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少年遊 詳細講解

時間 2022-03-30 13:46:32

1樓:蘇打

少年遊 潤州作,代人寄遠。

蘇軾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紗窗。

卻是姮娥憐雙燕,分明照、話梁斜。

賞析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因與王安石議論不合,乞補外郡,被朝廷派往杭州作通判。這對被黨爭的政治漩渦攪得昏頭轉向的蘇軾來說,無異於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杭州的湖光山色,市民與同僚對他的尊敬,僧人與歌妓對他的崇拜,都使他感到從未有過的愉快。

續娶的年輕的妻子和牙牙學語的兒女也使他感到愜意和溫暖。杭州真的成了他的人間天堂,每一次因公而暫時離開杭州都使他依依不捨。熙寧六年冬天,他又被兩浙轉運使派往常、潤、蘇、秀等州賑濟災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

這是他離開杭州最長的一次,眷戀之情自然更為深切,沿途曾寫了不少詩詞表此衷曲。此詞就是其中之一,作於潤州(今江蘇鎮江)。

這首詞有點特別。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十一對此詞作了說明:「甲寅(熙寧七年)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

公(蘇軾)以去年十一月發臨平(鎮名,在杭州東北),及是春盡,猶行役未歸,故託為此詞。」這就是說,此詞是作者有感於行役之苦而懷戀杭州及其家小而作,可是他託以「代人寄遠」的形式,即借思婦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來表達他的思歸之情。

上片以思婦的口吻,訴說親人不當別而別,當歸而未歸。前三句分別點明離別的時間——「去年相送」;離別的地點——「餘杭門外」;分別時的氣候——「飛雪似楊花」。把分別的時間與地點說得如此之分明,說明她無時無刻不在惦念。

大雪紛飛本不是出門的日子,可是公務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發,這種淒涼氣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後三句與前三句對舉,同樣點明時間——「今年春盡」,氣候——「楊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別的丈夫「猶不見還家」。原以為此次行役的時間不長,當春即可還家,可是如今春天已盡,楊花飄絮,卻不見人歸來,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

這一段引入了《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楊花、楊花似雪」兩句,比擬既工,語亦精巧,可謂推陳出新,絕妙好辭。

下片著意刻畫本想對酒邀月以慰寂寥,不意反惹惆悵。「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紗窗」說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捲起簾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風露又乘隙而入,透過紗窗,撲入襟懷。更惱人的是邀來的月亮偏只憐愛雙棲燕子,把它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那畫梁上的燕巢,而置自已於不顧。

這就不能不使她由羨慕雙燕、嫉妒雙燕,而更思念遠方的親人。

這個思婦的所思所念,是身為徵人的作者所設想的,作者的戀家思歸之情難道還不昭然嗎?

此詞藝術上的成功集中在兩處:一是利用雪與楊花形狀相似,卻代表著兩種不同節後的特點,互為比喻,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氣候由極冷到極暖,歷時長久;二可以構成潔白迷濛的景象,象徵著純真而紛亂的情思。也就是說,雪與楊花互喻,既有表情上的深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

二是構思新巧別緻。從雙棲燕反襯出單棲人已是一種纖巧的聯想,而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愛於成雙成對的燕,而不顧憐空閨獨守之人,就更是一種綺思妙想了,其表現力遠勝於一大段思婦的內心獨白。

蘇門四學士是蘇軾的哪四個學生?

2樓:水墨書蘭亭

「學書法,漲知識」蘇門四學士,指蘇軾的四個學生,是哪些人呢?

3樓:匿名使用者

秦觀與黃庭堅、晁補之、張來號稱為「蘇門四學士」,

4樓:匿名使用者

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

5樓:匿名使用者

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

6樓:來碗超帥點光頭

下面回答全是錯的,六君子和四學士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