密呈魚鱗狀,因而得名。

一型:見於二十家子出土的殘鎧,用二類一型甲片編綴。

二型:用三類一型小甲片編綴,,滿城一號墓出土標本屬此型。又見於楊家灣陶俑。其中一件體型較大的標本,所披鎧甲腰帶以上為魚鱗甲,腰帶以下卻是札甲。

三型:用三類二型甲片編成,

西漢軍隊披鎧甲的比例,大概是騎兵8%左右,步兵43%左右)。武帝後可能有所增加,不過鎧甲不一定都是鐵甲。

羅馬時期不同不一樣

分軍制改革前後來看吧

改革前:按從軍年齡來看分為青年士兵和成年士兵,裝備大體一樣。你提到的紅毛是區分兵種的,例如羅馬突擊兵帶「鼠頭」,後備長矛兵代兩根羽毛,成年軍團兵帶紅毛,還有的編制不帶頭盔裝飾。

早期軍團兵:通常戰時161人一方陣,帶方盾,配鐵片和皮製成的鎖子甲,3-4跟投槍,刺殺短劍。

後備長矛兵:161人一方陣,防具和早期軍團兵一樣,**為對付騎兵的長矛。

突擊兵:108人一方陣,帶輕型甲或不帶甲,配8-10根投槍,小形輕便的盾,多為木皮製

改革後:出現附屬兵團,產生正規兵團,羅馬城防還有禁衛軍團,軍團騎兵編制普遍化

正規軍團:分161人和255人兩種編制,其中大編制一般定型為英雄部隊,掛金圖騰旗,方盾板甲,刺劍投槍。紀律嚴明,不愧是首屈一指的古代軍隊,頭上沒有了裝飾。

附屬兵團:蠻族人居多,煉甲長槍,橢圓盾,紀律明顯不如軍團

禁衛軍:為元老院或重要家族的親衛隊,是軍團中的精英,一般為161人一隊,護衛主上致死,有著古代最好的防禦甲。方盾牌,投槍,刺劍,其頭盔裝飾和乙個向上的刷子一樣,挺常見的那種。

還有騎兵--

早期為輕騎兵和羅馬騎兵

輕騎兵:為先鋒和斥候工作,108人一隊,或乾脆散編,配小圓盾,和刺搶短劍,好像也有配投槍的。

羅馬的正規騎兵:108人一隊,一般在會戰中配合步兵使用,但一般不會單獨作戰,方盾長槍,配短劍,有和早期軍團一樣的良好防護

後期為軍團騎兵和禁衛騎兵

軍團騎兵:108人一隊,和軍團步兵防具裝備基本相同,但不配投槍配長矛,似乎使用的劍長了,可能是為了馬上**需要。

禁衛騎兵:軍團騎兵加強版,人數少比較罕見,可能充當將軍護衛,和儀仗隊之類,編制不太清楚

注:關於人數編制上,在平時有中隊,小隊的編制。161人是戰時的慣用手法,但是不一定就是這樣。。。。

6樓:中華第一帝國

找兩張圖看看不就知道了?

中國秦漢時期的盔甲和古羅馬時期的盔甲有什麼不同?

7樓:study無師自通

秦代盔甲分將軍甲冑和士兵甲冑,以出土的秦兵馬俑為例

將軍甲冑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但都繪彩色花紋,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

整件甲衣前長97厘公尺,後長55厘公尺。胸部以下,背部**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公尺。

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

羅馬時期不同不一樣

分軍制改革前後來看吧

改革前:按從軍年齡來看分為青年士兵和成年士兵,裝備大體一樣。你提到的紅毛是區分兵種的,例如羅馬突擊兵帶「鼠頭」,後備長矛兵代兩根羽毛,成年軍團兵帶紅毛,還有的編制不帶頭盔裝飾。

早期軍團兵:通常戰時161人一方陣,帶方盾,配鐵片和皮製成的鎖子甲,3-4跟投槍,刺殺短劍。

後備長矛兵:161人一方陣,防具和早期軍團兵一樣,**為對付騎兵的長矛。

突擊兵:108人一方陣,帶輕型甲或不帶甲,配8-10根投槍,小形輕便的盾,多為木皮製

改革後:出現附屬兵團,產生正規兵團,羅馬城防還有禁衛軍團,軍團騎兵編制普遍化

正規軍團:分161人和255人兩種編制,其中大編制一般定型為英雄部隊,掛金圖騰旗,方盾板甲,刺劍投槍。紀律嚴明,不愧是首屈一指的古代軍隊,頭上沒有了裝飾。

附屬兵團:蠻族人居多,煉甲長槍,橢圓盾,紀律明顯不如軍團

禁衛軍:為元老院或重要家族的親衛隊,是軍團中的精英,一般為161人一隊,護衛主上致死,有著古代最好的防禦甲。方盾牌,投槍,刺劍,其頭盔裝飾和乙個向上的刷子一樣,挺常見的那種。

秦漢時期些的經濟特點,秦漢時期的建築特點

秦漢時期的經濟特點 封建經濟的初步發展 1 農業 鐵犁牛耕普及,精耕細作技術發展 1 耕作方式 西漢趙過推廣耦犁 即二牛抬槓,二牛三人,西漢後期二牛一人,東漢出現一牛挽犁 後來出現了翻土的犁壁,耦犁技術東漢時推廣到珠江流域。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的主要耕作方式 2 耕作技術 西漢時發明了播種...

秦漢時期北方民族關係,秦漢時期北方的主要民族主要是哪個民族

秦漢時期中原王朝非常重視與匈奴的關係,到漢朝武帝時期也很重視與西域少數民族的關係。匈奴啊當時外交的重點。從上述三則材料中,看出秦漢時期 處理民族關係的方式主要有幾種 1 據材料一指出秦朝為鞏固邊疆採取了什麼措施?2分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回漢武帝時期開通的中西答交通的重要通道,被稱作 它是以圖中 為起...

秦漢時期皇帝的權利是什麼,秦漢時期丞相的主要職權是什麼

2013 孝感 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稱璽,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璽,而且用玉製作,群臣不敢再用。這一現象反映的本質是天子至尊皇權至上。秦朝統一六國後,為加強皇權焚書坑儒加強思想統治,給自己取皇帝的稱號 漢朝則是採用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建議,加強思想控制 隋唐時期,設立三省六部制...

關於秦漢歷史,關於秦漢時期歷史的典故10個

如果只是感興趣或者是對歷史了解較少的,最好不要直接讀正史,因為咱們現在的歷史課本等常見的歷史書都是以年代為中心的,而正史都是紀傳體,比較有名的史籍編年體比較少,即使讀白話本也很難讀。秦史你可以先讀一讀 一本書讀懂大秦史 漢史可以看 那時漢朝 比較類似於 明朝的那些事兒 三國史可以看一篇網路作品 趙括...

有關秦代時期的成語,典故,民謠,秦漢時期的成語 典故 民謠

指鹿為馬 焚書坑儒 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 約法三章 成語 馬到成功 典故 孟姜女哭長城 民謠 秦代的 長城歌 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秦漢時期的成語 典故 民謠 關於長城的民間故事,傳說,成語,諺語,民歌民謠等 清平樂 六盤山 1935年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