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而》中的「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是什麼意

時間 2022-08-12 13:47:38

1樓:李全

【】信具有近於義的屬性,恭具有近義禮的屬性,因卻不一定,增加了乙個描述性的限制不失其親。這是乙個想法。這個想法的缺點,是因的物件懸空很不實在。

以為填空題不是論語本意。因跟近於不同,這裡是直接支配不失其親的。這個正是孔注「所親」:

親的物件,是「不失其親」。增加物件,因的內涵縮小了。

【】孔曰:「因,親也。「因是客觀存在或行為的貼附。

親是情態存在血緣存在的依附。親有血緣的基礎,是客觀的。親則親之,戚則戚之。

親是乙個父系氏族的觀念,不認其親的行為是別氏如路人,如上樓別氏輔。親最狹義的理解是至親,就母父,母產我,父生我。弗因,親還是親。

因之,非親還是非親。因,就是休息用的席子。婚姻之因,跟妻子如衣服一樣,都是言語使用的比擬。

昏因,象形晚上成年人(成對)休息,或者其先行條件。因比喻得早,是婚姻的這個表達的構成要素。單獨的因字跟婚姻無關。

衣,比擬用法是依。《說文·因》親也。因依都不是近,跟親近不同,而是心上貼心身體貼膚。

因心則友,小朋友粘人。不貼膚,夠不上粘人的。

【】宗,我理解就是尚之。這種人,因不失其親,我也可以以因其人,向他學這個,尚而行之。有子在引用別輔氏的故事嗎,我不知道。可宗,不需要分家。無故分家別氏,確實也是不肖吧。

【】因不失其親(近於孝)。因不失其親謂行xìng,行為後面的一些觀念或類化行為,信恭皆同。本章句說的是義禮孝之本,根基。

君子務本,本立道生。可親不可親,混淆了親友,也不至於亂認爸爸,棄其老子於不顧。其親,也不是什麼可親,他就是親。

可親,最多也就心貼心,友。既親且友,善。因其親,孝。

因不失其親,近於孝。

2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是目前學界爭論最大的一句。

1、孔安國把「因」當作親字講;「宗」當作作敬字講。後面的意思就是說所親不失其親,亦可宗敬。也就是所親的是仁義之人,是為不失其親。能夠所親不失其親是有知人之明,故可宗敬。

2、程樹德把「宗」當作宗族之宗講。意思是漢儒解釋九族,除直系九族外,又有父系母系妻系共為九族之說。因此,程解釋:

「締姻不失其親之人,則亦可等於同宗」換成現代漢語話,就是「由於依靠的都是關係親近的人,(這個人)也就可靠了。」

孔子論語學而篇原文及翻譯

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學期於上,而自明其所願焉。夫學孔子則夷尹非其所願矣。是不可以知孟子之志哉!

且千古而上有人焉,各行其志,是不可得而同也。而千古而下有人焉,各行其志,不可得而強也。蓋人之為學,取乎至高。

即其克至矣乎?否乎?固不敢必,而要其中心之存,捨此而有所不樂者,是則其不可強者耳。

如三聖之行,吾固皆未能已。夷也,尹也,吾非不愛之慕之,然謂吾能行焉。吾所不敢即可,由不能以至於能焉,亦吾所不樂也。

何則?所願不在也。夷也,尹也,孔子也,吾豈有所不愛,有所不樂,然以不能自居,而行無獨遜,而不敢以不能自諉,則意有專屬也。

何則?所願固有在也。乃所願則何在乎?

其學孔子乎?孔子以生安之哲,而不費乎困勉,天下復見其人乎?然世即無孔子,而吾固有願也。

願在孔子,而至孔子,恃所學矣。學在孔子,而即至孔子,恃此願矣。哲人雖往,吾猶幸以落落者相質也,願在疇昔也。

孔子以無滯之懷,而相忘於因應,天下寧遂無其人乎!然世不必無孔子,而吾固不徒虛願也。吾願在孔子,而孔子之外非所學矣。

學在孔子,而孔子之外更非所願矣。裡世非遙,吾猶樂以竊竊者相續也,學在生平也。或以孔子不能學,遂令而學夷尹,此非吾之所敢知也。

學夷尹,即可及夷尹,而吾之願終不及此。吾不幸而不生聖人之時,千載之聖人,徒託諸景行也。吾惟高吾志爾矣。

或謂學孔子而不得,猶可為夷尹,然此亦非吾之所敢望也。即學孔子而並不如夷尹,而吾之願終在乎!此吾幸而生聖人之後,千載之聖人,得以任審取也,吾寧為其難爾矣。

此可以知吾之所安矣。

4樓:糖果杜兜

要達成理想願望就要想孔子學習!

5樓:高愛鱈

《孟子·公孫丑上》:

「乃所願,則學孔子也。」體味其意,孟子是說他並未學於孔子嫡系門徒。「乃所願」者,表示「學孔子」之事為虛擬。對此,《孟子·離婁下》有更明確的記載:

孟子曰:「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可見孟子並非師從孔子門徒,而是從其他人那習得孔儒之道,可見孟子並非子思之徒孟軻。

《孔子倫學》譯文 30

學而時習之什麼意思

6樓:阿維

翻譯:學習並且要按時複習學過的內容。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後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擴充套件資料

學而時習之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

三句話,一句乙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

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裡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7樓:嶽逸稅秋

一種是順接,意思是並且,如「學而實習之」就是「學了並且複習的意思」

8樓:宣馳海邴西

通常的解釋是錯誤的,孔之說的不是要經常複習,天天覆習又怎麼樣,要實踐它,要常常付諸行動,習是行動、實踐的意思

9樓:貝奕琛穰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編輯出自於孔子的《論語》,千古名句,代代相傳。譯文:孔子說:"學過的內容要經常練習,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

10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完了經常溫習,真的嗎?學習完了經常溫習就會快樂?

正解是:錯;關鍵字:「時」是什麼意思?時指的是時機,機會,習是應用,練習,也就是實踐,學習到知識有機會拿去實踐,這才是一件快樂的事,太多的老師們全教錯了,誤了無數中國學生

11樓:摯愛夢著玉

首先,要弄清楚字義。

學,通過仿效得到覺悟,認知外界,掌握技能。注意,不限於誦習,更不是應試。

習,實踐、反覆實踐。漢語沒有數的範疇。或者可以理解為通數,即是單數,同時也是複數。

時,四維時空的時,寒來暑往,古往今來。《學記》:「當其可,謂之時」。可,條件滿足。

學而時習之句用今人的白話近似於:長了本事、有機會並有空去實踐(不限於一次)。

說,本字含有愉悅義;悅字晚出。

比如德隆的老闆通過對美國金融集體的發跡過程長了本事,抽身不做實業,做「資本運營」,就是坑蒙拐騙偷,並得了手,能不沒事偷著樂嗎?

這是反說,不是子曰本義。書山有路勤為徑,很好。學海無涯苦作舟,就實在胡說八道了。沒有興趣還可能學嗎?

12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並且定時溫習的意思!

《學記》中「不陵節而施」的意思,學不躐等和不陵節而施乙個意思麼?

不陵節而施 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叫做 順利 注釋 陵,超越。節,限度 大學之法 禁於未發之謂豫 當其可之謂時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禮記 學記 譯文 大學教育的原則 在青春期之發育前進行教育叫做 防止叛逆 在德行和學業有所成就時進行教育叫做 及時 不超越學生...

孔子是如何學習的,孔子當年是如何學習的?他學習了什麼?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第二十二章 孔子說 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效法的人,選擇他的優點而學習,看到他的缺點而自我檢查,自己如有就予以改正。三 和 九 在先秦古書裡大多是表示多數的意思,不一定實指具體數字三和九。師 是 效法 的意思。前一句是肯定別...

論語學而篇的意思,論語 學而篇什麼意思

孔子說 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 惱怒,不也是乙個有德的君子嗎?學而 是 論語 第一篇的篇名。論語 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 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 吾日三省吾身 節用...

往來而不絕者中「而」的意思,往來而不絕者中的「絕 是什麼意思

中考必備 最難理解的文言虛詞 而 用法總結,再不學就晚了!大部分資料顯示表承接,也有說表修飾的,不同的理解 往來而不絕者中 而 作為連線語意相承的成分,無真實意義。而拼音 r 文言文中有以下幾種用法 1.連線語意相承的成分 2.連線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 3.連線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 4.連線...

孔子《裡行》中的一句解釋

語出 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 這篇講的是 里仁。仁 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唯有仁者愛人,這就是他一輩子奔走呼號的政治理想。可見孔子諸侯能否採納他的仁政很是看重。朝聞道,夕死可矣。這裡的這個 聞 字,應該是跟 出師表 中 不求聞達於諸侯 裡的 聞 字乙個意思。這裡的聞指的是 出名 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