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十二等爵位,清朝關於爵位的世襲

時間 2022-01-10 14:50:41

1樓:

2樓說的不對,清朝的確是有王爵世襲罔替一說,但是除非是有特別大的功勳或是皇帝特批的,不是所有的王爺都是世襲罔替。清朝只有7個王爵被批准世襲罔替。

2樓:

是的,王爺者除非犯有重罪,否則世襲罔替

3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僧格林沁(1811-1865),蒙古科爾沁旗人,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順治七年,科爾沁多羅貝勒新吉倫晉封為扎薩克多羅郡王爵,世襲罔替,第8次承襲者為索特納木多布齋,無子。

僧格林沁為索特納木多布齋族侄。道光五年七月僧格林沁遵旨過繼為索特納木多布齋之子,承襲其扎薩克多羅郡王爵。

4樓:翩翩歸妹

清朝皇室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應是十二個: 1、禮親王:代善 2、鄭親王:

濟爾哈朗 3、睿親王:多爾袞 4、豫親王:多鐸 5、肅親王:

豪格 6、莊親王:碩塞 7、克勤郡王:岳托 8、順承郡王:

勒克德渾 9、怡親王:允祥10、恭親王:奕忻 11、醇親王:

奕譞 12、慶親王:奕劻。前八個就是著名的「八大王」,靠軍功獲封;後四個均因與皇帝(或西太后)有獨特政治、家族關係而獲封。

還有,清初時皇太極詔命蒙古各旗旗主,又稱扎薩克,享郡王爵,世襲罔替。僧科爾沁就是被科爾沁左翼後旗的扎薩克,也是本族族長過繼為子、承襲郡王的。後因打敗太平天國北伐軍,戰功卓著,被譽為「有清三傑」,受封親王、世襲罔替。

其功績和恩寵,又遠非承襲科爾沁郡王所比了。

清朝關於爵位的世襲

5樓:匿名使用者

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集權最為嚴重的朝代,皇家至高無上的地位造就了龐大的皇室集團。有資料說,明朝滅亡時,全國的朱姓宗室成員已經達到了二十萬人之多,這些宗室成員的生活用度對國家經濟形成了巨大的負擔。

有鑑於此,清朝將宗室成員的爵位以遞減的方式傳承。依清祖制規定,只有太祖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的直系子孫方可算作宗室成員。根據成員的功勳和地位,又將宗室成員分為十等,依次為: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一說鎮國公和輔國公又分為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共計十二等。這些宗室成員佩戴象徵皇室的明黃色腰帶,又稱黃帶子。

清初分封了八個功勳卓著的鐵帽子王,爵位世襲罔替,除此之外,所有宗室成員繼承父輩爵位時,按律依次遞減一等,從親王到奉恩將軍,再傳則無爵位,稱為閒散宗室。

當然,在爵位繼承的過程中,不乏因功勞卓著,提公升爵位或者奉皇恩多傳數代乃至世襲罔替者,但更多的是因為子孫不肖被剝奪爵位者。這也從客觀上控制了宗室負擔的過度膨脹。

6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清朝的爵位襲封制度,王爵只能有乙個後人繼承爵位。例如,醇賢親王奕枻之子載灃,襲醇親王爵位。又定安親王永璜子綿德,襲郡王,進封親王。

其他的後人一般有幾種選擇:

第一種,功封,也就是有功勞,或是其他原因也被加封為王爵、貝勒、貝子或是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等。例如,敦郡王奕脤第四子子載瀛,初封二等鎮國將軍,加不入八分輔國公銜,襲貝勒;又恭親王奕?之子載澄封貝勒,加郡王銜。

第二種,出繼封,被出繼給其他宗親。例如,恭親王奕?子載瀅,出為鍾端郡王奕硉後,襲貝勒;又成哲親王永瑆子綿懿出為循郡王永璋後,襲貝勒。

第三種,恩封,就是父親很受皇帝的尊重,除了其中乙個兒子承襲爵位之外,皇帝還會格外封賞他的其他兒子。

第四種,如果始終沒有因為什麼原因被封爵的話,也不會是平民,一般稱為閒散宗室。

但如果時間久了,也難免會淪為與平民相同的地位。畢竟皇室的人口實在是太多了。

即使是有了封號的皇子,只要不是世襲罔替,或是指定世襲次數的,根據降襲的規矩,時間長了,也就混同於第三種了。

7樓:莫負好時光

世襲資格:

[一]嫡子或長子世襲王爵,其他兒子封爵

一般是嫡子/嫡長子,長子襲父親的爵位,其他兒子視情況而定,一般是愛新覺羅後代的都會有爵位;

[二]舉例

世宗第五子和恭親王弘晝:

第一子永瑛

母嫡福晉吳扎庫氏。卒年三歲,無嗣。

第二子和碩和勤親王永壁

母嫡福晉吳扎庫氏。乾隆三十五年十月襲和碩和親王第三子未有名

母側福晉章佳氏。早殤。

第四子散秩大臣,鎮國將軍永璸

母嫡福晉吳扎庫氏。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封二等鎮國將軍,散秩大臣。

第五子未有名

母嫡福晉吳扎庫氏。卒年二歲。

第六子頭等侍衛,鎮國將軍永瑍

母側福晉崔佳氏。乾隆十四年四月,授頭等侍衛,十二月,封二等鎮國將軍。

第七子不入八分輔國公永琨

母嫡福晉吳扎庫氏。

第八子永璔

母嫡福晉吳扎庫氏。卒年二十四歲。未冊封,為閒散宗室。

8樓:匿名使用者

過繼給宗室中別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

清朝的爵位繼承時要降一級,是一直降下去嗎?那降到最後不就沒有了嗎?世襲罔替的是一直不降級嗎?永遠?

9樓:牙牙的弟弟

普通爵位是降到一定等級就不降了,世襲罔替是永遠不降級。

清朝爵位世襲,分為降等世襲與世襲罔替。

降等世襲,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世襲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襲。例如大清十二家「鐵帽子王」。

擴充套件資料:

清代「鐵帽子王」:

所謂「鐵帽子王」, 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

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二是俸祿優厚 ,歲俸銀1萬兩,祿公尺1萬斛;

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人民網——「鐵帽子王」什麼意思?源於清代封爵制度

10樓:匿名使用者

其他兒子命好的會被封為貝子 貝勒 當然得看老爸的功勞大小 老十三胤祥大兒子繼承了王位 還有乙個兒子被封為貝勒 主要跟一把手關係好啊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話題太大,我只補充一點兒內容:原則上就是降到最後沒有了。

宗室封爵中,比如皇子始封親王,皇子的嫡子降襲郡王,嫡子這一系降四次而止,前面已經有人回答過了。那麼皇子的余子酌情受封爵位,這些余子,他們後代的爵位就是世降一等直至閒散宗室,注意是閒散宗室而不是普通旗人,區別就在於閒散宗室秩視四品,繫黃帶子。

民爵中,除了世襲罔替,每一等爵位有規定的襲替次數,就是世降一等直至最後沒有了,但是最後會給予恩騎尉世襲。另外民爵中有規定,因軍功獲得爵位同時戰死疆場,所獲爵位為世襲罔替。

12樓:伽利略1號

是的 其餘的可以考爵位的

13樓:貪戀那一抹純情

關於第乙個和第二個問題:

降等世襲,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關於第三個問題:

世襲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襲。因此世襲罔替的爵位不會降級。比如老爸是親王,他死後由他的乙個兒子繼承親王爵位,其餘的子嗣也有爵位,但要降一級或者若干級。

清朝的一等公爵是不是僅次於皇帝?

14樓:么九惹剪輯

清朝的一等公爵並不是僅次於皇帝,親王的爵位大於一等公爵。

清朝的一等公爵之上還有貝子、貝勒、郡王和親王。

清朝的封爵,與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如睿親王、勇毅侯之類。

按清制,爵位分皇爵和民爵兩大類,皇爵高於民爵。皇爵分親王、郡王、公、貝勒、貝子。貝勒的地位高於民爵中的公、侯、伯、子、男。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立汗號世襲罔替。

異姓功臣爵位當然是封給異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異姓功臣爵位分為九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種。

擴充套件資料:

清王朝是愛新覺羅氏打的天下,因此愛新覺羅皇室宗親的地位肯定是很高的。除了宗親,那些陪著努爾哈赤、皇太極打天下的滿族人、蒙古人地位也是比較高。

對於蒙古部、回部為了維護邊疆的穩定,他們也獲得了很高的爵位,更何況,蒙古草原還是清王朝皇后、皇妃的家鄉,這種聯姻關係,爵位肯定低不了。

對於功臣爵位,除了那些有功於國家的滿族人占多數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漢人獲得了爵位,但是爵位相對來說比較低。

一、功臣爵位

乾隆十六年定製,功臣爵位為以下二十七等:

1、公,分一至三等公,超品。

2、侯,分一等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3、伯,分一等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4、子,分一等子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5、男,分一等男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6、輕車都尉,分—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7、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及騎都尉,正四品。

8、雲騎尉,正五品。

9、恩騎尉,正七品。

二、清朝宗室從高到低共十二級:

「和碩」、「多羅」、「固山」都是滿語轉音。「固山」就是「旗」(gūsa),「多羅」指一角(doro),「和碩」指一方(hošo),都是指所擔當方面範圍的大小,以「和碩」為最大。

1、和碩親王。

2、多羅郡王。

3、多羅貝勒。

4、固山貝子。

5、奉恩鎮國公。

6、奉恩輔國公。

7、不入八分鎮國公。

8、不入八分輔國公。

9、鎮國將軍,分一至三等鎮國將軍,正一品。

10、輔國將軍,分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輔國將軍,正二品。

11、奉國將軍,分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奉國將軍,正三品。

12、奉恩將軍,分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及奉恩將軍,正四品。

15樓:最強大腦花

清朝的一等公爵之上還有貝子、貝勒、郡王和親王。

清的爵位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晉朝的宗王官於京師的制度。

藩王不就藩地方,沒有爵土。清朝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

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

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立汗號世襲罔替。 異姓功臣爵位當然是封給異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

異姓功臣爵位分為九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