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本無慾,為何還要執著於成佛呢

時間 2022-09-27 13:40:48

1樓:普願講堂慧蓮

阿彌陀佛!菩薩之慾,欲度眾生離苦,欲令眾生斷輪迴之根。菩薩之慾不同於五欲。

五欲是煩惱痛苦輪迴之根,眾生因五欲而於苦中,縱有短短之「樂」,亦為苦因!菩薩無量的大慈大悲,為欲利益眾生,令得解脫煩惱痛苦生死之患,故而度於執眾生。其實菩薩與佛,皆是名相,代表著我們世間的不同概念。

佛意為究竟圓滿的覺悟者,菩薩則是走向究竟圓滿者,以大悲利世者。菩薩若有所執,哪怕執乙個成佛之念,都不會究竟圓滿成就圓滿佛果。

感恩諸佛菩薩,因其圓滿覺悟,而為我們眾生指明解脫煩惱痛苦的方向。因其不捨大悲,故而眾生得以離苦。若無濟世利人之大乘菩薩,眾生苦何時休?

2樓:

阿彌陀佛!

佛者,覺也,妙覺,無上覺。

菩薩乃至一切眾生求成佛,就是為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修行的路上,不進則退,在沒有到達彼岸之前,不前進就退轉了。

3樓:佛經_僧伽吒經

誰說的。。。如果菩薩執著於成佛。就不可能成佛。

甚至他根本就還沒有資格號稱菩薩。

-----------------------------------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4樓:唯梅子

菩薩本無慾,為何還要執著於成佛呢???

回答:因為成佛,不是欲。

上帝既然是全能的,那麼,上帝會犯罪嗎?

如果不會犯罪,那為何稱為「全能」呢?

如果會犯罪,那他還算是上帝嗎?

回答:因為全能,不等於:必須犯罪。

5樓:匿名使用者

菩薩本義

覺悟有情

要能渡人

先渡自己

6樓:令狐笨鵝

這個……比較深奧,用俗人的思想無法理解~~

7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說成佛是執著,不成佛又何嘗不是執著呢?

8樓:

他們不知道自效能生萬法,我是說真的.

菩薩為何要成佛,既然已經放下心中的執著,為何到頭來,執著與此??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是修成的,成佛是果報,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執著於佛相。菩薩的心與佛心本無區別,只是圓滿與不圓滿而已。菩薩沒有執著,是你有執著哈!

10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佛教的修行是個去除的過程,而不是乙個得到的過程,

你提的這個問題,說明你對於成佛還不了解,所謂佛並不是那個莊嚴的身體,無邊的法力,廣闊的淨土,才叫佛,而是如達摩大師所說,佛者,覺性也,菩薩找回真實本心的過程,去除貪戀的時候才叫做成佛

11樓:匿名使用者

佛是無上正等正覺!得發心成佛啊,不發心就成不了佛。。。沒有願怎麼成佛?

像眾生就得放下內心無名業力的執著,而對於究竟圓滿智慧型德性的佛得悉求啊,得提起啊,得發願成就啊。。。況且菩薩的境界怎麼能理解了?水怎麼理解冰了?冰怎麼理解氣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修行者本願的問題,只要願滿了就會自然佛,也不是要不要的問題。

13樓:匿名使用者

菩薩執著於成佛就不是真菩薩。所以你的問題不成立。

佛教:無欲無求,為何還要苦苦追求成佛...

14樓:匿名使用者

達摩祖師悟性論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

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

悟解滅煩惱。非無煩惱。非無悟解。

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若迷時佛度眾生。

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

皆由眾生度故。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

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眾生與無明。亦如右掌與左掌。

更無別也。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

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

亦無彼岸。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

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

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

菩提也。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

若眾生常作善根。即化身現。修智慧型即報身現。

覺無為即法身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

斷惑修善雪山成道者。報身佛也。無言無說湛然常住者。

法身佛也。若論至理。一佛尚無。

何得有三。此言三身者。但據人智有上中下。

下智人妄興。福力。妄見化身佛。

中智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人妄證菩提。

妄見法身佛。上上智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

不待心而得佛。是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此即解脫心成於大道。經云。佛不說法。

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

眾生造業。業造眾生。今世造業。

後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

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

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

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

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

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

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人生也。亦如人能弘道。

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業。

妄說無報。豈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論之。

前心造后心報。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

即後心無報。亦安得妄見業報哉。經云。

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

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

是名一闡提。解聖法者。名為聖人。

解凡法者。名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聖法。

即凡夫成聖人矣。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

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經云。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此經者。心也法也。

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

但欲遠求外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

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

由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

臨飽愁飢。皆名大惑。所以至人不謀其前。

不慮其後。無變當今。念念歸道。

15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無欲無求是成佛的手段。佛實質上是指有大智慧型的人,洞悉「理」的人;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佛教認為,要從你自身出發——要讓你的心很純淨,沒有任何的汙染,這樣你心中的大智慧型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也就是說,無欲無求可以認為是清理心中雜物的過程,當心如明鏡,自然就會成佛了。

事實上,禪宗一直都在批判世人「追求」成佛。佛陀達到佛的境界,其實是無意識地。當你的心很純淨,某天某個時刻你就會發現自己業已洞悉了「道」。

16樓:情字當忌

無慾不是什麼慾望都沒有,無邪欲惡欲。什麼慾望都沒有什麼都不想,和木石有什麼區別。

1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成佛時如何做乙個人格完善的人啦

18樓:匿名使用者

無欲無求,那只是回歸本然,不是追求能夠得到的。

19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解脫、為了清靜佛教只是教你無欲無求,並沒有教導你不要相信佛

20樓:匿名使用者

不求是不知道無求的,只有求到了,才知是無所求的。

菩薩為何要成佛?既然已經放下心中身上的所有執著,為何到頭來還是執著於此?

21樓:匿名使用者

觀音是菩薩,她永遠都沒成佛!

22樓:匿名使用者

她方棄的是小執著,追求的大執著

佛教無欲無求,為什麼要追求成佛,追求各種佛的偶像崇拜呢?

23樓:每日修一善

西方宗教徒總是攻擊中國人拜佛、拜神、拜祖宗。要知道,中華民族的祖宗一點都不比西方人愚痴。

比如我們出遠門工作,拿著父母的**,有空拿出來看看父母的形象,心中溫暖……**雖然不是真的父母,難道拿出來看看,思念父母,有什麼不對嗎?佛菩薩像也是如此,雖然不是真佛,但佛菩薩像可以代表真佛菩薩,我們思念佛菩薩,禮拜佛菩薩,難道不是很好嗎。

24樓:史真香噴噴

當你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執著,妄想,分別,就是大覺悟者,佛,世尊等等名稱,這些稱號都是凡夫給覺悟者取得,又不是佛菩薩給自己取得名字,佛菩薩心如止水,一塵不染,何來名號的執著。

比如金剛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初果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追求拜佛,是現在人已經曲解佛像的意義何在, 拜佛是為了靜心,去除傲慢心,嫉妒心,嗔恨心的一種修行。

不過現在的人,拜佛是為了發大財,求婚姻,求生孩子,或者求福報等等利益。

師兄說矛不矛盾。

阿彌陀佛

佛菩薩沒有執著,為什麼還有願力?為什麼還要來到世間

25樓:自省

被虛幻之境所惑是執著,被煩惱塵勞所染是執著,被名利所迷是執著。佛、菩薩原本也是凡人,因為不執著而證得無上菩提,佛、菩薩是在把自己的經驗傳給眾生,願眾生都能成佛,這怎麼能和執著聯絡在一起呢?

學佛要做到無慾,但是學佛本身又是為了成佛,不是和無欲矛盾了嗎?

26樓:匿名使用者

貪嗔痴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有慾望才正常嘛,受到重大打擊的人可能失去生存的慾望,沒有慾望的人不會在世上呆太久。

那麼,無慾的含義是什麼呢?無慾,就是消去人性之惡、巨集揚人性之善。人之初,並無善惡觀念。惡、善,在於學習教義,用心去分辨。

求知、成佛、過好日子、福蔭後世等等,都是愛心使然,是人的善良本性,又不是罪過,為什麼要絕欲呢。只是古話說得好啊,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為了成就自己的慾望而讓無辜的人丟掉性命,那怕所想得到的東西再怎麼『高尚』、『神聖』,也是罪孽。

因為成為佛之前,人不可能完全消滅慾望的產生,所以。學佛就是乙個人修煉的過程,並不是先無慾後學佛。換言之,無慾不是特意追求的目標,是一種修行法門。

27樓:資料魂

很多人完全誤解了佛和道家的思想,說成無欲,無為、無求,可以說這些看法,全錯!

根本不理解什麼是聖人,什麼是佛,如何知道成佛是指什麼?

內不執於空,外不執於物,無所住而能生其心

這種境界能理解不?這是佛的境界,可惜我們都不理解。

我認為的成佛最簡單的說就是

於一切世界都能隨意自在,有所成就卻心無掛礙(因為對佛來說成功是很容易的事,所以,擁有很多東西卻不會執著要擁有,不像我們,幾百萬好難,有了幾百要幾千,到死了還在掛著這些,原因是成功對我們來說太難了,放下就更難)

當然,這樣的境界還遠不是佛的境界,最多只能算是聖人(史記中的范蠡就完全做到了,數年間富可敵國,全部布施給窮人,又過幾年又富可敵國)

所以,我們先求成功,再求放下、不執著,做到心真自在,這樣也許就離佛近些了。

28樓:大喬靚

慾望是推動力,沒有推動力,人就只好坐著等死。

肚子餓了,就要吃;『要』就是慾望,就推動你去獲取食物,不然就是死。

慾望可分成基本生存欲,和非基本生存欲;即使成佛之後,也還是有基本生存欲,只是那時佛對這些基本生存欲的觀念看法不同,感受也不同。至於非基本生存欲,佛法就有對應之道了。

要有學佛的慾望,才推動乙個人去學佛;這是乙個非基本生存欲,可是,當你學佛之後,修行和佛法會改變你對慾望的看法和觀念;到那時,你活在佛法裡,但你不知道你是活在佛法裡,因此認為佛法非法,法不可得。

學佛是慾望,成佛是目標;到了一定的修為後,慾望少了,觀念不同了,感受不同了,學佛、成佛、佛法,全沒有那回事了。

29樓:匿名使用者

是否可理解為兩種「慾望」截然不同:乙個是私慾,乙個是為普渡眾生。

30樓:以何為心

佛法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不二」,是超越任何二元的事物觀念,也不是「一」,因為有「一」,就有「非一」,如此推理,佛法不執著於有無,因為有和無已經落入二邊之見。但是不執著不等於不說,故此佛經很多地方為了破空執而說有、為了破有執而說空。離斷常二見,歸於中道,才是佛法真正的勝義諦。

大道不在言也,非言無以顯道;

佛法不在學也,非學無以明法。

可以進一步參閱這裡:

為什么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熊掌而取魚

是 捨生而取義者也 就是說在有些時候生命也許和大義面臨著個人的抉擇 比如戰爭時期做了俘虜選擇就義或者叛變 在這段話中 孟子把生命比作魚 把義比作熊掌 誠然二者對於每個人都很無法取捨 但是明顯可見的是 乙隻熊掌比一條魚更為難得更有價值 所以我們應該選擇的是更有意義的那個 現在這句話含義拓寬了 世上總有...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啥意思

本來想為皇帝清除危害社會的事情,怎麼會顧惜我衰朽的殘年餘日呢。此兩句表明並未因受嚴譴而有絲毫氣餒,其剛正不屈的風骨宛然如見。他堅持說自己是 欲為聖明除弊事 可見其無悔且不屈之意。出自唐代詩人韓愈的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

名句山雨欲來風滿樓為唐代詩人許渾所作

山雨欲來風滿樓,唐朝詩人許渾所作 咸陽城東樓 中的名句。咸陽城東樓 咸陽城西樓晚眺 西門。唐 許渾。原文 譯文對照。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譯文。登上高樓萬里鄉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楊柳就像江南汀洲...

情流為欲,百事不得奇正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說 當感情只剩下慾望的時候 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 都做不到公正誠信 因為慾望 會影響人們的判斷 奇正相生是什麼意思啊 奇 與 正 是一對哲學範疇。正 指的是正常 奇 與 正 相輔相成,能互相轉化。奇正相生 的實現多用於軍事上。在軍事部署上,擔任正面進攻的部隊為正,兩側偷襲的為奇 擔任守備的部隊為...

為什麼日本人民稱聶榮臻為活菩薩,日本人民稱聶榮臻將軍是「活菩薩」,「中日友誼的使者」的三個理由是什麼?

當年抗戰時好像救過乙個日本小女孩,還收養了她,養了幾年,那女孩又回國了,後來好像還回來看望過聶帥。日本平民基本都不知道他是誰的說。日本人民稱 將軍是活菩薩是因為什麼 在百團大戰中,將軍救了兩名日本孤兒美穗子姐妹,並把她們送回日本。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 讀賣新聞 頭版頭條刊登了大標題 美穗子姐妹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