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中國的gtp是多少,甲午戰爭後中國經濟的新變化

時間 2022-11-07 15:26:08

1樓:匿名使用者

gdp說不上來但是國家財政收入查到過,1893年時中國的財政收入大約是8800萬兩**,日本大約是8800萬日元(折合5800萬兩**)加上日本的金融手段年收入大約在1億1300萬日元(約7600兩**)。兩國相差其實不大。

2樓:

相當於日本當時的3倍多。排名全世界前3

3樓:匿名使用者

生產點絲綢,茶葉,陶瓷,你覺得能有多少gdp?乙個傳統農業國,gdp少的可憐

4樓:宕怪星球

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中日甲午戰爭軍力對比:中國弱在哪

5樓:呂屹

清國末期的軍事力量是扭曲的,根本就無法伸展自如,對外進行戰爭,滿人對漢人各種牽制掣肘,清國海軍在組織上軍事思想根本就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防海軍,對於滿洲貴族而言,北洋水師等能對外撐撐門面就行了,發展水師是發展漢人的力量,不積極,清國陸軍分為三種,常備軍八旗軍,協助八旗軍作戰的綠旗軍,沒有正式編制的練軍等勇營性質部隊,清國的陸軍在組織上訓練上等已經不適應戰爭需要,練軍的裝備好些,李鴻章練練水師滿洲貴族都懷疑他,他要想動陸軍清國根本的八旗制度,清國以騎射國語為立國根本,輕視工業輕視科學技術,不發展教育,因為任何大的改變都可能造成他統治的崩潰,清國對外最大的敵人始終是漢人,對漢人各種防備,實現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好,要先滅亡清國,之後漢人組織起來後,好好發展,進行制度建設,文化建設,以中國的人口土地等之大,滅亡日本並不難。

甲午戰爭後中國經濟的新變化

6樓:匿名使用者

甲午戰爭以後,西方列強對華經濟侵略開始從商品輸出轉向資本輸出,掀起了一股攫奪中國的鐵路修築權、礦產開採權和投資設廠的狂潮,從而進一步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潮流。面臨這種外患和內憂,清**把「振興實業」擺在了挽救自己生存危機的「切要之途」的位置上,並要求各級**勸工興商,號召民間興辦實業。為了適應振興實業的需要,****於1898年設立了礦務鐵路總局和農工商總局,於1903年設立了商部,1906年又改商部為農工商部,並設立郵傳部主管鐵路和電報事宜。

除了這些政策和機構改革之外,清**還各方籌集資金,擴充舊有官辦企業,開辦新設企業;並進行企業制度改革,把有些官辦企業改為官督商辦企業。

甲午戰爭以後,隨著清**對興辦企業的指導思想從洋務運動時期的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主轉向以「振興實業」為主,其直接投資開設官辦企業出現了新的工業化發展意義,這主要表現為下述三點

第一、表現為工礦企業數量的較多增加、規模的擴充和產業種類的擴大。第二、表現為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的交通通訊產業的較快發展。第三、表現為軍用企業的民用化傾向。第

四、表現為官辦企業的商辦(民營)化傾向

甲午戰爭時中日的軍事力量對比

7樓:樊

陸軍, 清在甲午時期,八旗、綠營已經腐朽不堪,勉強可做地方維持治安只用,全無作戰能力,實際可用主要是各地練軍和勇營,甲午戰爭爆發前,中國各省練、勇兩軍人數三十四萬九千七百人。其中淮軍約4萬,裝備較好,有當時先進的連發步槍、加特林機槍、火炮等,其他部隊責裝備差距很大,有裝備進口槍炮的,有使用老式火槍的。

日軍在維新以後,已經建立了比較先進的陸軍體系,1893年有7個師團,約7萬人。但是借助動員體系。甲午時期日本陸軍實際有二十四萬零六百一十六人,伕役十五萬,戰鬥兵力略少於清軍。

裝備主要是國產的單發步槍和75公釐火炮。

清軍人數雖多,號稱百萬,但是實際有戰鬥力的部隊不過35萬,略多於日本的24萬,考慮到各地駐防、調動上的困難,實際用於一線的,還不如日軍投入一線的17萬多。 清裝備存在很多問題一是部分部隊裝備了較先進的**,但是多數部隊裝備還比較落後;二是各部隊甚至同一部隊,都裝備了好幾種口徑的步槍,補給困難,各部隊需要建立自己的後勤補給體系;三是清軍由於多用於鎮壓國內起義,所以火炮裝備比較重視輕便性,裝備火炮多為37公釐過山炮。而日軍的單發步槍雖然不如清軍的連發槍,但是總體水平和清軍平均水準相當,而且口徑統一,便於後勤補給,同時日軍的炮兵部隊已經向西方學習,統一裝備了75公釐火炮,炮兵火力遠超過清軍。

日本已經完成近代化的改革,軍隊建立了參謀體系,統一制定戰略、統一指揮。而清軍則甚至連統一指揮都做不到,沒有統一的司令部進行戰略制定、協調,戰場上甚至出現了地方**為保護本地利益,將部隊調離戰場的事情。更不要說雙方軍官對於現代戰爭的認識了。

海軍 ,清末經過幾次海防大議,清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等幾支近代水師,但是除北洋已經成軍外,南洋、福建在中法戰爭中遭受重創,之後又缺乏資金支援,已經破敗不堪,不堪作戰,同時南北洋互相對立,也不願參戰。而廣東水師雖有兩廣總督、李鴻章的哥哥統轄,願意參戰,但是除3艘巡洋艦外,其餘多為炮艇,無多少戰鬥力。

雙方實際可用兵力清軍有鐵甲艦2艘,巡洋艦11艘,魚雷艇12艘,加上炮艦等總噸位41200噸,日軍有鐵甲艦、半鐵甲艦3艘,巡洋艦19艘,魚雷艇37艘,加上炮艦等59000噸,日軍略佔優勢。同時北洋海軍成軍較早,各艦到甲午時已經老舊,而甲午前清由於財政緊張,停止外購**軍火兩年,北洋各艦保養、軍火都嚴重不足,而日本有多艘**都是戰前剛剛完工,裝備了新式的中口徑速射炮。所以總體實力上,海軍也弱於日本。

8樓:

「甲申事變」後,清**設立海軍衙門,決定「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到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建軍,裝備了七千噸級鐵甲巨艦二艘、二千噸級巡洋艦五艘,加上其它大小**,共二十多艘;南洋艦隊也擁有了二千噸級主力艦四艘,千噸級炮艦三艘;廣東、福建艦隊共有千噸級艦艇八艘。四支艦隊共計大小艦船八十多艘,這支龐大的海軍,居當時世界第四位。

但這仍遠遠沒有實現李鴻章等人的理想,據他們設想,海軍主力艦要有二十四艘,而當時僅有七艘。八十年代開始,清**還以巨資修築了旅順、大連、威海、煙台、吳淞、馬尾、黃埔等海防基地,裝備了最新式的克虜伯自動迴轉射擊大炮,以及深水軍港、船塢等配套設施,旅大、威海、大沽等基地的營建,使中國擁有了當時遠東規模最大的軍港、船塢、炮台防禦體系。僅在旅順一地,就裝備了數百門德國克虜伯大炮,成為世界著名軍港之一。

洋務運動期間,陸軍也開始過渡為專門抵抗外國侵略的國防軍,這是具有近代化意義的職能轉變。

1862年李鴻章到上海後,命令淮軍向洋兵學習西洋槍炮和陣法,僅僅兩年多的時間,就把6,000多人的淮軍擴充到

五、六萬人,洋槍

三、四萬支,炮兵

六、七個營。淮軍從1871年開始改裝當時最先進的克虜伯後膛鋼炮,到1884年已裝備370多門。左宗棠所部湘軍從1863年開始建立洋槍隊,1867年進軍西北後,洋槍比例增加到六成。

八十年代以後,全部用西洋槍炮武裝起來的湘、淮等近代化軍隊已經遍布東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數剩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馮子才在鎮南關大敗法軍等重大勝利,都是與清軍的新式裝備分不開的。中法戰爭中,出關作戰的滇軍主要裝備是毛瑟槍,另外還配備了哈乞開斯連發槍、克虜伯鋼炮等。陸軍不僅裝備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軍事訓練。

許多軍官都經過軍事學校的培訓,軍隊的素質得到提高。清朝**能在甲午戰爭初期,迅速調集二萬多軍隊開赴朝鮮和鴨綠江邊,說明軍隊的機動性也能得到明顯改善。」

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七艘,共二萬七千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五艘,共一萬七千多噸。既使不能說清朝的軍力強於日本,也決不能說清朝的軍力弱於日本。

9樓:芸朵她爸

1.**裝備落後, 清軍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落後日軍。秦軍的裝備除**數量少外,還存在這種累混亂缺乏統一標準問題。

2.作戰兵力的劣勢。清軍可調動病例總數超過日軍,可是每次重大戰役,調動拓日戰場作戰的兵力總是少與日軍。清軍能用的兵力只有35萬!!!

3兵種換亂俞斌中單調。清軍有八旗,綠營,防軍,練軍以及湘淮軍 各有各的主旨和編制。軍制五花八門,相當的混亂。一旦量均統一作戰,不能統一指揮時常排程不奏效,配合不得力。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日總體實力相差不大。主要原因是:寄希望於英美的調停,軍隊指揮混亂,政令不一,將領貪生怕死

11樓:匿名使用者

清軍沒有錢更新**裝備 從而使的**裝備落後 再加上正規軍少 再加上沒有統一強硬的** 中日甲午海戰失敗是必然的 就現在而言跟日本再來個甲午海戰 其結果還是我國海軍必敗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海軍的勢力

12樓:匿名使用者

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早在造船上落後於世界強國了,當時因為列強入侵,清朝海軍力量不堪一擊,所以李鴻章在1880年3月31日奏準購買兩艘鐵甲艦。同年中,派徐建寅、李鳳苞到英國及德國,考察海軍以及購艦。徐、李在德國參觀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及其製造的薩克森級(sachsen class)鐵甲艦,與及克虜伯公司(krupp)及其火炮。

在英國,二人則參觀阿姆斯特朗及其最新之「英弗來息白」(inflexible)鐵甲艦。最後決定由位於德國坦特伯雷度(stettin)的伏爾鏗建造兩艘集薩克森級及英弗來息白之長處的鐵甲艦,艦上採用克虜伯火炮。鐵甲艦的設計及技術均為當時最先進的。

定遠級的裝甲布置類似英弗來息白的設計,厚達12英吋的裝甲成碉堡式,集中在船身中部,保護機械、主炮及彈藥庫,而非分散在水線之上。其噸位亦是遠東第一,號稱「遠東第一艦」。1881年正式簽署合約,每艦造價為620萬馬克。

清**吸收之前經驗,派劉步蟾、魏瀚等熟識海軍者到德國船廠監工。兩艘戰艦由李鴻章親自名為「定遠」、「鎮遠」。同年12月22日,「定遠」下水,次年「鎮遠」下水。

定遠及鎮遠本應在1884年完工交貨。但1883年年底中法戰爭爆發,德國作為中立國,據國際慣例暫停交貨。1885年中法簽訂和約,德國方才於7月履約付貨。

定遠及鎮遠由德國水兵駕駛,懸掛德國商船旗,經蘇伊士運河、新加坡、香港,於10月抵達天津大沽。10月29日,定遠公升起龍旗,正式成為大清海**只,北洋艦隊旗艦。

定遠、鎮遠二艦不但是北洋水師的主力,服役時更是當時遠東最大型的**。二艦為甲午戰爭初期的黃海大東溝海戰內日軍海軍集中打擊的物件,二艦中彈極多,但因其鐵甲堅固而只受一般破損,俱未失去戰鬥力。後來北洋水師退入威海衛以自保,定遠被突入港內的日軍魚雷艇擊中,被迫擱淺。

最後被陸上由日軍占領的炮台擊中後自沉。而鎮遠則因觸礁受損,最後投降編入日本海軍。

那時候的北洋海軍就指著定遠、鎮遠二艦,還怎麼稱得起世界最強啊 ,沒有自己的技術,光靠著進口,買別人的,學別人的,是永遠稱不起最強的。

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影響,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有那些

甲午戰爭之前,清朝雖然在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慘敗,中法戰爭中以丟掉藩屬國 越南而求得和局。但是畢竟英法是當時的世界上一頂一的強國。打不過英法或者說能不敗給英法的國家不多。所以,清朝依然還能維持乙個大帝國的外表。但是甲午戰爭的失敗,無論是對清朝,還是對全世界的震動都是顛覆性的。於中國,是敗於中國從來...

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幾條線上的人都不行。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中日之間爆發的一場全面戰爭。兩國均舉全國之力投入在這場戰爭中,其中清 投入了63萬軍隊,加上民團等輔助兵力,總兵力超過100萬,日本方面投入24萬軍隊和15.4萬隨軍人員,幾乎是傾巢出動。中日兩國在我國朝鮮 山東及黃海海域的多個戰場進行了激烈的對戰。其中一場...

甲午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經濟 認為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是為了確保國外原料基地和市場,進行原始積累而掠奪殖民地。第二,如戰爭是因朝鮮東學黨起義而引起 第三,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是其既定國策,發動甲午戰爭是日本軍國主義蓄謀已久 精心策劃的侵略行動。日本挑戰滿清 滿清 無奈消極應戰 爭奪商品市場和殖民地,獲取西方強國的認可 歸納起來,...

甲午戰爭的路線或交戰地,甲午中日戰爭簡單經過

甲午戰爭是自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起,至1895年4月17日 馬關條約 簽字為止的決定中華民族國運的一系列的戰役 戰鬥的總稱。分海陸兩大部分。樓主要求的路線和交戰地應該主要是指陸戰的,畢竟海戰主要就一場 黃海海戰 在黃海大東溝海域,1894年9月17日10點23分開始,歷時5個多小時。戰鬥結果...

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可以從哪些方面分析

一 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二 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三 信奉 決定論 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四 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五 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是戰爭失敗的政治原因。六 軍隊素質低下不堪一擊是戰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