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關於端午節的詩句有哪些

時間 2022-10-30 13:45:49

1樓:大雄和哆啦a夢

1、同州端午

唐代:殷堯藩

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釋義:白髮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長,已經在異鄉過了三十五個端陽了。

小孩子見了很高興又很驚訝,卻問哪個方向是故鄉?

2、己酉端午

元代: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釋義:端午突遇風雨天氣昏沉陰暗,汨羅江上無人憑弔逝去的屈原。

盛開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話我,陶淵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樣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3、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釋義: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薄綢,明日端午節一定要浴蘭湯。參與者人山人海,梳洗後剩下的香粉胭脂隨水流入河中,布滿河面。

你將那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髮髻上。只祈願能與相愛的人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4、端午日

唐代: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釋義:年少時,每逢佳節總愛生出許多情感,現在老了,誰還有心思平白無故去感慨萬千。

不想跟從效仿懸掛艾草和驅邪符的習俗,只希望飲一杯蒲酒,共話天下太平。

鬢邊的白髮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紅錦般射目,年年應節而開。

在歲月面前無論是聖賢還是愚人都是瞬息過客,誰知道有幾人湮沒無聞,有幾人名垂青史呢。

5、和端午

宋代: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釋義:龍舟競賽是為了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

國破身死後現在還有什麼呢?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2樓:逆轉生死線

和端午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端陽採擷

玉粽襲香千舸競,

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

粉俏媳婦把景擷。

端午節 其一

狂龍背上百夫堅,

一道浮光箭離弦。

逐浪爭先誰願後,

銅鑼擂鼓震滔天。

端午節 其二

此欲乘龍覓屈原,

江中掠影撒魂幡。

倘若君能明我意,

真身一敘訴衷言。

端午節 其三

菖蒲桃柳彎彎月,

五色新絲葦葉菱。

誰挽汨羅千丈雪,

楚辭句句顯衷情。

端午節 其四

汨水滔滔千里奔,

粽香陣陣百家聞。

如今節假抒懷念,

屈子能知更樂群。

描寫「端午節」的古詩有哪些?

3樓:匿名使用者

1、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貝瓊《己酉端午》釋義: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

2、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李隆基《端午》釋義:端午節將臨夏日,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

3、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文秀《端午》釋義:端午節出自誰之言,傳聞是寫的屈原。

4、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釋義:國破身死現在還能有什麼呢?唉!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5、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趙蕃《端午三首》釋義:每年端午節都會下雨颳風,像是為屈原喊冤陳情。

6、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 端午》釋義: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

7、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杜甫《端午日賜衣》釋義: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

8、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 端午》釋義:到處採擷艾蒿、蒲草繁忙,誰家的青年男女,準備過端午節?

9、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殷堯藩《同州 端午》釋義:白髮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長,我離家已經整整三十五個年頭端午節了。

10、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釋義: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哪些?

4樓:天使的星辰

1、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2、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3、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4、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5、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6、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7、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8、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9、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10、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1、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翻譯】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

【出處】蘇軾《浣溪沙·端午》

2、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翻譯】在端陽這天,懶得學人家懸掛艾草和驅邪符的習慣,只祈望一盞蒲酒,共話天下太平。

【出處】殷堯藩《端午日》

3、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翻譯】國破身死現在還能有什麼呢?唉!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出處】張耒《和端午》

4、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翻譯】每年端午節都會下雨颳風,像是為屈原喊冤陳情。

【出處】趙蕃《端午三首》

5、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翻譯】從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國的風俗至今仍存。

【出處】邊貢《午日觀競渡》

6、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翻譯】到處採擷艾蒿、蒲草繁忙,誰家的青年男女,準備過端午節?

【出處】舒頔《小重山·端午》

7、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翻譯】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讓人競渡龍舟,藉以憑弔遠古英雄屈原的靈魂。

【出處】貝瓊《已酉端午》

8、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翻譯】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

【出處】文天祥《端午即事》

9、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翻譯】吃了兩隻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出處】陸游《乙卯重五詩》

10、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翻譯】白髮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長,我離家已經整整三十五個年頭(端午節)了。

【出處】殷堯藩《同州端午》

5樓:啊哦哈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杜甫《端午日賜衣》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 邊貢《午日觀競渡》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 殷堯藩《端午日》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 陸游《乙卯重五詩》

1、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

釋義: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

2、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杜甫《端午日賜衣》

釋義: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顏色宛如新雪。

3、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 邊貢《午日觀競渡》

釋義:從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國的風俗至今仍存。

4、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 殷堯藩《端午日》

釋義:在端陽這天,懶得學人家懸掛艾草和驅邪符的習慣,只祈望一盞蒲酒,共話天下太平。

5、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 陸游《乙卯重五詩》

釋義:詩人吃了兩隻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關於端午節有哪些詩?

6樓:匿名使用者

在這裡拿的(с;續啊31,c○м)應該會很棒的哦⊙∀⊙!

7樓:匿名使用者

1.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一一李隆基《端午》

2.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一一蘇軾《浣溪沙:端午》

3.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一一陸游《乙卯重五詩》

4.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一一殷堯藩《端午日》

5.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一一邊貢《午日觀競渡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小學,端午節詩句小學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李隆基 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專蘭。蘇軾 浣溪沙屬 端午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游 乙卯重五詩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殷堯藩 端午日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 午日觀競渡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蘇軾 浣溪沙 端午 關於端午節的詩...

端午節有關詩句大全,與「端午節」有關的詩句都有哪些?

1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湯顯祖 午日處州禁競渡 2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李隆基 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3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褚朝陽 五絲 4 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祁 屈原祠 5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 小重山 端午 6 香蒲角黍,對暑悄無言,梅雨細,...

與端午節有關的詩句,有關端午節的詩句有哪些?

屈原塔 宋代 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

尋找有關端午節的,尋找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乙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 防疫祛病 避瘟驅毒 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 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西元前 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

關於端午節的,關於端午節的資料。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 雞蛋等食物,撲通 撲通 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