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的漢語語音有哪些變化

時間 2022-01-23 03:16:41

1樓:老史的辦公文件

古人講話的聲音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研究語音的歷史發展,只能依靠古代的文字材料。漢字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語音資訊,古代詩歌的用韻和中古以後出現的各種韻書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語音資料,從現代方言的比較研究中更可以看出漢語語音演變的種種線索。此外,古代的音譯詞以及漢語和其他漢藏語系語言的比較也都能幫助人們了解漢語語音的歷史發展情況,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還沒有真正。

對漢語語音歷史的研究傳統稱為「音韻學」,有悠久的歷史。一般把漢語語音的發展分為 4個時期:①上古音時期──先秦至魏晉(約西元前10~公元 5世紀);②中古音時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紀);③近古音時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紀);④現代音時期──清代至現代(17~20世紀)。

對各時期的起訖時代目前還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前後相差並不很大。每個時期都長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乙個時期內自然還有不同階段的變化,各時期的方言分歧情況目前也了解很少,因此,研究古代各時期的語音,一般只能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語音資料作為各時期語音系統的代表,然後旁及其他材料。

從上古音到現代音的2000多年時間內,漢語語音的基本結構並沒有改變,即音節分為聲母、韻母和聲調3部分,韻母又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2000多年來漢語語音的演變主要是聲母、韻母和聲調內部的變化,這些變化在現代方言中有時還能反映出來,例如上古音和中古音都有鼻音韻尾【-m】,到現代還保留在廣州話和其他一些方言裡。 一般以《詩經》韻腳和諧聲字所反映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

《詩經》並非一時一地的作品,諧聲字是用聲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敘、斜」都用聲旁「餘」表音),**更要複雜一些,但這兩種材料反映的語音系統是相當一致的。上古音距今已逾千年,語音資料也較零散,目前只能推測出上古音系的基本輪廓,對其中的細節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上古聲母共有30個左右。其中【p】、 【p『】、 【m】、 【t】、【t嶉】、【n】、【l】、【k】、【k『】、【嬜】、【x】、【堭】、【堭『】、【s】是從上古直到現代絕大多數方言都存在的聲母,表現了漢語聲母的歷史繼承性。上古濁塞音聲母 【b】、【d】、【ɡ】和濁塞擦音【扷】也還保留在現代一些方言裡,其餘十幾個聲母的性質則各家說法很不一致。

上古很可能還存在 【kl】、【pl】之類的復子音聲母,例如在諧聲字中,舌根音聲母【k】、【k『】往往和邊音聲母【l】互諧,「各」既可以作「格、閣、客」的聲符,也可以作「洛、路、略」的聲符,這些字很可能原來都是由【kl】之類的復子音演變來的。對上古音是否有復子音以及有多少復子音,目前還有種種不同看法。

根據《詩經》用韻和諧聲字的情況,傳統把上古韻母分為若干韻部,用乙個漢字來代表,如「之部、幽部」等等,上古韻部共有30個左右。同韻部的字只是韻腹和韻尾相同,韻頭可以不同,因此每個韻部實際不只包含乙個韻母。根據韻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韻部分為陰、陽、入3大類:

有鼻音韻尾【-m】、【-n】、【-嬜】的是陽聲韻,有清塞音韻尾【-p】、【-t】、【-k】的是入聲韻,其餘的都屬於陰聲韻。如果韻腹相同,陰陽入 3類往往可以相互押韻或諧聲,如《詩經·鄭風·女曰雞鳴三章》「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中,「來」和「贈」押韻,就是因為這兩個字在上古韻腹相同,都是 【?amp;#91;】,只是「來」屬於陰聲韻,「贈」則屬於有鼻音韻尾【-嬜】的陽聲韻,這種押韻現象傳統稱為「陰陽對轉」。

大多數上古韻母的讀音和現代相去甚遠,和中古也有很大區別。例如「姑」現代韻母是 【u】,中古相同或近似,上古時韻母則可能是【a】;「臺」現代韻母是【ai】,中古也是類似的復母音,上古時韻母則可能是【?amp;#91;】 。

也有一些韻母如【an】、【?amp;#91;n】、【a嬜】、【?amp;#91;嬜】等從上古經中古到現代變化不大,象「班」 【pan】和「登」【t?

amp;#91;嬜】 等字的讀音2000多年來並沒有顯著的改變,但這類字究竟是少數。目前對上古音韻頭的多少、韻部的分合以及陰聲韻是否也有子音韻尾等問題有種種不同看法,還遠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

現存的上古音語音資料不能系統地反映出上古聲調情況,歷來對上古聲調的看法分歧也最大。目前較有影響的有3種意見:①上古和中古一樣,分為「平、上、去、入」四聲;②上古沒有去聲;③上古只有平聲和入聲,但各分長短兩種。

近年來從漢藏系語言的比較研究中又產生一種新意見,認為漢語在遠古時期可能並沒有聲調的分別,聲調是遠古時期不同的韻尾子音脫落或儲存才逐漸產生的。 一般以隋唐時期盛行的韻書《切韻》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魏晉南北朝是從上古音向中古音轉變的時期,南北朝時已經出現了許多供作詩押韻用的韻書,對當時的語音系統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歸納,隋代陸法言集各家之大成,於 601年編成《切韻》一書。

《切韻》的原本和它以前的韻書今已佚,現存的《切韻》都是後人的增訂本,而且大多是殘卷。目前流傳最廣的完整增訂本是宋代陳彭年等編的《大宋重修廣韻》,《廣韻》對《切韻》的增訂主要在字數和釋義,對《切韻》的語音系統並沒有重大的改動,現在研究《切韻》音系一般就都以《廣韻》為主要依據。《廣韻》把當時的語音系統分析歸納為四聲、206 韻,每韻內又根據聲母的不同分為若干小韻,這個語音系統是否代表當時一時一地之音,目前尚無定論,但它能分門別類詳細列舉出隋唐時期聲母、韻母和聲調的情況,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語音資料。

《切韻》並沒有系統地列出它的聲母系統,根據後人分析歸納,大體上是和傳統的三十六字母相當的。三十六字母可能起源於唐末,到宋代經過不斷補充修訂,基本上能代表當時的聲母系統。每個字母用乙個漢字來代表,至於它們的實際讀音,經過多年研究,目前已大致取得一致的意見。

但為了便於說明中古的聲母系統,目前一般仍沿用三十六字母的名稱,例如,用「幫、滂、並、明」代表中古聲母【p】、【p『】、【b】、【m】,用「端、透、定、泥」代表中古聲母【t】、【t嶉】、【d】、【n】等。上古聲母有相當一部分仍儲存在中古音中,但大都經過了較為複雜的分化或合併的過程,並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係。

《切韻》把不同聲調的韻母算作不同的韻,每個韻用乙個漢字來代表,例如「東韻」、「江韻」、「魚韻」、「真韻」等。在計算中古韻母時,如果只是聲調不同,就只能算是乙個韻母,例如「之韻」、「止韻」和「志韻」的分別只在聲調,實際上只是乙個韻母。《切韻》共列出193個韻,《廣韻》增訂為206韻,除去聲調的分別不計,只有90多個韻。

當時的分類不大重視韻頭的作用,有時把不同韻頭的韻母合併成乙個韻,例如,「刪韻」就包括開口呼和合口呼兩類韻母,可是「寒韻」和桓韻又根據開口呼和合口呼的不同分成兩韻。如果把該分開的韻母都分列出來,實際上共有150多個不同的韻母,這說明《切韻》所記錄的韻母系統是相當複雜的。

中古音的韻頭只有 【i-】和 【u-】,但隋唐時期韻頭【i-】可能還分為長短兩類,這樣就有了三種不同的韻頭。中古音的韻腹母音非常豐富,這是中古韻母多達150多個的主要原因。近幾十年對中古韻腹母音的實際讀音做了相當細緻的研究和推測,其中大部分已經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

中古音的韻尾繼承了上古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的分別。陰聲韻的韻母除沒有韻尾的(如「歌韻」)以外,還包括母音韻尾【-i】(如「灰韻」)和【-u】(如「豪韻」)。中古陽聲韻的鼻音韻尾和入聲韻的清塞音韻尾與上古相同。

在《切韻》的韻母系統中,入聲韻和陽聲韻相配,即【-m】和【-p】相配,【-n】和【-t】相配,【-嬜】和【-k】相配,例如東韻」【-u嬜】和屋韻【-uk】相配,刪韻」【-an】和「轄韻」【-at】相配,「銜韻」【-am】和「狎韻」【-ap】相配等等,形成相當整齊的局面。

中古音的聲調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4類。《切韻》以聲調為綱,在四聲之下分列各韻,後代韻書一般都遵循這種編排方法。平聲、上聲和去聲的分別主要在音節的高低公升降不同;入聲則是韻尾收【-p】、【-t】、【-k】的發音短促的入聲韻,和另外三聲的陽聲韻相配,例如「東、董、送、屋四韻的分別就在於「平、上、去、入」四聲不同,至於陰聲韻如之、止、志、「魚、語、御」等則只有「平、上、去」三聲。

從中古到現代四聲的發展和聲母的清濁關係很密切,為了便於說明這種關係,習慣上把中古的四聲分為陰陽兩類:中古是清音聲母的稱為「陰平、陰上、陰去、陰入」,如「官、管、灌、括」;中古是濁音聲母的稱為「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如「郎、朗、浪、樂」。

在唐初,已有人批評《切韻》分韻過細,不利使用,說明《切韻》的語音系統已與當時的口語不盡相合。從《廣韻》開始,已在《切韻》的一些韻目下註明與某韻「同用」,實際就是承認這兩個韻並沒有明顯的區別。到宋末元初時,為了便於作詩,一些韻書根據《廣韻》「同用」的辦法,索性把206韻合併為106韻,這106韻從此成為做舊體詩押韻的規範。

最早合併的是平水人劉淵主持刊行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1252),因此世稱這106韻為「平水韻」。平水韻主要只是把《廣韻》韻目中同用各韻加以合併,並不能真正代表宋元時期口語的語音。 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編《中原音韻》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

《中原音韻》成書於1324年,正是元代戲曲盛行的時期,周德清根據當時北曲作家用韻的情況歸納整理成書,成為寫作北曲用韻的準繩,對中國古代戲曲創作有很大影響。《中原音韻》是專為戲曲而作的,因此能跳出《切韻》系統韻書的窠臼,記錄下活躍於元代舞台上的北方語音系統。至於這個語音系統是否能代表當時的元大都(今北京)的方言,目前尚有不同看法,但它無疑是現代北方官話的源頭,代表了漢語語音發展的乙個重要階段。

《中原音韻》所代表的近古音語音系統比《切韻》所代表的中古音語音系統簡單得多,已經相當接近於現代北京話。《中原音韻》改變了《切韻》以聲調為綱的編排方法,改為以韻為綱,各韻之下分列聲調,然後再分為若干小韻,同音字都列在同一小韻內,並沒有單列聲母。根據小韻的分布情況來分析,《中原音韻》可能共有20個聲母(不包括零聲母),和現代北京話已很近似。

漢語的聲母系統從中古到近古大大簡化,主要是因為中古大部分濁音聲母到近古變成了清音,除了【m-】、【n-】、【l-】等少數濁音聲母外,其餘都變成清音,和原來的清音聲母合併,例如「步」【b-】併入「布」【p-】,「在」【扷-】併入「再」【堭-】,「似」【z-】併入「四」【s-】等。

《中原音韻》把韻母分為19個韻部,以兩個漢字命名,如「東鐘、江陽、支思」等,這只是韻母的大類,各韻部內還包括韻頭不同的韻母。19個韻部實際共包括40多個韻母,只有中古韻母的 1/3左右,這主要是因為中古入聲韻到近古已經全部消失,和陰聲韻完全合併。此外,中古有不少韻母的韻腹母音非常接近,到近古也合併在一起了,例如「東、冬、鐘」在中古本是3個韻,到近古就合為一韻。

近古音的韻頭可能只有【i】和【u】,韻頭【y】 當時是否已經出現,目前還有不同看法,但至遲到明代就已經形成了現代四呼的局面。中古的鼻音韻尾【-m】、【-n】、【-嬜】和母音韻尾【-i】、【-u】在《中原音韻》中仍完整地儲存,但不久【-m】就和【-n】合併,只留下了【-n】、【-嬜】兩套鼻音韻尾。中古的塞音韻尾【-p】、【-t】、【-k】由於入聲韻消失,也不復存在,其中有不少併入母音韻尾【-i】、【-u】,如「麥」併入「賣」,「腳」併入「攪」;另一些韻尾則完全失落,和原來的無韻尾韻母合併,如「舌」併入「蛇」,「滑」併入「華」。

《中原音韻》 把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類,和現代北京話完全相同。中古的平聲根據聲母的清濁到近古分為陰平和陽平兩類:中古清音聲母讀陰平,如「通、詩、坡、春」;中古濁音聲母讀陽平,如「同、時、婆、純」。

由於中古濁音聲母到近古大部分都已變成清音,因此陰平和陽平就純粹是聲調的區別了。中古和近古雖然都有上聲和去聲,但內容不盡相同。中古濁音聲母中除【m-】、【n-】、【l-】等少數以外,讀上聲的到近古都變成了去聲,如「上」和「賞」、「杜」和「賭」在中古都讀上聲,但是「上」、「杜」是濁音聲母,到近古就讀成去聲,「賞」、「賭」是清音聲母,仍舊讀上聲。

從中古到近古聲調最大的變化是入聲不再獨立成為一類,中古的入聲字到近古分別歸入陽平、上聲和去聲,如「達」歸入陽平,「筆」歸入上聲,「麥」歸入去聲。近古以後,一部分歸入上聲的入聲字又改歸陰平,如「說、瞎、督」,《中原音韻》歸入上聲,現代北京話都讀成陰平。至於《中原音韻》時期入聲是否已經完全消失,目前仍有不同看法,但入聲在當時已喪失獨立作為聲調的地位,則是可以肯定的。

語音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漢語有一些方言到目前還保留著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點。例如,廣州話完整地儲存3套塞音韻尾【-p】、【-t】、【-k】和鼻音韻尾【-m】,蘇州話系統地儲存濁音聲母【b-】、【d-】、【g-】、【扷-】、【z-】等。至於入聲獨立作為聲調,不但長江以南大部分方言仍然如此,從黃河下游中原地區直至西北地區也有不少方言仍舊有入聲,儲存了近古以前漢語聲調的乙個重要特點。

南,北朝有個燕國嗎,求南北朝時期燕國的歷史

南北朝之前有五個燕國 前燕 後燕 南燕 北燕 西燕。其中,前燕 後燕 南燕 西燕都是慕容氏建立的,北燕皇帝姓馮。西燕時間較短,不算十六國之一。沒有,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好幾個燕國。沒有,只有宋,齊,梁,陳,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北魏。求南北朝時期燕國的歷史 後燕 384 407 是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氏...

南北朝」和「魏晉南北朝」是不是指的同時期

華林園,位於雞籠山腳下。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它就是東吳 東晉和宋 齊 梁 陳六個朝代的御花園,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當時的範圍,包括今市府大院和雞籠山的大部。南朝劉宋,開始在園內大規模擴建宮殿樓台,加上這裡青山碧水,風景秀麗,因而成為當時建康城十多處宮苑中最負盛名的一座花園。三國魏晉南北朝不...

南北朝時期有哪些名將

1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408年 452年3月11日 字佛狸伐,代郡平城 今山西大同市 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著名軍事家 政治家,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為明元密皇后杜氏。拓跋燾自幼聰明大度,應付裕如。泰常八年 423年 登基,年號始光。心懷 廓定四表,混一戎華 之志。親自率軍征戰,周...

魏晉南北朝的名將有哪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將和名士各有哪些

東晉 祖逖 東晉 蘇峻 東晉 陶侃 東晉 桓溫 東晉 謝玄 東晉 劉牢之 北朝 北魏 拓拔圭 北朝 北魏 王鎮惡 北朝 北魏 裴方明 北朝 北魏 拓拔燾 北朝 北魏 拓跋可悉陵 北朝 北魏 拓拔英 元英 北朝 北魏 楊大眼 南朝 齊 北朝 北魏 蕭寶寅 北朝 北魏 奚康生 北朝 北魏 邢巒 北朝 北...

南北朝起始時間,南北朝時期一共持續了多長時間?

麻煩你問題清楚點啊 哪個南北朝啊!中國上下五千年有好幾個南北朝啊 五代十國,魏晉南北朝從什麼時間開始劃分。具體啊?狹義的魏晉南北朝是從曹丕建立魏國開始,也就是和三國時期平行,之後西晉滅亡魏國建立晉朝,西晉又被匈奴滅亡,皇族逃到江南建立東晉,東晉被大將劉裕滅亡,建立宋朝。之後十年,北方的北魏建立,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