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 上汜節 寒食節的來歷和故事

時間 2022-02-15 07:07:47

1樓:kimi蕭

清明節的來歷和故事介紹:

「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春分後十五天,是中國傳統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節俗最主要的是祭祖掃墓,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和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一寒衣節並稱為「三大鬼節」。「清明」原本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僅僅有標誌物候變化、時令更迭的作用,後來經過發展融匯,才有了踏青、掃墓等禮儀,成為了節日。

「清明節」原本的時間是「冬至」後一百7零八天,後被固定成四月五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受到祭祀文化、祖先文化的影響,「清明節」注重祭祀先祖,藉以祈求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生產生活可以風調雨順。是傳統中最大的祭祀先祖的節日。

「清明節」祭祖的風俗大概源於「寒食節」。原本「寒食節」的節期早於「清明節」一兩天,和「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後來因為節期實在相近,索性就合併了。

2樓:維維豆奶

在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中,有一位叫晉文公,又名重耳,在他41歲那年,因為王位之爭,他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在陪同的隨從中,有一位臣子叫做介子推,當他看到重耳滿臉疲憊時,偷偷從大腿上割了一塊肉做了碗肉湯給重耳喝,這讓重耳十分感動。

後來,重耳登上王位,為了找到介子推,他做了一件傻事——放火燒山,結果沒想到卻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從那之後,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現在的清明節。

上汜節,俗稱三月三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它被稱為「祓禊」。在古代,三月上旬的第乙個巳日,謂之「上巳」。

魏晉以後,節日改為三月三日,也就是三月三日或三月三日。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宋代以後,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寒食節有什麼來歷和故事?

3樓:秒懂星課堂

曾黎和你聊聊寒食節的「恐怖」由來

4樓:匿名使用者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是我國乙個古老的節日,主要的節日方式是祭奠,踏春跟遊玩等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寒食節已經跟清明節滿滿融合了,很少人記得這個節日。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寒食節的故事: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

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修廟立碑。

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乾糧和冷食。

5樓:喵喵喵啊

來歷:寒食節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每逢寒食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菸冷食的執著,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之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6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

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7樓:聆月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歷史悠久,經歷了春秋至西漢的起始、形成期,東漢至兩晉南北朝的禁復期。當時,鑑於隆冬季節過寒食節時間又相當長(魏武帝禁火令中說冬至後一百五日皆絕火寒食),致使老弱不堪。

出於對農業社會原始生產力保護的願望,當政者先後有周舉、魏武帝、石勒、後魏孝文帝等曾多次實行禁斷措施,但民間對介之推的崇拜、信仰、節日習俗如故,使寒食節得以延續;唐、宋為成熟鼎盛期,從唐始,寒食節就慢慢的在各個地方開始盛行。

《宋書·職官志》載:「元旦、冬至、寒食節放假各七天……」。《宋史·外國傳·高昌國》載:「高昌即西州也。該地開元七年歷,以三月九日為寒食節,餘二社,冬至亦然」。

8樓:匿名使用者

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乙個重要節日。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

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誰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於推。

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漢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乙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

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三國歸晉以後,由於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過時間縮短為三天。

同時,把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擴充套件到了全國各地。寒食節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今天,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麵、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乾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

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幹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寒食節的由來與故事 15

9樓:秒懂星課堂

曾黎和你聊聊寒食節的「恐怖」由來

10樓:月似當時

寒食節是清明節前一日(湯氏曆法改革後至今)。那日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

關於寒食節的來歷,有個感人的故事: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被迫逃離晉國到處流亡。有一年,重耳幾天幾夜沒有吃的,貧病交加。為了給重病體弱的重耳增添營養,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吃,使他恢復了健康。

晉獻公病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後,在秦國國君的幫助下,重返晉國,當上了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

重耳當上了國君之後,對跟隨他流亡過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賞,可是唯獨把對他有特殊幫助的介子推忘記了。介子推十分傷心,決心不再見重耳。他揹著年邁的母親,到家鄉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隱居去了。

當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攜其老母躲進綿山,過起隱居生活時,便多次派人召請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卻直意不出。這時,有人獻計放火燒山,認為介子推是個孝子,他一定會保護老母,下山避火。

不料,大火過後,人們發現介子推竟然與老母一起,抱著大樹被燒死。晉文公極為愧疚痛悔,大哭之後,遂下令將介子推厚葬又將其遇難之日定為寒食節,全國嚴禁舉火,無論何人——律不准吃熱的食物,以示對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寒食節的來歷

11樓:秒懂星課堂

曾黎和你聊聊寒食節的「恐怖」由來

12樓:大野瘦子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

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13樓:匿名使用者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

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

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

晉文公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誌·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寒食節和清明節的區別

清明節和寒食節是同一天嗎,原來它們還有這樣的故事,你知道嗎?古時 清明節 與 寒食節 在時間上的關係是 清明前一天為 寒食節 現在二者已經合二為一了。原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時節雨水增多,大地呈.清明節和寒...

什麼時候寒食節改名為清明節的,寒食節與清明節有什麼區別?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 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 據 辭源 辭海 寒食節 釋義 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將綿山改為介山,並下令在子推忌日 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

為什麼清明節要禁火寒食,寒食節禁火,寒食節為什麼要禁火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 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

清明節又叫什麼節清明節和寒食節的區別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 行清節 三月節 祭祖節等。區別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乙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 踏青遊玩 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

上巳節,清明節,寒食節何時並為一體

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宋朝以後,上巳風俗在北方地區銷聲匿跡,上巳節的習俗傳統開始融合到清明節中。一 節日日期 清明節是公曆每年4月5號前後,由於 清明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所以按照必須太陽歷來確定日期,清明是 春分 節氣後第15日。寒食則是夏曆 冬至 後第105日 別稱 一百五 冬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