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與悲有何區別,慈悲的理解

時間 2022-12-05 18:40:48

1樓:

佛門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真正的慈悲。這個慈悲心是從本性裡面生的,自然流露的,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沒有說對這個我特別喜歡,那個討厭,沒有。對佛菩薩、對畜生、對餓鬼、地獄,乃至於對一切植物、礦物,一律平等,無二無別,這是真正的慈悲。

何謂「無緣大慈」?緣就是條件,無緣就是無條件的,對別人的慈悲是沒有條件的,這叫「無緣大慈」。父母對子女非常慈悲,他是有條件的,有條件的是「愛緣慈悲」。

凡是明心見性的人,一定是一片慈悲,一定是以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博愛一切眾生。他了解真相,真正明了「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他真明白了,這個時候起的作用就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大慈大悲是建立在清淨心、平等心的基礎上,如果我們有分別、有執著,縱然有慈悲,不能叫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從**來的?見性之後就生起來。你沒有見性,你對於一切萬事萬物,你有分別,你有執著。

世間人沒有見性,他的慈悲都是有條件的。他為什麼要關懷這個人?為什麼要照顧這個人?

他是有條件的。佛菩薩的慈悲是無條件的,因為他懂得這個道理,他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佛性跟自性是乙個性,不是兩個性。

所以修行在**修?就是在大眾當中修。大乘佛法講歷事練心,你跟一切人、一切物、一切境界天天接觸,接觸就是修行。

第乙個修行,就是修清淨心、平等心。我看這個人喜歡,看那個人討厭,這個心態要不得,為什麼?這是往生淨土的障礙。

愛惡的念頭一天一天比較淡,歡喜的人看得也平淡一點,討厭的人現在也不討厭了,我們功夫有進步。

如果你修行,念佛念得再多,拜佛拜得再勤快,討厭的人更加討厭,喜歡的人更喜歡,這就糟糕了!有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輩子,臨終乙個念頭錯,這就去不了。什麼念頭錯了?

恩怨放不下,情愛放不下,兒女子孫放不下,財產放不下。只要有乙個念頭放不下,就去不了。

如何能在一切眾生境緣當中,把我們的心修成平等慈悲,這很重要,很重要。為什麼?心裡頭還有好噁、還有喜歡、還有討厭,實在說,這個對於往生有障礙。

凡夫雖然帶業往生,完全看臨命終時候的緣分,所以在平時,一定要以清淨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定要把內心深處與一切人事物對立的念頭化解掉。內心沒有這個對立的念頭,慈悲心才能夠生得起來。從內心發出慈悲,發出歡喜心,誠誠懇懇地幫助別人,給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這就叫慈悲。

給一切眾生最真實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無過於把《彌陀經》傳授給別人,無過於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第一慈悲,沒有比這個更慈悲的。

乙個往生的人,心地是真正清淨、真正平等、真正的慈悲,所以古來的大德,淨土宗的不算,其他宗的祖師大德們,多半到了晚年,真正參透了淨土法門,幾乎都把一切法放下,專修專弘。禪宗裡面,永明延壽大師就是乙個榜樣,禪宗裡面大徹大悟之後,回過頭來專修淨土,禪捨棄掉。天台宗的智者大師,這是教下了不起的一位聖人,晚年也是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近代的就更不必說了,像諦閒法師、倓虛法師、寶靜法師,都是近代天台的祖師,幾乎沒有乙個不是念佛求生淨土。蕅益大師早年是學天台的,蓮池大師那真是宗教俱通,到晚年都專學專弘淨土法門。

2樓:匿名使用者

慈——佛教用語。佛、菩薩愛護眾生,給予歡樂稱為慈。慈心是對待眾生的態度。

悲——佛教語,願解他人痛苦之心。悲是大乘佛教菩薩概念的基本特點[karuna]。

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悲心是對眾生痛苦感同身受,然後進行救度。

3樓:希熱秋傑

慈悲:慈=「心」承載「茲」。茲:快樂的旺盛生長。慈: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

悲=「心」承載著所有「非」離苦得樂的眾生。悲: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

心=慈悲承載所有眾生。

佛教「慈悲」的含義?「慈」和「悲」各自的含義?如何做到「慈悲」?謝謝賜教。

4樓:匿名使用者

慈悲一詞出自佛家,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若別釋『慈悲』二字,則有拔苦義及與樂義,以及生緣(眾生緣、有情緣)、法緣、無緣三慈之釋。茲略釋如次∶

拔苦與樂

(1)拔苦與樂∶此有二說∶一謂以拔苦為慈,與樂為悲;二謂與樂為慈,拔苦為悲。關於前者,南本《涅盤經》卷十四雲(大正12·696a)∶『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曇鸞《往生論註》捲下雲(大正40·842b)∶『拔苦曰慈,與樂曰悲,依慈故拔一切眾生苦,依悲故遠離無安眾生心。

』關於後者,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雲(大正25·256b)∶『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十地論》卷二雲(大正26·134a)∶『慈者,同與喜樂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因果故。』,其他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順正理論》卷七十九等,亦有是說。

對此,諸經論各有解釋。《華嚴經探玄記》卷十謂乃由於有通、別二義,若依通論,慈悲共具拔苦、與樂之義;若依別論,則各有分屬。《大乘義章》卷十四謂慈、悲雖同為無嗔性,但以四義不同而二分,一以功能不同,故悲能拔苦,慈能與樂;二以治患不同,故悲止害覺,慈息貪欲,又,悲能除微細之嗔,慈能遣粗重之嗔;三以境界不同,故悲心多緣苦眾生而起,慈緣無樂眾生而起;四以得報不同,故悲得空處,慈生遍淨。

即是慈悲的象徵

5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的理解:

茲心為慈

非心為悲

具體說:

茲,此也。當知道別人做了有功德之事,此時,這顆心是我的(茲心),心在我處,而為別人隨喜。

當知道了別人做了有損功德之事,或在承受苦難,叫苦連天,此時,這顆心不是我的(非心),心在他處,不在我處,而用別人的心來切身共苦。

簡單說,就是,

看見好事,好事是你的,我的心在我這裡為你高興---慈看到苦難之事,我的心已不屬於我,我擁有的不在是我的心,而是你的心--悲

-----------

為別人著想,慈悲即生。

6樓:水中映天

誠如幾位說的那樣,慈悲就是拔苦、與樂。是無條件的,怨親平等的。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7樓:匿名使用者

慈是予樂,悲是拔苦。無源大慈,同體大悲。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阿彌陀佛

8樓:呼吸丶百丨度

雖然有佛經說,未到阿羅漢不可信己心,不可隨己心,但是若不向內尋,說的天花亂墜,也只是徒增浮雲遮眼而已。

9樓:定莉

如何做到「慈悲」?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智慧型,明白人和宇宙,人和人關係,生命的本質,堅信了佛祖揭示的道理,就自然會心存慈悲,不忍殺生,看所有的人和眾生心自然就不一樣了。

其實,在生活中不斷提示自己是菩薩,用菩薩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從身邊人做起,先孝敬父母、愛護家人,改掉自己的脾氣,對待一切有緣人,溫言軟語,不要按性子來,讓你周圍的一切人感覺舒服順心,別說人家不愛聽的話,吃虧就是福,多付出少計較。。慢慢培養。

10樓:唯梅子

慈.願予一切眾生樂.

悲.願拔一切眾生苦.

大慈大悲是什麼意思?

11樓:8萬4千法門

淨空法師---佛法講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這個愛心是以智慧型為基礎的,不是感情的。

1 佛法講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這個愛心是以智慧型為基礎的,不是感情的。佛菩薩在什麼地方現身,在什麼地方說法,是依什麼?依感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2 什麼叫感?依教修行。這個地方依教修行的人多,佛菩薩自然就來了,不請他就來了。

《無量壽經》上說菩薩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不必要請他就來了。如果請他就來,不請他就不來,那是藏教的小菩薩,不是大菩薩。

3 大菩薩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不用請他。即使是冤家對頭,「這個人過去曾經欺騙過我、侮辱過我、陷害過我」,現在他回頭向善,還是來幫他,真的是《佛說八大人覺經》上所說的「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要在這些地方學習。

4 大菩薩要幫助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所以不侷限在乙個佛剎,不侷限乙個地區。**有緣,**現身,「千處祈求千處應」!大菩薩用的是清淨心、平等心,這個才叫大慈大悲。

心稍稍有一點偏邪,縱有慈悲,不能稱為大慈悲。

5 佛經上講慈悲,常說的有四種,第一種「愛緣慈悲」,這很小的。我喜歡你,對你慈悲;不喜歡你,對你就不慈悲。這種慈悲凡夫都有。

第二種慈悲是「眾生緣慈悲」,這就是中國古人常講的能夠推己及人。

6 第三種叫「法緣慈悲」,那是對於佛法有相當程度的通達明了,他覺悟了,知道自己與一切有情眾生的關係,知道修行證果必須要「自行化他」;化他實在是自度,自他不二,懂得這些道理,那個慈悲心是從這些道理裡面生出來的,這是「法緣慈悲」。

7 如來果地上,這些道理都不需要講了,所以第四種叫「無緣慈悲」。無緣,沒有任何條件,為什麼?「情與無情同一體」,還談什麼條件!

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提醒,希望大家長時間地薰修,讓這乙個觀念愈來愈深刻,不知不覺變成自己的見解、思想的依據。

8 「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如果我們有這個念頭,這個慈悲是「法緣慈悲」;自自然然契入,連念頭都沒有,你已經契入了,這是「無緣慈悲」!

12樓:匿名使用者

大慈大悲的境界是普通人所不具有的,與我們平常所說的善良是有區別的。慈悲有善良的一方面,但是並不僅僅是善良的體現,還有智慧型的體現。大慈大悲需要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真正理解。

13樓:烏思天

大慈大悲,這個詞應該是。善解人意。復旦的,做好事。幫助過其他。這樣的人都是大慈大悲之。

14樓:鐫刻乙份馨香

大慈大悲:

佛教用語。愛一切人為大慈,憐憫一切受苦難的人為大悲。有時用於對假仁假義的諷刺。

15樓:風中駝鈴

指的是,佛家非常大的慈善心腸,和對世間萬物的悲憫情懷之意!

大慈大悲的含義

16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名稱 大慈大悲

漢語拼音 dà cí dà bēi

成語釋義 慈:用愛護心給予眾生以安樂;悲:用憐憫心解除眾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語,救人苦難。形容人心腸慈善。

成語出處 《妙法蓮花經·譬喻品》:「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使用例句 萬望長老收錄,大慈大悲,看趙某薄面,披剃為僧。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回

17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大」是關健,在佛教中的意義非同一般。一般我們見不到「大」,只能見到「慈悲」比如你見到有人受苦,生同情心,願意幫助他,這個叫「慈悲」。至於大慈大悲,在平時你能一心修行(修正自已的錯誤行為),放下內心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痴慢、五欲六塵等,如果能做就做到大慈大悲了。

而一般人做不到是因為慈悲心才發就被五欲六塵障礙了,始終不能離諸苦難。

定金與訂金有何區別,訂金與定金有何區別 ?

定金與訂金,一字之差,法律後果完全不同 教你定金與訂金的區別 定金和訂金的區別 寶蓋頭的定金是一種擔保形式,最大的特具有懲罰性,如果對方拿了錢,最終不履行合同需要 定金屬於法律用語,是一種對債權的擔保款,並應以書面形式約定。根據 合同法 擔保法 的規定,適用於定金罰則。訂金不是法律用語,通常被理解為...

茭白與香蒲有何區別,蘆葦與香蒲有何區別呢?

小溪閒談影視劇 一 科屬不同 茭白 茭白即為菰,是禾本科菰屬的多年生淺水草本植物。香蒲 香蒲是香蒲科香蒲屬的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二 高度不同 茭白 茭白具有匍匐根狀莖,稈高大直立,高度為1 2公尺。香蒲 香蒲的地上莖粗壯,向上漸細,高度為1.3 2公尺。三 生長環境不同 茭白 茭白主要生長於土...

悲鴻墨韻永相承有何區別,文字和文學有什麼區別

區別在於新品每一幅作品上多了單國強老師的品鑑章還有原來向永清一幅作品,換成了秦紹明的 春醉江南 悲鴻墨韻是為了紀念徐悲鴻誕辰120周年的最高獻禮,也是這是中國國家首次以真人真跡冊頁的形式紀念一位書畫家。徐悲鴻大師是中國當代國畫大師中,公認藝術造詣最高的一位書畫巨匠,他愛畫馬,悲鴻之奔馬,一洗凡馬萬古...

詞語兒女與女兒有何區別,成語和詞語有何區別?

兒女指的是子女,也指男人和女人,或者先輩們的後代。例如 某人的兒女,中華兒女,華夏兒女。女兒指的是父母的孩子 女孩 有時候也只女性。例如女兒身,女兒情,女兒心等等。兒女是指自己所有的孩子,和子女相同!女兒一般單指自己孩子的女的不包括男孩子 兒女就是包括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女兒單單就是指自己孩子裡面的女...

「成長」與「長成」有何區別?成長與長成有什麼區別?

成長 與 長成 這兩個近義詞,詞義是有區別的,不能混用。成長 表示生長而成熟,或向成熟的階段發展,著重在 長 指在 成 里長,表示發展變化。如年輕一代在茁壯成長,不能說 茁壯長成 又如陽光雨露哺育人成長,也不能用 長成 而 長成 表示因 長 而 成 指成為 變高。如長成有用人才,不能說 成長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