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浣溪沙賞析,浣溪沙 古詩

時間 2022-09-15 03:50:54

1樓:匿名使用者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五記載:「晏元獻公雖起田裡,而文章富貴,出於天然。嘗覽李慶孫《富貴曲》雲:

『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

』故公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唯說其氣象。若『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楊柳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語人曰:

『窮兒家有這景致也無?』」這段話頗能道出晏殊富貴詞的獨特風格。這首詞前五句描寫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跡,細節刻畫,取其精神密契,不在於錦繡字面的堆砌,而在於色澤與氣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環境寫得博大高華,充滿富貴氣象。

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既不是傷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羈旅思鄉遊子的離愁,更不是感時憫亂的深愁,而是富貴者嘆息時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難留的淡淡閒愁。

劈頭「小閣重簾有燕過」點出環境與時令。此句看似平淡,實乃傳神一筆,有破空而來之勢。這匆匆一過的穿簾燕子,莫非是遠方使者,給簾內入傳遞了春將歸去的訊息。

像在平靜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層層波瀾。一下子打破了小閣周圍寧靜的空氣,起著溝通重簾內外的作用。閣中人目隨燕影,看到 「晚花紅片落庭莎」 。

原來時已暮春,庭院滿地落紅。「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謝,形容落花的時間,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節令。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跡,滿庭莎草已是一派濃綠。

「紅片」與「庭莎」,綠肥紅瘦,相映成趣。「曲欄干影入涼波」,庭院中池邊的曲曲欄干,倒影於池塘碧波之中。「涼波」的「涼」既是時已入暮,池水生涼的真實寫照,又是個中人此時此地心境淒涼的折光反射。

以上三句寫的是簾外景物,從視覺所及落筆。「重簾」、「過燕」、「晚花」、「庭莎」、「曲欄」、 「涼波」諸意象所組成的畫面,其色澤或明或暗,或濃或淡,或動或靜,使整個庭院呈現出一片淒清冷落。雖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處境、心曲,已躍然紙上了。

片兩句由簾外轉入簾內,從聽覺著墨,寫閣中人的感受。「一霎」、「幾回」乃互文。雖說是 「好風」、「疏雨」,小閣裡的人卻聽得分明,感得真切,可見環境是何等的靜,人是多麼孤獨。

上句 「翠」、「生」二字,一為冷色,一為動態,這種化虛為實的描寫,把周圍的景物寫活了,給人以質感。好風入檻,翠幕生寒,孤身獨處,情何以堪。下句「圓荷」即荷葉。

疏雨滴在嫩綠的荷葉上,聲音本是極細極微,但偏偏閣中人卻聽得清清楚楚。簾外之淒清冷落如彼,簾內之空虛寂靜如此,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何況又值「酒醒人散」之後。末句以情語作結,總束全詞,興起感情波瀾,似神龍掉尾,極有跌宕之致。

此詞表現了作者優越閒適的生活,卻又流露出索寞悵惘的心緒。結句抒發的亦是富貴閒愁。前人評晏殊詞圓融平靜,多富貴氣象。

晏殊自云:「餘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悅其氣象。」此詞可見一斑。

2樓:蘭汐心空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②。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③。

① 元豐五年(1082)三月謫居黃州期間作。《東坡志林》卷一載:「(餘)因往(沙湖)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

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在黃州東。蘭溪,出箬

竹山,溪兩側多生蘭草,故名。

② 蕭蕭,同瀟瀟,雨聲。子規,杜鵑的別名。

③ 休將,不要。白髮,指老年。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

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

「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淒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

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

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回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

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3樓:手機使用者

《浣溪沙》蘇軾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乙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淨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卻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於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

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

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

4樓:

你是要誰的浣溪沙?這麼多

浣溪沙 古詩

5樓:1天_堂

1、韋莊《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

清曉妝成寒食天,柳球斜嫋間花鈿,捲簾直出畫堂前。

指點牡丹初綻朵,日高猶自憑朱欄,含嚬不語恨春殘。

2、蘇軾《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家說與採桑姑。

3、辛棄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牆沽酒煮纖鱗。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賣瓜聲過竹邊村。

4、宋·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5、宋·蘇軾《如夢令·為向東坡傳語》

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後有誰來?

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古詩詞:《浣溪沙》的意思

6樓:才涉隆晶

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

蘇軾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②。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③。

①元豐五年(1082)三月謫居黃州期間作。《東坡志林》卷一載:「(餘)因往(沙湖)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

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在黃州東。蘭溪,出箬

竹山,溪兩側多生蘭草,故名。

②蕭蕭,同瀟瀟,雨聲。子規,杜鵑的別名。

③休將,不要。白髮,指老年。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

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

「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淒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

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

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回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

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查詢古詩詞浣溪沙,浣溪沙 古詩

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元豐五年 1082 三月謫居黃州期間作。東坡志林 卷一載 ...

浣溪沙古詩拼音,《浣溪沙》拼音版

浣溪紗 李煜詞 轉燭飄蓬一夢歸,欲尋陳跡悵人非,天教心願與身違。待月池台空逝水,蔭花樓閣謾斜暉,登臨不惜更沾衣。浣溪沙 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浣溪沙 李清照 小院閒窗春己深,重簾未捲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遠岫出山催薄暮...

浣溪沙評析,蘇軾浣溪沙賞析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 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 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

秦觀的浣溪沙怎樣讀,《浣溪沙》這首古詩怎麼讀?

浣溪沙秦 觀 漠漠清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菸流水畫屏幽。賞析 此詞描寫了一幅晚春拂曉清寒景象。上片以總攝方式寫 曉陰窮秋 的景象。漠漠 形容清晨時煙霧絲雨 柳絮飛花交織成的淡淡迷濛的畫面。曉陰無賴 乃樓中人發出的怨惱 真是無奈呀!清晨陰冷竟像深秋,暗示出時節正當寒食清明之際。淡菸 寫樓中人在曉...

蘇軾浣溪沙賞析,蘇軾的浣溪沙的賞析

浣溪沙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這首詞作於宋哲宗紹聖二年 1095 五月四日,第二天就是端午節。嶺南的舊曆五月,天氣已非常炎熱,連清涼如水的朝雲都要微微出了一身輕汗。那時端午節,女人們都要用蘭花香草來沐浴,然後用彩線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