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句子分段,記承天寺夜遊哪些語句表現了作者的閒

時間 2022-11-21 10:25:34

1樓:一箭雙鵰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白話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遊的興致,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裡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哪乙個夜晚沒有月亮?

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

十二月作者獲發布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憂鬱;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於是寫了這篇短文。

《記承天寺夜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乙個生活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現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全文情感真摯,言簡義豐,起於當起,止於當止,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巨集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2樓:花戲舞蝶

一段:交待時間地點及夜遊原因——尋友賞月---事【記敘】二段;描繪庭中月色——庭中月色-----景【描寫】三段:惋惜無人賞月——月下抒懷-----情【事情議論】主旨:

用美景襯托了自己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樂觀.

記承天寺夜遊哪些語句表現了作者的閒

3樓:匿名使用者

《記承天寺夜遊》中:

⑴入「夜」即「解衣欲睡」,「閒」;

⑵見「月色入戶

版」,便「欣然起權行」,「閒」;

⑶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麼仔細,那麼清楚,兩個人都很「閒」.

⑷「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遊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閒人」.

⑸結尾的「閒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閒」反襯「吾兩人」的「閒」.惟其「閒」,才能「夜遊」,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

4樓:匿名使用者

康震解讀蘇軾《記承天寺夜遊》:安閒時才能體味到身邊的細微之美,也才能寫出天底下最美的文章。《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

找出記承天寺夜遊的議論句.這些句子表現了蘇軾怎樣的心境

5樓:超級幻想無極限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則爾.

表達了他豁達,善於排解的心境

記承天寺夜遊句子翻譯

6樓:匿名使用者

1.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與自己同樂的人.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彷彿有)水中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清閒的人罷了.

記承天寺夜遊節奏劃分

7樓:原來是知恩

宋代: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於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裡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乙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詩詞節奏劃分依據:

古詩詞的誦讀節奏的劃分,通常有兩種依據。或按音節劃分,或按語意劃分。也就是說在朗讀時停頓的單位可以是乙個相對完整的音節或意義。

例如:「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句依音節 可劃分為「勸君/更盡/一杯酒」;按意義可劃分為「勸君更盡/一杯酒」。

一般來說,詩歌中按表音節奏劃分多,按表意節奏劃分少。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

詞主要是按意義單位來劃分。如「無言/獨上/西樓」,「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這是按照動賓之間劃分。

更應注意詞中「一字領」的句子,如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其中的「對」「漸」字必須停頓並重讀。

8樓:銀月光暉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但少閒人/ 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遊翻譯,《記承天寺夜遊》的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 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看見月光照進門內,於是我 高興地起床走出門。突然想到沒有 可以 一起交談取樂的人,於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清澈透明的積水,水中藻荇交叉錯雜,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乙個夜晚沒有月...

記承天寺夜遊原文及翻譯,記承天寺夜遊翻譯

原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 蘇軾與張懷民 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裡,我解開衣裳準備睡覺,看見月光照進門戶,便高興得起來...

《記承天寺夜遊》的原文及翻譯,記承天寺夜遊原文及譯文

答謝中書書 原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翻譯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讚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

記承天寺夜遊白話散文,把記承天寺夜遊改寫成一篇白話散文400字 初中

白話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遊的興致,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 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裡的竹子和松柏...

求蘇軾《記承天寺夜遊》翻譯,蘇軾的 記承天寺夜遊 翻譯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我解開衣服打算睡覺時,月光照進門裡,我高興地坐到門外。想到沒有可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