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解讀《道德經》,第十章真正的道德,你怎麼看呢

時間 2022-08-14 06:12:05

1樓:卞尋綠

我覺得真正的道德就是,尊老愛幼,尊重德行高尚之人,以德報德,遵守社會規範,自覺維護社會秩序。

2樓:古橋寒雪

我覺得他在講這一章的時候,我有點感覺無法聽懂他真正想表達出的意思,可能是我的文化的底蘊還不夠。

3樓:教育達人小輕

我覺得他講解的是很不錯的,非常的有道理,確實是有那種味道在裡面,很深刻的感覺,我很喜歡這種講解形式。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十一章有和無的作用,你怎麼看呢?

4樓:研究的風格我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意思是三十根組成車輪的輻條集中在乙個原木中,因為中間空虛,所以使得車輪轉動有了車的用處。攪拌泥土製作陶器,正是因為中間空虛,所以能夠裝運貨物有了器的用處。鑿門和窗戶製作房屋,正是因為中間空虛,所以能夠提供住處有了房屋的用處。

用了3個事例證明「有」產生了「無」,「無」產生了「有」也就是「有」(實體材料)經過加工成了更高一層級的「無」(中間空虛的)物,物正是由於「無」(中間空虛),才為「有」(整體用處的產生)提供了發展空間。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意思是因此「有」帶來便利,「無」帶來用處。這句話是對本文的總結。「無」(中間空虛),才為「有」(整體用處的產生)提供了空間。

也就為人提供了方便。如果萬物中間不存在空虛部分,也就沒有整體的用處了,也就不會為人類帶來便利,也就沒有了發展的空間。

本章是老子對「有無相生」的觀點的進一步的闡發。集中 闡述了有無的辯證關係。老子認為有無相互依存。

從中我們可以帶來哪些啟示?

人要想使得萬物為自己帶來便利,那麼在加工他們的時候必須留下空間。

自然界有了執行規律,才能執行不殆,這些執行規律,是執行不殆的根基和保障;人類社會有了法律規章,才能秩序井然,這些法律規章,是秩序井然的根基和保障。等到人人都遵守法律規章,融化在人人的心裡,融化在人人的靈魂裡,變成了文化,天下就安定祥和,「為道日損」,看起來似乎不需要什麼法律了,這就進入了德治的局面,可以清淨無為而治了。

5樓:教育達人小輕

我覺得說的非常好,有和無是相對的詞,有著自己的含義,二者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有著很好的互動作用。

6樓:社會常在

怎麼說呢,對於道德經這一章,個人的看法是描述了,乙個人的想法和理解。如果同一類事物有的人認為有用,有的人認為沒用,他們的觀念和格局是不一樣的。

7樓:匿名使用者

主體思想意識就是教導人們做人做事不要一一高傲自大。對我們當今社會的人來說有很大的積極教育意義!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二章相反相成的原理指導美好生活,你怎麼看呢

道德經第二章短短不到一百個字,涵蓋了豐富的自然和人生的哲理,如果僅從字面註解學習,可能會有所遺漏,先看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

道德經那個版本好,道德經解讀的最好的是哪個版本

異說紛呈,這才叫人間世。誰也沒有能力宣布自己解釋的 道德經 是最好的。我們可以把歷史上公認的有大成就者詮釋的 道德經 拿來讀 用,與經典印心。讀得越多,必須用得越多,在實證實修中提公升自己對 道德經 的理解。普遍 永久 完全,這三樣東西被無數知識分子奉為寶貝,但是卻是會將人釘死的 棺材板 然而這個世...

《老子》第三十三章,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解讀

譯文 能夠了解別人的人,一定是有智慧型的人 能夠了解自己的人,一定是很聰明的人。能夠戰勝別人的人,一定是有力的人,能夠克服自身弱點的人,一定是堅強的人。知道滿足的人,他就會富有,意志堅強的人,就是有志氣的人,始終不丟失 道 的人,他一定能保持高尚的道德,即使他的生命死了,他的精神也會和 道 一樣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