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風民俗有哪些,我國都有哪些民風民俗

時間 2022-03-10 02:52:31

1樓:紫薯抹茶

除了傳統民俗之外,我國有很多鮮為人知的風俗,比如蒙古族厭惡黑色、藏族人忌食魚、蝦、騾、馬、驢、狗肉等、哈尼人家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間有一大間為堂屋。

蒙古族厭惡黑色,認為黑色是不祥的顏色。在飲食上,蒙古族忌食蝦、蟹、魚、海味等。蒙古人忌諱別人(包括客人)騎著馬在蒙古包門口下馬和騎馬闖進羊群,忌諱手持馬鞭進入氈房。

客人不經允許不可擅自進入包內,在蒙古包內不能隨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將腿伸向西北方或爐灶。不能從主人的衣帽、被褥、枕頭上跨過,不能在包房內吐痰,出包房不能踩門檻。蒙古族人還忌諱別人用煙袋、刀剪、筷子等指頭部。

藏族人視佛像、佛供、寺廟中的經書、鐘鼓,一般人佩戴的佛珠為聖物,不可觸模。他們還忌諱在寺廟附近砍伐樹木,高聲唱歌,釣魚、捕魚。在牧區,進室後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忌諱混雜而坐。

家門口生火、帖紅布條、插樹枝獲門口木桿倒立,表示家裡有人生病或婦女生育,忌諱他人進內。

苗族人不喜歡吃羊肉,忌諱吃狗肉,禁止殺狗、打狗。在苗族吃糍粑,不能拍了灰再吃。和苗族人嬉鬧時,不能用繩子或布帶捆他們。

苗族人在門口懸掛草帽或插青樹葉,或者苗族人在舉行婚喪祭祀等儀式時,客人不要進屋。路上遇到新婚夫婦,不能從他們中間穿過。

哈尼人家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間有一大間為堂屋。在西雙版納地區,堂屋東西一間為家長的臥室,臥室內設有祭祖處,外人不能擅自入內。火塘是哈尼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鍋莊石或三腳架,切記不能用腳踩踏,不能向火塘內吐口水,不能用腳扒火塘內的柴頭,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

哈尼族人家的門檻忌站、忌坐、忌諱用刀砍。

2樓:匿名使用者

小年大年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

小年,即農曆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參見討論頁中的說明),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廚房。

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

一家之主。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

放假日期

大陸規定的「春節法定假日」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1日至3日)三天。儘管如此,很多地方(特別是非國有單位)還是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中國周邊國家,如南韓,韓語為「seollal 설날 」(韓語「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南,稱「元旦」,這一假日的法定時間和中國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雖然各國稱謂不盡一樣,但是習俗差不多。

過年習俗

臘八:農曆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作為「年禧」即將到來的訊號。作為傳統,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掃塵, 貼春聯,貼年畫, 請神,拜神,送神, 燒香,燃燭, 掛燈籠,燈籠裡點蠟燭,燭焰躥動,真好看.要是放乙個電燈泡,可就遜色多了. 拜祖先, 敲鑼打鼓,吃年夜飯,守歲, 放鞭炮, 拜年, 收(給)壓歲錢, 踩高蹺,舞龍燈, 閤家團聚。

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使清明成為乙個富有詩意的節日。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

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玻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由無數恆星組成的銀河象一條天河橫亙夜空,人們說,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織女隔開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搭成一座鵲橋,他們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

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公升起才隱退。

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這一夜還有觀天河祈禱五穀豐收的習俗,有些地方還舉辦「青苗會」。

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乙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台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公尺糰、冬至長線面等等。

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

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公尺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複雜考究,主料有白公尺、黃公尺、江公尺、小公尺、菱角公尺等數十種,新增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乾、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除臘八粥外,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它們即可滋補身體,又是喜慶豐收的一種形式,拉開了春節的序幕。

3樓:匿名使用者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農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現在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

農曆每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

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從陽曆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動。立春是在每年的2月4日或著是2月5日。

大陸規定的"春節法定假日"為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1日至3日)三天。儘管如此,很多地方(特別是非國有單位)還是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中國周邊國家,如南韓,韓語為"seollal 설날 "(韓語"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南,稱"元旦",這一假日的法定時間和中國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雖然各國稱謂不盡一樣,但是習俗差不多。

4樓:匿名使用者

1、中秋節要吃月餅。

2、端午節要包粽子。

3、過年要放鞭炮。

中國有哪些民風民俗

5樓:赫淑英夷春

我只說普遍知道的,希望你不要不高興。

春節:臘月二十三,送灶爺爺上天。除夕守歲。初一、初五、初十不出門。

元宵節:吃元宵

二月二龍抬頭,要剃頭

端午節:吃粽子,抹雄黃,賽龍舟

中秋節:吃月餅

臘八節:喝臘八粥

我國有哪些民俗民風?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

6樓:困難解決局

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形成,是乙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

7樓:chloe_女王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乙個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乙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乙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

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乙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七夕節: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關於我國民風民俗的例子,關於中國民風民俗的作文

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 過年 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 元日 元旦 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傳說在西周的時期,出現了一年一度歡慶農業豐收活動,在新舊歲時交替間,平民百姓都要在家中生火燒暖房...

春節民風民俗,春節民風民俗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忘不了家鄉過年時候的風俗習慣,不同地區有著地方性的習俗來體現當地的特色,南方過年吃湯圓不吃飯,北方人過年吃餃子每天早上起來後煮餃子來表示團圓美滿,風調雨順 平平安安的寓意。在北方中春節是一年中最大並且最隆重的節日,打工人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後就期盼能過年和親朋好友慶祝春節,那麼在這個...

關於民風民俗的提綱,關於民風民俗的資料

羊羊 1 春節習俗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 歲之元 月之元 時之元 的 三元 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 旺火 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

帶有古詩的民風民俗,關於民風民俗的古詩

浣溪沙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關於民風民俗的古詩 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 王維 朝代 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白話翻譯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

民族的民風民俗,56個民族的民風民俗

傣族重大節日有 關門節 開門節 和潑水節。關門節 在七月中旬,這時正是農忙季節,佛教節日也大多集中在這段時間,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 賧佛 活動,以食物 鮮花 銀幣 紙幣等獻佛。關門節 要持續三個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 開門節 為止。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