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伏」怎麼算的,三伏怎麼算?

時間 2022-02-04 04:44:03

1樓:匿名使用者

按照古代的曆法,暑伏是這樣算的:按我國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暑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暑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暑伏又稱三伏,暑伏的具體日期是由曆法中的口訣「夏至三庚數頭伏」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乙個庚日為末伏(暑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

「伏」可稱「長夏」,「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其中「伏」為「土」。「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迴圈。

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剋金,金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溫度最高,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後二十天以後,所以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到立秋後第二個庚日結束。如果立秋日及其後兩天出現庚日,則暑伏總計三十天,否則暑伏總計四十天。

其中暑伏中最熱的是中伏。

2樓:小白我們回家啦

每年從夏至以後第3個庚日開始入伏,叫做「初伏」(或叫「頭伏」),第4個庚日以後叫「中伏」,立秋以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的始日( 每一庚日10天).

由於各年庚日不同,所以入伏的時間各年也不一樣。一般來說,每伏為10天,但是如果夏至以後第5個庚日出現在立秋之前,這一年的「中伏」就是20天了。

這裡所說的「庚日」是指依據「天干地支紀日法」中帶庚字頭的那一天。其中,天乾由10個字組成,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由12個字組成,依次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每個「幹字」與每個「支字」按照順序進行組合排列作為每天的名稱,如「甲子日」、「庚午日」……這樣兩個「庚日」之間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當夏至到立秋日有4個「庚日」時為10天;而有5個「庚日」時則為20天了。

3樓:表豫

今天是農曆六月初二,是今年「初伏」的第一天。從今天起,我國進入一年之中天氣最熱的時期——「伏天」。

人們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而「三伏」的日期是怎樣確定的呢?

「三伏」,是我國舊曆中一年內最熱時期的表達形式。分為初伏(頭伏)、中伏(二伏)和末伏(三伏)。

按照我國古代曆法現定:初伏的第一日為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中伏的第一日為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末伏的第一日為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如今年的夏至日為農曆的五月初八日(公曆6月22日),夏至後的第乙個庚日為庚寅日(公曆6月25日);第二個庚日為庚子日(公曆6月5日);第三個庚日為庚戌日(即今日),所以定今日為初伏第一日。

初伏和末伏的時間都是十天,中伏一般為二十天,少數年份為十天。這主要根據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的到來時間的早、遲來確定。

今年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為庚申日,即農曆六月十二日(公曆7月25日),這一天就成為中伏第一日。

今年中伏的第一日至末伏的第一日,中間夾著乙個庚午日,庚日與庚日之間為十天,由此可知今年中伏的時間為二十天。

今年的立秋日為農曆六月二十六日(公曆8月8日),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為庚辰日,即農曆七月初二日(公曆8月14日),則這一天就成為末伏的第一日了。

庚日的「庚」,為天乾序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七位。「三伏」的確定與地支序列無關。

「三伏」總稱「伏日」或「伏天」,指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古代亦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漢書·東方朔傳》:

「伏日,詔賜從官肉。」顏師古注:「三伏之日也。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並作湯餅,名為辟惡。」宋高承《事物紀原·正朔歷數》:

「立秋以金代火而畏火,故至庚日必伏,故謂之伏日。」

4樓:簡調網

你知道什麼是暑伏,什麼時候入伏,伏天多少天又是怎麼定的嗎?

5樓:

入伏的日期可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計算。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從初伏到中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6樓:匿名使用者

以2007年為例

夏至是為6月22日

頭伏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7月15日開始,共十天,中伏開始日為7月25日至即8月14日止,共20天末伏為10天,始於8月15日(立秋後第乙個庚日)庚日是按天乾的順序排列下來的,

7月12日不是庚日,而是丁日.13日是戊日.14日是己日,以此類推.

末伏起始於立秋後第乙個庚日

誰可以告訴我下每年的"暑伏"是怎麼計算出來有幾天的?

7樓:專注人工智慧學習

暑伏,又稱「三伏」,是我國舊曆中一年內最熱時期的表達形式。三伏天是按農曆計算的,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入伏,立秋後的第二個庚日出伏。

頭伏和末伏的長度是固定的,均為10天。中伏長度則由「立秋」節氣與其後首個庚日之間的間隔決定。因此,中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對應的就有30天的「普通版」三伏和40天的「豪華版」三伏。

暑伏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潮濕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入伏的時候,恰是麥收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吃頓餃子。

餃子又是平時難見的食品,正好可以享個口福。

另外,伏天人們容易出汗,會造成蛋白質、氨基酸、鉀、維生素等營養流失。與公尺飯相比,麵食中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含量都相對較高,吃麵食更能補充營養。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炒雞蛋」。

可見,頭伏、中伏、末伏都吃麵食,可能伏天吃麵食是最健康養生的選擇。

8樓:匿名使用者

檯曆上有寫的。大署和小暑

9樓:匿名使用者

每年 有3伏 一伏有9天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乾與地支配制組合確定的,所以,每六十日為乙個迴圈,每天都有個天干地支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由於天干地支配製組合日子的六十迴圈情況,所以,有的時候,初伏結束之後,不見得馬上就會出現庚日,於是,有的時候,中伏期間,可能會超過十天。

三伏怎麼算?

11樓:雨中漫步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

」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初伏(頭伏)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

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後第乙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曆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七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終伏 )

立秋後第乙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初伏有雨,伏伏有雨。」

12樓:秒懂五千年

都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那麼為什麼要分這「三伏」天?每乙個伏又有什麼區別呢?

13樓:匿名使用者

初 伏:2011年07月14日 農曆六月十四 周四中 伏:2011年07月24日 農曆六月廿四 週日(由於中伏結束於立秋之前,所以今年中伏共二十日)末 伏:

2011年08月13日 農曆七月十四 週六

三伏天是怎麼算的?

14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15樓:西大柚子吖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乾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隔10天重複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如果立秋及其後兩天出現庚日,則中伏為10天,否則中伏為20天,於是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

16樓:啞巴太陽陽

計算方法: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乾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乾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

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歷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乾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乙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

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

十天之後,又是乙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乙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第三伏。又如今年,2012年7月18日~7月27日,為頭伏10天,7月28日~8月6日為中伏10天,8月7日~8月16日為三伏10天(末伏)。

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怎麼算,三伏天怎麼計算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伏 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從夏至開始,依照幹 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庚日的 庚 字是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天幹中的第七個...

三伏中初伏的日期的由來是怎樣的,三伏中初伏的日期是怎樣確定的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 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 頭伏 和中伏 二伏 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乙個庚日為末伏 三伏 的第一天。因第三個庚日 第四個庚日即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所以,初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規定也是10天。中...

六月三伏怎麼算的,數伏是怎麼計算

都說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那麼為什麼要分這 三伏 天?每乙個伏又有什麼區別呢?伏天的第一天為夏至往後數的第三個庚日。三伏是從夏至日,陽曆6月21日或22日,後第三庚日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陽曆8月7日或8日後第一庚日為三伏,有十...

三伏天是哪天開始的?怎麼算?

三伏 是從夏至日 陽曆6月21日或22日 後第三庚日為初伏 有十天 第四庚日為中伏 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 立秋 陽曆8月7日或8日 後第一庚日為三伏,有十天。這樣,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這種規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三九 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 九天 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

三伏天的時間是如何計算的,三伏天是怎麼計算的,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 悶熱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 夏至三庚 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 庚 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 干支紀日法 用10個天乾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