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幾個,二十四節氣是怎麼排序的?

時間 2022-04-30 20:55:18

1樓:海藍而不深

每年的10月8日前後(10月8日~9日),太陽移至黃經195度時為二十四節氣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時期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如果說「白露」節氣標誌著炎熱向涼爽的過度,暑氣尚不曾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節氣則是天氣轉涼的象徵,標誌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語所說的那樣,「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人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佇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2樓:未月念殤

寒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7個。

寒露,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結束。

斗指戊;太陽到達黃經195°;於每年公曆10月7日~9日交節。從氣候特點上看,寒露時節,北方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進入深秋,西北一些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南方也秋意漸濃。

這一時節,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繼續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氣溫也很難公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

西北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與華南秋色迥然不同。

3樓:魚禾

寒露,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十個節氣,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從中醫角度上說:「燥邪當令」,**乾燥、皺紋增多、口乾咽燥、乾咳少痰、血壓公升高、青光眼、心腦血管等症狀突發較多。

一年四季當中二十四節氣的排列有順序嗎?每隔多少天為乙個節氣?

4樓:來日方長

二十四節氣的排列順序: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隔15天為乙個節氣。

古人根據天地執行規律來確定四季迴圈的起點與終點並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乙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乙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中國人熟知的「節氣歌」,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後順序。

一年四季由「四立」開始,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和到來。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又根據天氣和物候,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

「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對應節氣中最重要的「八節」。

如果八節中再選重點,則是夏至和冬至這「二至」。冬至時太陽到達最南方,而夏至剛好相反,太陽到達最北方。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 清谷天,夏滿芒夏 暑相連,

秋處露秋 寒霜降,冬雪雪冬 小大寒。

擴充套件資料:

一、春季六節氣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公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3、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公升,天氣逐漸轉暖。

6、穀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二、夏季六節氣

1、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2、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3、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4、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5、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6、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三、秋季六節氣

1、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2、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3、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4、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5、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6、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四、冬季六節氣

1、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2、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3、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4、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5、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6、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5樓:阿離

一年四季當中二十四節氣的排列沒有順序。每隔15天為乙個節氣。

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乙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乙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6樓:alison劉淑婷

一年四季當中二十四節氣的排列沒有順序。每隔15天為乙個節氣。

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型的結晶。

由於中國古代是乙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排序的?

7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的排序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乙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8樓:岳一無法解釋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公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公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依據什麼劃分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

二十四節氣依據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 氣候 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春分 秋分 夏至 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 夏 秋 冬四個季節。春分 秋分 夏至 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具體日期,二十四節氣名稱及具體日期是什麼

農曆二十四節氣 立春 農曆正月初六 2月3 5日雨水 農曆正月二十一 2月18 20日驚蟄 農曆二月初六 3月5 7日春分 農曆二月二十一 3月20 22日清明 農曆三月初六 4月4 6日穀雨 農曆三月二十一 4月19 21日立夏 農曆四月初六 5月5 7日小滿 農曆四月二十一 5月20 22日芒種...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形成的呀,二十四節氣具體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環繞太陽執行的軌道上所處位置劃定的,屬於陽曆的範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360度,以春分時為0度,清明時為15度,以後每隔15度為乙個節氣,其日期在陽曆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曆法的獨創,是我國古代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之一。24節氣的由來 據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制訂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制定的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二十四節氣即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和大寒。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

二十四節氣為什么是用公曆計算的,二十四節氣為什麼是用公曆計算的?

這麼多大神回答了,我也說下。農曆是為農事服務的,我們的古人沒有拘泥於陰曆,我們的農曆是陰陽合曆。其中陽曆部分就是24節氣了。所謂公曆,就是陽曆而已。而古人是如何計算24節氣的呢?只要觀察日晷就可以了。公曆的確是很準確的曆法,但是陰曆也有很明顯的優勢,就是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都是潮汐效應最大的2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