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清明節,寒食節何時並為一體

時間 2022-03-03 19:53:37

1樓:我去有意思好吧

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宋朝以後,上巳風俗在北方地區銷聲匿跡,上巳節的習俗傳統開始融合到清明節中。

一、節日日期:

清明節是公曆每年4月5號前後,由於「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所以按照必須太陽歷來確定日期,清明是「春分」節氣後第15日。

寒食則是夏曆「冬至」後第105日(別稱「一百五」),「冬至」也是按照太陽歷來確定的,所以「寒食」一般是在清明節前一日。

上巳節則是按照陰曆而定在每年三月初三,所有又俗稱為「三月三」。

二、節日起源:

三個節日都是古老的節日,都可追溯到春秋之前。

1、上巳節

上巳節在魏晉之前原是三月上旬的第乙個巳日,所以稱為「上巳」,魏晉以後,上巳節才改在三月初三。

早在商周時期,三月正是季節交替時候,人易患病,所以才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大意是到水邊洗滌、曬曬太陽以消除疾病,因此形成「上巳節」,後來又逐漸增加了踏青、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

2、寒食節

寒食節源自遠古的改火舊習,初春時氣候乾燥,易發火災,所以上一年留存的火種必須全部熄滅,然後改火,禁火期間無熟食,只能以冷食度日,此謂「寒食」。不過寒食節真正確定為節日,據說是在春秋時代,當時晉文公為紀念晉國忠臣介子推而設立「寒食」。

古代寒食節有掃墓祭祖、禁菸、寒食、植樹、插柳、踏青、鞦韆、蹴鞠、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習俗,這些習俗中很多都被融入現今的清明節中。

3、清明節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仲春與暮春之交,人們會祭拜直系祖先,後來又確定春祭日期在清明節氣。

2樓:匿名使用者

從來沒有並在一起過,不知道這個問題是怎麼提出來的。

上巳節與寒食節,清明節有什麼關係

3樓:散落的瓔珞

上巳: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汙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魏晉以後把上巳節固定為陰曆三月三日,此後便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但有時仍以巳日為上巳節,不固定為三月三日。《蘭亭集序》「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提到了本節日。

寒食節介子推立大功而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臨死前寫下詩歌「勸君清明復清明。」囑咐晉文公廉明。

後來晉文公非常愧疚,為紀念介子推,每年此日舉國禁菸火,只吃冷食。於是叫「寒食節」。

清明節繼續上文介子推。為了紀念介子推,不辜負他的囑託,第二天,晉文公立此日為清明節,祭拜介子推,時時提醒自己清明為政。

這三個節日基本上是連續的三天(陰曆三月初,陽曆四月初),甚至有重合日期的時候。後來人們到現代就過亂了,上巳也基本失傳了。於是在清明節之際把所有的習俗都一塊過了。

於是就成了:

沐浴、踏青——上巳

禁火、冷食——寒食

祭祖、掃墓——清明

4樓:我是龍的傳人

農曆三月三,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中,是古老而有故事的上巳節。

上巳,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曆法中的夏曆三月的第乙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最初上巳節這天人們到水邊洗澡、冠沐,希望洗掉往年不好的晦氣,祈求在新的一年裡有個好的兆頭,稱為「修禊」。比如《論語》中就有描寫上巳節: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到了漢代和三國時期,上巳節被定為節日。

傳說三月三那天,眾人手持蘭草在水邊舉行祭禮活動,參加和**祓禊,成為古人約會的好機會。《周禮.媒氏》記載:

「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說,這一天,父母和官府都不會阻攔未婚男女相會,互結情好。因此,青年男女都喜歡在這天春遊踏青,談情說愛。

杜甫的《麗人行》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三月初三,桃之夭夭,比起七夕來,上巳節更像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只是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的風俗才漸漸衰微。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三月三上巳節,還衍生出了很多眾所周知的精彩故事呢。

比如,傳說農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辰,這天也是她開蟠桃會的日子。在《西遊記》中,就是因為王母娘娘的蟠桃會沒有邀請孫悟空,於是,後果很嚴重……孫悟空一怒之下大鬧蟠桃會,把天宮擾得雞犬不寧。

上巳節與寒食節,清明節有什麼關係

5樓:小入戲

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資訊,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迴圈的開始。

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

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6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上巳節和寒食節這些中國傳統節日,但清明節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卻一直沿承至今。那麼清明節與上巳節、寒食節這些節日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資訊,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迴圈的開始。

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

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入宋唐代開始,寒食與清明並列放假,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趨都市化的時代,也是民俗向娛樂方向發展的時代。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特地規定太學放假三日,武學放假一日。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盛世清明圖景。

之後,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同時,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節俗也被合併到了清明節。到了明清以後,上巳節退出了節日系統,寒食節也已基本消亡。

春季只剩乙個清明節。與其他傳統大節不一樣,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清明從節氣上正排在春分之後,此時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人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可謂順應天時,有助於吸納大自然純陽之氣,驅散積鬱寒氣和抑鬱心情,有益於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可以說現在的清明節就是中國傳統清明節和上巳節、寒食節這三個節日的綜合。

清明節與寒食節,上巳節的關係

7樓:我去有意思好吧

每當進入農曆三月,春天的序幕便緩緩拉開。燕囀鶯啼,桃紅柳綠,春意盎然。自古以來,本月有三個大節日,分別是: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而今時過境遷,三者漸混而為一。

三個節日最早出現和最先消失的是寒食節。它在二十四節氣清明的前一至二天,其由來相傳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為了紀念介之推,便把他被自己燒死之日,定為寒食節,當日不舉飲,又稱冷節。

在農曆的三月初三,古稱上巳日,也有「三月節」的稱法,為春遊野宴之日。相傳在唐代非常盛行,把它當節過。在皇宮還建有園林宴會所,供皇室及大臣們遊覽,宴飲之用,至今還有"上巳節皇帝賜宴「的記載。

而這天平民吃的食物,都以春季時令食物為主,及至清代,以食春餅,菜合,公尺飯為主。

清明節之所以得名並傳承發展,與其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萬物清潔而明靜有關,清明是節氣。起初,該節日吃的食物與古代的寒食節相同,發展至今,己兼備有節日、節氣的雙重意義。節氣僅指物候、時令的變化,節日卻蘊含了民俗風情和某種節日的內函和意義。

如節日的形式,禁忌,方法等,在我國很多地方,至今仍然按傳統"早清明,晚十一"的時間去祭祖掃墓。

清明節在發展中兼併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現在,寒食節,上已節己被人們忘記,而取而代之的清明節被富於了新的內函。我國古代己有飲水思源、追祭先人的傳統美德,清明掃墓己成為傳統習俗。

它能表達對先祖的祭奠和哀思。

清明節由來的故事 概括一點的

8樓:咪浠w眯兮

清明兼具兩大內涵,既是節氣,也是節日。節日習俗的形成與此時的節氣特點密切相關。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

清明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冬至後第108天,也就是陽曆4月5日前後。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期古人依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氣候規律,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事生產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清明節後氣溫變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事生產而言是乙個重要的節氣。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的祭祖習俗,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雖然清明的節日禁火寒食習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為全國民間習俗,但清明節掃墓祭祖、禮敬祖先習俗早已有之。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古時掃墓祭祖的傳統習俗至今在嶺南一帶仍盛行,自古傳承至今不輟,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祀祖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清明節俗豐富,但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

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公尺飯,泰安吃冷煎餅捲生苦菜,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上巳節與寒食節清明節有什麼關係,上巳節,清明節,寒食節何時並為一體

上巳 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汙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 修禊。魏晉以後把上巳節固定為陰曆三月三日,此後便成了水邊飲宴 郊外遊春的節日。但有時仍以巳日為上巳節,不固定為三月三日。蘭亭集序 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提到了本節日。寒食節介子推立大功而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寒食節和清明節的區別

清明節和寒食節是同一天嗎,原來它們還有這樣的故事,你知道嗎?古時 清明節 與 寒食節 在時間上的關係是 清明前一天為 寒食節 現在二者已經合二為一了。原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時節雨水增多,大地呈.清明節和寒...

清明節又叫什麼節清明節和寒食節的區別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 行清節 三月節 祭祖節等。區別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乙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 踏青遊玩 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

清明節 上汜節 寒食節的來歷和故事

清明節的來歷和故事介紹 清明節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春分後十五天,是中國傳統的 時年八節 之一。清明節俗最主要的是祭祖掃墓,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和七月十五中元節 十月初一寒衣節並稱為 三大鬼節 清明 原本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僅僅有標誌物候變化 時令更迭的作用,後來經過發展融匯,才有了踏青 掃墓等禮...

為什麼清明節要禁火寒食,寒食節禁火,寒食節為什麼要禁火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 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