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受想行識分別是指什麼,「色 受 想 行 識」分別指的是什麼?

時間 2022-04-16 12:33:48

1樓:匿名使用者

「色」。我們每個人都有身體,這叫色。我們也都能看到外界的一切現象,聽到外界的一切現象,乃至於作用外界的一切現象,這都叫色。色——受。

「受」。由色生受,受是感受,沒有感受我們就不會有思想,沒有感受我們就不會有情感、作為、信心、耐力、關愛、救度、施捨、幫助,這都是由受帶來的。沒有受我們何來關愛、施捨呢?

何來一切精進、發心,又何來一些大作為、小作為?比如我們的持家,就是小作為。如果沒有感受,我們怎麼會幾十年同甘共苦,相互理解,相互謙讓,相互之間達到一種共識,這都是受帶來的。

受必定要有個實體呀,這個實體就是色,由色生受,由受變成想。我們大家必須要知道這想是從哪來的了。色——受——想。

「想」。我們以往的想都是很不現實的。為什麼呀?

要讓他找到究竟的乙個位置他找不著了。如「我想一夜之間成為富翁。」這個想是空洞的。

想必須是建立在實際能夠操作出來的乙個現象才能成為現實,可是我們很多人空想。為什麼叫空想?就是不求實際。

什麼叫不求實際呢?就是你這個「色」沒有看見,也不知道怎麼把我們這個「色」搬到我們眼前來,怎麼搬到我們的「受」——「受用」裡來。那這個想就變成空想了,就變成幻想、夢想了。

想就是這樣來的。色——受——想——行。

「行」。想深了,想什麼深了呢?因為受。

為什麼有受呢?因為有色。就象我們每人都有身體,身體是什麼?

是色。沒有身體何來受,沒有受何來想,沒有想何來行呀。色——受——想——行——識。

「識」。這識當啥講?識是「色」的乙個果——結果。

就是說我們有這個色,由色變成受,加深了。要是不談受,也就是說色如果沒有受會是什麼樣子呢?打個比方,我現在拿個筆。

我們是不是都看到了?看到了,這就叫受。為啥呀?

是誰看到的呀?你看到的,你受了。外面的人能不能看到這個筆呀?

不能看到。不能看到就沒「受」。沒有受,就是虛妄的。

因受變成想了,想是什麼?是要造作的乙個前奏,就是準備、預備要進行造作了,所以行,行動。

行動是想的乙個結果,想是受的乙個結果,受又是色的乙個結果。那我們行的結果是誰呢?是識。

也就是說我們作一件事情做沒做出來結果,達沒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就叫識。這是很合乎規律的。

2樓:水輩子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

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

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

(二)、受蘊既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

固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三)、想蘊: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種類:

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者為意,它恆思量我--末那識。既是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乙個「我」,稱為意。

三者為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

「色、受、想、行、識」分別指的是什麼?

3樓:乙隻會生氣的河豚

「色」。我們每個人都有身體,這叫色。我們也都能看到外界的一切現象,聽到外界的一切現象,乃至於作用外界的一切現象,這都叫色。

「受」。由色生受,受是感受,沒有感受我們就不會有思想,沒有感受我們就不會有情感、作為、信心、耐力、關愛、救度、施捨、幫助,這都是由受帶來的。

「想」。以往的想都是很不現實的。如「想一夜之間成為富翁。」這個想是空洞的。想必須是建立在實際能夠操作出來的乙個現象才能成為現實。

「行」。想深了,想什麼深了呢?因為受。為什麼有受呢?因為有色。每人都有身體,身體是什麼?這就是行。

「識」。識是「色」的乙個果——結果。就是說有這個色,由色變成受,加深了。要是不談受,只談識。

4樓:向軼勾飛燕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

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

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

(二)、受蘊既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

固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三)、想蘊: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種類:

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者為意,它恆思量我--末那識。既是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乙個「我」,稱為意。

三者為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

佛教中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分別指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蘊;意義是積聚,五蘊既是五種聚合 所謂: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

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

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

(二)、受蘊既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

固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三)、想蘊: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種類:

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者為意,它恆思量我--末那識。既是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乙個「我」,稱為意。

三者為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有時候,

心、意、識總稱為心,也稱為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

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

稱為心所。

6樓:匿名使用者

色指的是一切物質,比如你的身體受是指你的感受,比如喜怒哀樂想是指你的思維,想法行有兩層意思,一是你的行為和動作,二是指你的思想或者念念不息,永無停止識是指你的分別和執著

佛教中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分別指什麼?

7樓:微生秀媛豆絲

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蘊。

色蘊:四大所成色身,謂有根身,具足五扶塵根、五勝義根。

受蘊: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想蘊:見聞覺知中的了知性。

行蘊:身行、口行、意行三種的行。

識蘊:眼耳鼻舌身意識。

8樓:郭槐南門葉芳

色受想行識五蘊是眾生執著分別產生的煩惱

佛家語,指色、受、想、行、識什麼意思

9樓:為誰為誰為

1、受蘊:「受」是內心領納所緣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內心領取納受外境,生起一種心念,它會對順、逆的外境產生三種不同的感受,既是苦、樂、舍(不苦不樂)受,稱為三受。

2、色蘊:有形狀,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蘊中是理所當然的,那受蘊呢?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蘊,是因為我們的六根無時無刻都跟六塵接觸,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

種感受,它們生生滅滅不已,稱為受心所。

3、想蘊:六根與外境接觸,內心構畫出種種外境的相狀,對外境起決定的心理,並且安立種種的名稱,既是所謂名相的安立。

4、行蘊:行蘊是很複雜的,我在此只作簡單的解說:我們的心所生的種種心念,稱為心所。

這些心所除了受與想之外,其餘的一切心所生法,這些心的行為(心行)皆是有造作的,並且念念遷流變化,都稱為行;這種種的「行」聚合在一起,則稱為行蘊。

5、識蘊:很多識聚合在一起,稱為識蘊。依唯識宗說:識可分為八種,稱為心王。前面六種:眼、耳、鼻、舌、身、意是屬於了別的作用,故稱為識。識是依根緣外塵了別外境。

10樓:唯梅子

色、受、想、行、識。這是佛法中的「五蘊」。

如果簡單易懂的說:那就是,全宇宙的5種基本元素。

其中「色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

具體包括「4大」:

1.地大(也就是固體)。2.水大(也就是液體)。

3.風大(也就是氣體)。4.火大(也就是溫度)。

這4大,把一切物質,全部都包括了。

另外的4蘊(受想行識),是精神。

如果把「五蘊」,加以深度解釋,可以解釋到極度高深的程度。可以寫出一大本書。

佛教的唯識派,是從橫向結構,加以解釋的。

佛教的中觀派,是從縱向結構,加以解釋的。

具體內容,在此不詳細說。

11樓:匿名使用者

色是物質世界,其他是精神世界。

12樓:十色光之歌

五蘊=吾孕=你孕育產生的是什麼=苦 =所以要學神=離苦得樂=詳細q我

13樓: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

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

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

(二)、受蘊既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

固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三)、想蘊: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種類:

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者為意,它恆思量我--末那識。既是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乙個「我」,稱為意。

三者為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

無受想行識在心經中是什麼意思,受想行識在心經中是什麼意思?

朋友 您好 心經之所以名為心經,在於所講的方向 標的都是指向心,而不是空無。試想,若是一切皆空,修行何用?假如一切都是空,事實上,哪來的下一世呢?所造的善惡業也是空,那為何不乾脆這一生瘋狂享樂 盡情造惡業呢?因為,一切皆空指的是現象上,確實是無常的 不能永恆保持,但是所造善惡業之所以能不空,能夠延續...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無意識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意思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色受想行識,是五蘊,已如上說。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合稱十二處。六根 六塵再加上六識,即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為十八界。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因此空間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