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是什麼意思,「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這首詩的出處?

時間 2022-11-17 15:15:26

1樓:小溪趣談生活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的意思是: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

出處: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翻譯: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功業,辦妥了事業,而不占有名譽。

它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2樓:琉璃月遙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汜嘛,就是說,本身汜在中國詞語中的意思就是說,從主流裡面分出乙個分流,然後再回到主流裡面去。這個流動的過程就叫汜。用在這個地 方比較恰當,意思就是說我們對道的理解是從到裡面分出來,然後再回到道裡面去。

這整個過程說起來叫修道,實際上也叫汜。就是在修道的時候,你可左可右。你 不能侷限在某乙個角度上。

你說我要堅持左的方面,那你就成了左派,你要堅持右的方面,然後你就成了uu1001詞語替換。到底是左派好還是uu1001詞 語替換好呢?實際上這個世界,它本身來說左派是為了uu1001詞語替換的進化,uu1001詞語替換也是為了左派的成功。

這個道理是不是在這個地方能被 大家所接受,大家心裡想一想。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後面的話可以補足前面的話意思上不完整的那一面。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這首詩的出處?

3樓:嗯崔達佈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原文: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功業,辦妥了事業,而不占有名譽。

它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4樓:乄小兔幾

該詩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具體原文如下: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功業,辦妥了事業,而不占有名譽。它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

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這一篇章說明「道」的作用,這是老子在《道德經》書中再次談到「道」的問題。

他認為,「道」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萬物,完全順任自然。這些觀點,老子在前面某些章節中已經做過論述。這一章是繼續闡發三十二章的道理,講「道」可以名為「小」,也可名為「大」,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聖人」、「侯王」,實際是在期望統治者們應該像「道」那樣起「樸」的作用。

此章內容從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談作為「聖」、「侯王」所應該具備的素質。

5樓:哲學鼎端

《道德經》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的終極論解耿閣:著

大道宇宙汜銀漢,

她能通天統地然。

上下左右無極度,

東西南北告世言。

大道時空宇宙談,

有物混成象帝演。

話語千萬真諦撰,

詩字四七終知滿。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

6樓:走耕

第三十四章

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恆無慾,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釋:泛:大水漫流、淹沒。左右:支配、輔助。

辭:說法、藉口、口實。成:形成、成就、完成。

衣:遮蓋、包紮,用衣服包養嬰兒。

譯文:道廣泛的樣子,它可以支配一切。

萬物依賴大道生長卻從不言辭其功,功成卻從不說大道存在。

遮蓋養育萬物卻不當主人,恆久沒有慾望,可以命名它小。

萬物回歸它卻不當主人,可以命名它大。

因為它終究不自以為大,所以它能成其大。

理解:道(宇宙與社會之道)極為強大彷彿如水漫流一般,洋洋灑灑,浩浩蕩蕩的樣子,可以支配世間一切。

一切事物都依賴道生長卻從來不言辭道的功勞,即便萬物的功業完成也從來不闡釋道的存在。

道如父母般衣養了萬物這個嬰兒,卻從來不把自己當做萬物的主人,從來沒有支配萬物的慾望,彷彿它的社會地位低下渺小,可以把道命名於小;

萬物最終又都歸附於大道,可大道還是不把自己當做萬物的主人,也可以命名道於大。

因為道始終不為大,所以道才能夠成就其大。

7樓:哲學鼎端

《道德經》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的終極論解耿閣:著

大道宇宙汜銀漢,

她能通天統地然。

上下左右無極度,

東西南北告世言。

大道時空宇宙談,

有物混成象帝演。

話語千萬真諦撰,

詩字四七終知滿。

道德經中說的大道泛兮是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大道泛兮:大,這個「大」沒有實際意義,只不過是帶有強調的意思,和大熱天的「大」字一樣,顯然這裡是在強調「道理」的重要性;道,道理;泛,(動)漂浮的意思、透出的意思,(副)廣泛,(形)氾濫;大道泛兮,「道理」廣泛存在、充塞、充滿在萬事萬物之中。

9樓:匿名使用者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理解:大道極為強大彷彿如大水漫流一般,洋洋灑灑,浩浩蕩蕩的樣子,可以支配世間一切。

一切事物都依賴大道生長卻從來不言辭大道的功勞,即便萬物的功業完成也從來不闡釋大道存在。

大道如父母般衣養了萬物這個嬰兒,卻從來不把自己當做萬物的主人,從來沒有支配萬物的慾望,彷彿它的社會地位低下渺小,可以把大道命名為小;

萬物最終又都歸附於大道,可大道還是不把自己當做萬物的主人,也可以稱其博大。

因為大道始終不自以為大,始終無私奉獻,所以大道才能夠成就其偉大。

注意:本章是讚美自然之道,本章「大道」即宇宙規律。

注釋:泛,大水漫流、淹沒。左右,支配、輔助。恃,賴也《說文》。

辭,說法、藉口、口實。成,形成、成就、完成。名,定義、名稱、命名。

衣,遮蓋、包紮。常,恆久、經常。

譯文:大道廣泛的樣子,它可以支配一切。

萬物依賴大道生長卻從不言辭其功,功成卻從不說大道存在。

遮蓋養育萬物卻不當主人,恆久沒有慾望,可以命名它小。

萬物回歸它卻不當主人,可以命名它大。

因為它終究不自以為大,所以它能成其大。

10樓:匿名使用者

大道是很廣泛,很普通的,它隨處可見。

11樓:哲學鼎端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是什麼意思?

哲學鼎端:lv.5 1 小時前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是什麼意思的終然答案

《道德經》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的終極論解耿閣(鳴天士君)著

大道宇宙汜銀漢,

她能通天統地然。

上下左右無極度,

東西南北告世言。

大道時空宇宙談,

有物混成象帝演。

話語千萬真諦撰,

詩字四七終知滿。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什麼意思

12樓:匿名使用者

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譯文: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功業,辦妥了事業,而不占有名譽。

它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注釋:1、汜:同泛,廣泛或氾濫。

2、辭:言詞,稱說。不辭,意為不說三道四,不推辭、不辭讓。

3、不有:不自以為有功。

4、衣養:一本作「衣被」,意為覆蓋。

5、不為主:不自以為主宰。

6、常無欲:一本無此二字,認為此乃衍文。

7、小:渺小。

8、大:偉大。

簡介:這一章說明「道」的作用,這是老子在《道德經》書中再次談到「道」的問題。他認為,「道」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萬物,完全順任自然。

這些觀點,老子在前面某些章節中已經做過論述。這一章是繼續闡發三十二章的道理,講「道」可以名為「小」,也可名為「大」,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聖人」、「侯王」,實際是在期望統治者們應該像「道」那樣起「樸」的作用。此章內容從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談作為「聖」、「侯王」所應該具備的素質。

評析:在學術界,關於老子的「道」的屬性,有幾種不同觀點,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論和唯心論截然對立的觀點。持「唯心論」觀點的學者認為「老子的『道』是乙個超時空的無差別的絕對靜止的精神本體」。

對此,張松如認為,「我們不這樣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麼能是『絕對靜止的精神本體』呢?而且,就它復育萬物,而不自以為是主宰這方面看,『則恆無慾也,可名小於』;就萬物歸附它,而不知道誰是主宰這方面看:

『則恆無名也,可名於大』。無慾、無名、可小、可大,這個『道』又怎麼能是『超時空的無差別』呢?」許多學者認為,「道」作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現物質現實事物的本身,也不能離開形式推論或理論假設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維形式表述的一些東西,並不直接適用於對待客觀現實的事物和現象(張松如《老子校讀》第206頁)。

我們同意張松如的觀點,「道」是乙個物質性的概念,它雖然是耳、目、觸、嗅諸感覺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於自然界,而不是僅憑人們的主觀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這一點是我們準確理解《道德經》中有關「道」的問題的關鍵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裡發揮的「不辭」、「不有」、「不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佔有慾、支配欲,從「衣養萬物」中,使人們感受到愛與溫暖的氛圍。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

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創作背景: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

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老子生於春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

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週久之,見週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

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