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中更字的用法每種用法至少三例

時間 2022-07-31 17:07:28

1樓:匿名使用者

你可以去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文言文中「以」字的所有用法,每種意思加上例子

古代漢語中「所」字的用法「所」字有幾種用法請舉例

2樓:平常心新號

所 suǒ

①處所:場~│住~│各得其~。

②明代駐兵的地點,大的叫千戶所,小的叫百戶所。現在只用於地名:海陽~(在山東)│前~(在浙江)│後~(在山西)│沙後~(在遼寧)。

③用做機關或其他辦事地方的名稱:研究~│派出~│診療~│指揮~│招待~。

④量詞。a)用於房屋:這~房子。b)用於學校等(可以不止一所房子):一~醫院│兩~學校。

⑤助詞。a)跟『為』或『被』合用,表示被動:為人~笑│看問題片面,容易被表面現象~迷惑。

b)用在做定語的主謂結構的動詞前面,表示中心詞是受事:我~認識的人│大家~提的意見。c)用在『是…的』中間的名詞、代詞和動詞之間,強調施事和動作的關係:

全國的形勢,是同志們~關心的。d)〈書〉用在動詞前面,跟動詞構成體詞結構:各盡~能│聞~未聞。

⑥(suǒ)姓。

"之"字在古代漢語中常見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種

3樓:活著夏夏

1、作動詞,譯為到,往。

舉例: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譯文:我曾經和同伴一起耕田,種莊稼。

2、作代詞,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這。

示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戰勝他們。

譯文:他們力氣耗盡,而我們精力充沛,因此我們可以示例: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譯文:他的徒弟的賢能不如孔子。

3、作助詞,譯為「的」。

示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譯文: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夠全部看完,但是一定能做好自己的本分。

4、作通假詞,通「也」。

舉例:鬼祟也疾人之謂鬼傷人——《韓非子·解老》

譯文:鬼神傷害人們,也就是鬼怪傷害人們。

4樓:施小五婧

用法——①動詞,②代詞,③助詞,④通假字,通「也」

之 [zhī] ,字詞

一、「之」為動詞

釋義

到,往。

示例

1、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2、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5、縱一葦之所如。——《赤壁賦》

延伸

「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後面一般會跟乙個地點名詞義,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整個句子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二、「之」為代詞

釋義

1、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用法: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示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③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孔雀東南飛》

2、指示代詞,這。

示例:①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3、第一人稱,我。

示例:①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4、用於賓語前置句,復代指賓語,用於動詞後。

示例:①野語有之曰。——《莊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錄後序》

③珍寶盡有之。——《史記·項羽本紀》

延伸

當「之」為代詞時,「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三、「之」為助詞

用法

1、結構助詞,相當於「的」。

示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③若能以吳、蜀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示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輸》

②何陋之有? ——《陋室銘》

③句讀之不知。——《師說》

3、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

示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②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4、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示例:①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

②蚓無爪牙之利。——《勸學》

5、結構助詞,補語標誌,可譯為「得」。

示例: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遊褒禪山記》

6、音節助詞,無實義。

示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延伸

當「之」後面的乙個詞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四、「之」通「也」

示例

1、鬼祟也疾人之謂鬼傷人——《韓非子·解老》

2、何君子之道衰,之數也。——《賈子·大政》

3、聖人也,為天下也。——《墨子·大取》(「聖人也」的「也」字作「之」義)

5樓:古今漢語教育

"之"字在古代漢語中用作助詞時有以下四種用法: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乙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古漢語「之」字的全部用法

古代漢語中「而」字的用法

6樓:sunny柔石

1、相當於「之」。

《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

2、表語氣。略近於「兮」。

《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譯文: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3、如同、好像。

《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

譯文: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髮如蠍尾翅在首。」

4、因而、所以。

《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文: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5、如果。

《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一、說文解字

1、文言版《說文解字》: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

2、白話版《說文解字》:而,臉頰上的絡腮鬍子。字形像毛髮之形。《周禮》上有句子說,「振作起它的麟和臉頰上的毛」 。所有與而相關的字,都採用「而」作邊旁。

二、相關詞彙解釋:

1、因而[yīn ér]

連詞。表示結果:他是無私的,因而也是無畏的。

2、時而[shí ér]

表示不定時地重**生:天空中時而飄過幾片薄薄的白雲。

3、故而[gù ér]

因而;所以:聽說老人家身體欠安,故而特來看望。

4、反而[fǎn ér]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預料和常情:風不但沒停,反而越來越大了。

5、既而[jì ér]

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頭上,表示上文所說的情況或動作發生之後不久:先是驚嘆,既而大家一起歡呼起來。

7樓:我是乙個麻瓜啊

1、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

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2、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

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3、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

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4、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5、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來了」。

8樓:匿名使用者

表示修飾、承接、遞進關係

總結歸納並舉例說明之在古漢語中的詞性和用法?

9樓:文學之光照亮世界

一、之字在右漢語中可作為代詞。如:問之。二、還可以作動詞用。如:去之。

三、可以作助詞。如可恨之人必有可愛之處。

雜字在古代是平聲還是仄聲,哪些字古漢語為仄聲,普通話為平聲

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中是仄聲,中華新韻中是平聲平水韻 十五合 仄 入聲 合塔答納榻合雜臘匝闔蛤衲沓鴿踏拓拉盍塌咂盒卅搭褡颯磕榼遢蹋蠟溘邋趿詞林正韻 第十九部 入 中華新韻 一麻 平 仄聲。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哪些字古漢語為仄聲,普通話為平聲 捌 伯 插 答 刮 一 捌拼音 b ...

兵的古漢語詞義,兵 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古漢語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展,由原來表示的物件,轉移到表示另外一種物件,古今之間的差別較大,沒有明顯的聯絡,這就叫做詞義的轉移。文言詞彙中這種現象較為常見。如 棄兵曳甲而走 寡人之於國也 中的 走 古義是 跑,逃跑 今天是 一步步地走 的意思。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 勾踐滅吳 中的 中原 古義指原...

客家話和中原方言哪個更接近古漢語的發音

客家話繼承了較多古漢語的特性,如完整的入聲韻尾。一般認為,客家話和中古漢語之間的乘襲關係較為明顯。用客家話朗誦中古漢語的作品,如唐詩 宋詞,韻律方面的吻合程度比普通話要高得多。客家人最早是隨著歷史上幾次戰爭和時局動盪時期的移民潮從中國北方遷移到中國南方的。他們的祖先是從現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遷移過來的...

古漢語中醜和醜的區別詳細介紹要古文出處

醜 和 醜 本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字,不過它們同音而已。古文的 醜 本義是 扭 後用於地支第二和表示農曆十二月。表示 扭 時,再加提手旁寫成 扭 醜,說文解字 醜,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醜,亦舉手時也。凡醜之屬皆從醜。翻譯成現代話 醜,用手指擰衣紐。在十二地支中,醜 代表農曆十二月...

茶在古代詩詞中是什麼地位,茶在古漢語中有什麼別稱

茶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其依據是縱觀古詩詞中的意象,若從使用頻率來看,月 如果屈居第二的話,酒 必是第一,畢竟詩人不喝酒那還叫詩人麼?至於 茶 嘛,簡直沒聽說過。所以具體是怎樣誰也不知道。古代歷史中茶文化的地位怎麼樣?茶在古漢語中有什麼別稱 1 茗大約在東漢時始用來表示茶,現在與茶字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