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是三國的才子,只因說錯了一句話,惹來殺身之禍,這是為什麼

時間 2022-02-13 22:24:31

1樓:周生閒來讀歷史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他們有的英勇不凡,有的灑脫豪放,乙個個英雄鮮明的特質讓我們深深地記住了他們。英雄輩出的年代,有乙個三國人物,雖然他的名氣不是很大,但在我心中,他是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才子。而這樣乙個驚才絕豔的人物為何因為一句話就惹來了殺身之禍呢?

他究竟經歷過什麼呢?

東漢名臣蔡邕從小就跟別人不太一樣,他很聰明,聰明的人不努力的人也有很多,關鍵是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天賦而自滿,他潛心學習的精神才是難能可貴的。他精通音律這就罷了,經史、辭賦、書法他都成就斐然,關於事情的見解也是獨到而深刻。

這樣乙個人物的女兒也自然是不同的,蔡邕女兒就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蔡文姬就是被曹操花千金得來的女子,曹操那麼愛美人的男人能花千金自然說明蔡文姬姿色不俗。而身為蔡文姬父親的蔡邕自然也被曹操賞識了,因為蔡邕才華確實驚人,曹操自然是十分倚重。而蔡邕後來也是被董卓厚用,雖然董卓當時用的手段確實難登大雅之堂,可是在蔡邕歸順自己後,他也確實愛惜蔡邕的才華。

時間一長,蔡邕也知道董卓算是賞識自己的伯樂,於是也十分尊敬董卓。後來董卓被王允所殺,蔡邕自然十分悲傷,於是在群臣會議時忍不住嘆息董卓遭遇。可這惹怒了王允,他不允許有人對自己有二心,於是以謀逆罪處死蔡邕。

2樓:乙個人來去

他只是隨口感慨一下董允之死有些可惜,但是聽在別人耳朵裡就有了同黨的嫌疑,才引來殺身之禍。也就是所謂的"禍從口出"。

3樓:匿名使用者

他只是感嘆自己的伯樂死了,在古代有才之人數不勝數,但是能遇到自己命中伯樂之人少之甚少。所以在董卓死時,他的一句感嘆,送去了自己的性命。

4樓:歡喜

因為蔡邕多嘴在王允坐上感嘆董卓被殺,所以王允殺了蔡邕。

初平三年董卓被誅殺,蔡邕在司徒王允坐上,不知不覺說起董卓來,並為之嘆息,臉色都變了。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說董卓,是國家的大賊,差點傾覆了漢室。

你作為臣子,應該一同憤恨,但你卻想著自己受到的禮遇,忘記了操守,現在上天誅殺了有罪的人,你卻反而為他感到傷痛,這難道不是和他一同作為逆賊嗎。

5樓:匿名使用者

他當時在王允旁邊,聽到了董卓被殺,一時沒反應過來,便驚嘆了一聲,王允卻覺得他會為董卓之死感到嘆息,不是一夥又是什麼。便下令殺了他。

6樓:薇薇呀嗨

他只是在朝中感嘆了一句董卓的死,卻被王允懷恨在心,認為他和董卓是一夥的。

7樓:我在喝水

因為他感謝董卓的知遇之恩,所以才被當做叛國者,慘遭殺身之禍。

8樓:曦文小窩

因為董卓死時他感慨了一句,他把董卓當成了自己的伯樂,所以最後才會惹來殺身之禍。

東漢末年的大文學家蔡邕為什麼在奸臣董卓死後伏其屍而痛哭並為此招來殺身之禍?

9樓:匿名使用者

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為司空,聞邕名高,闢之,稱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週曆三颱。

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

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

董卓賓客部典議欲尊卓比太公,稱尚父。卓謀之於邕,邕曰:「太公輔周,受命剪商,故特為其號。

今明公威德,誠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為未可宜須並東平定,車駕還反舊京,然後議之。」卓從其言。

二年六月,**,卓以問邕。邕對曰:「地動者,陰盛侵陽,臣下逾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車駕,乘金華青蓋,爪畫兩轓,遠近以為非宜。」卓於是改乘皂蓋車。

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宴,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從,謂從弟谷曰:「董公性剛而遂非,終難濟也,吾欲東奔兗州,若道遠難達,且遁逃山東以待之,何如?

」谷曰:「君狀異恒人,每行觀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難乎?

」邕乃止。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

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

「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

「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

」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

滅紀廢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

時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北海鄭玄聞而嘆曰:

「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

其撰集漢事,未見錄以繼后史。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c765之亂,湮沒多不存。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藝》、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於世。

論曰:意氣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極之運,有生所共深悲也。

當伯喈抱鉗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見照燭,臨風塵而不得經過,其意豈及語平日幸全人哉!及解刑衣,竄歐越,潛舟江壑,不知其遠,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願北首舊丘,歸骸先壟,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闢書先下,分明枉結,信宿三遷。

匡導既申,狂僭屢革,資《同人》之先號,得北叟之後福。屢其慶者,夫豈無懷?君子斷刑,尚或為之不舉,況國憲倉卒,慮不先圖,矜情變容,而罰同邪黨?

執政乃追怨子長謗書流後,放此為戮,未或聞之典刑。

贊曰:季長戚氏,才通情侈。苑囿典文,流悅音伎。邕實慕靜,心精辭綺。斥言金商,南徂北徒,籍梁懷董,名澆身毀。

10樓:百度使用者

董卓專權後曾惜bai其有才而du重用過蔡,蔡也是zhi迫於形勢所dao以沒有完全對抗專.所以董死後蔡屬因其當初有所謂知遇之恩而對他有所憐惜.後有人稟報當時掌權的王允,允要將其治罪.

蔡說自己還沒有修完本朝的歷史請求將工作完成,有人對王說,當初武帝沒有殺司馬遷,所以得讓其後來寫史記訕謗朝廷,王終於將蔡殺死.

11樓:世嘉我信仰

演義是**

**也當正史看傻

12樓:匿名使用者

典型的封建理教的犧牲品。

13樓:錕吾劍

兩人感情不錯,蔡邕好歹是董卓提拔的,當然要表示一下哀悼之情。

14樓:靜淵王府

可能是他倆私底下的交情不錯

三國奇才蔡邕是因為「哭董卓」才慘遭王允誅殺嗎?

15樓:南國途千里

蔡邕是東漢末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也是千古才女蔡文姬之父,關於蔡邕之死,《三國演義》的描述和《後漢書》的記載略有不同,但都明確提到蔡邕是因董卓而死的。

《三國演義》第九回中,王允和呂布合**死董卓後,王允大犒軍士,召集眾官,酌酒稱慶,突然傳來乙個不和諧的小插曲:

正飲宴間,忽人報曰:「董卓暴屍於市,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允怒曰:

「董卓伏 誅,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獨敢哭耶!」遂喚武士:「與吾擒來!

」須臾擒至。眾官見 之,無不驚駭:原來那人不是別人,乃侍中蔡邕也。

但這段小插曲在《後漢書》中,卻並不是這樣: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

《後漢書》並未提及蔡邕伏董卓屍而大哭,只是說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時,無意中談起此事,深為嘆息,臉色表情可見感傷,但並無「哭」字。

接下來王允殺蔡邕的描述,《後漢書》和《三國演義》基本一致,《後漢書》更為簡潔:

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而《三國演義》則更詳細描寫了王允和蔡邕的對話,當時王允頓時倍感不爽,他當場大發脾氣:

允叱曰:「董卓逆賊,今日伏誅,國之大幸。汝為漢臣,乃不為國慶,反為賊哭,何也?」

而蔡邕也甘願伏罪,他解釋了「哭」董卓的原因:

「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 肯背國而向卓?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自知罪大。願公見原:倘得黥首刖足, 使續成漢史,以贖其辜,邕之幸也。」

此處蔡邕請求留下性命來續修成漢史,接下來太尉馬日磾(此處《三國演義》寫成「太傅」有誤)也為蔡邕向王允求情:

「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無實,誅之無乃失人望乎?」

大意是蔡邕蔡伯喈是曠世逸才,對漢朝史事很熟悉,應該讓他續成漢史,修成一代典籍。況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無確切事實,殺了他恐怕會失去人心。

不過王允顯然沒有容人之量,他拒絕馬日磾說:

「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

王允殺蔡邕的理由非常牽強,他居然認為司馬遷的《史記》是謗書,又認為如果留下蔡邕在幼主身邊寫文章,既不能增益聖上的仁德,又會令我們這些大臣蒙受毀謗議論。

《後漢書》關於蔡邕最後被殺死的描述是:「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獄中,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而《三國演義》則說:

「當下王允不聽馬日磾之言,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一時士大夫聞者,盡為流涕。」其中《後漢書》王允有後悔之意,《三國演義》則無提及。

蔡邕哭董卓深意如何 蔡邕哭董卓為什麼被斬首

16樓:匿名使用者

蔡邕哭董卓

世人皆知董卓之暴行人神共憤,人人得而誅之,但為何會有如此不合群之人,偏偏逆行而為之,在眾人得知董卓死後痛打落水狗之際,唯獨蔡邕一人跑到董卓身邊掉幾滴淚,招惹來了殺身之禍,究其原因,難道蔡邕是犯了書呆子氣才會做這樣的蠢事兒嗎?他心中到底打了個什麼樣的算盤?

董卓劇照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蔡邕是受董卓提拔才在朝為官的,可若說蔡邕是為報董卓知遇之恩才上前哭喪的話,也說不過去,因為董卓是以蔡邕家人性命威逼其就範的,可見二人之間並非存在著知遇之恩,那麼蔡邕這場報答伯樂之恩的戲碼是做給誰看得呢?答案顯而易見,這場戲的最佳觀眾正是王允,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蔡邕哭喪後被抓捕,帶到王允面前,他是怎樣為自己開脫的,蔡邕說道:「蔡邕沒有擁有滿腹的才華,但也知仁義二字,豈有叛國而逢迎董卓的道理,只是感慨當年知遇之恩,情不自禁而已,自知罪孽深重,懇請王公原諒,若是能從輕發落削足割耳,留我性命,將手中的漢史編撰完成,戴罪立功,實乃我最大的幸運了。

」從中可見,蔡邕這場戲是在拿自己的性命賭一把,這一番陳詞中暗含內容,因眾人皆知蔡邕是董卓器重的人,靠山一倒性命難保,故而蔡邕將自己包裝成乙個黑白分明的人,將對董卓的看法一分為二,罪孽是罪孽,恩情是恩情,他不會因為董卓倒台了便見風使舵,投靠王允,他實際上是在威脅王允,自己實為乙個品節高尚之人,且任由史書大業未完成,不能將其殺害。

怎料王允此人,既然鬥得過董卓呂布,有怎會看不透蔡邕的小伎倆,不聽旁人勸誡決然將蔡邕斬首。

三國裡的韓德的兒子是怎麼死的,三國亂世,三國裡的韓德的兒子是怎麼死的?

韓德有四個兒子,韓瑛,韓瑤 韓瓊 韓琪都是被趙雲所殺。原文節選 卻說夏侯楙在長安聚集諸路軍馬。時有西涼大將韓德,善使開山大斧,有萬夫不當之勇,引西羌諸路兵八萬到來 見了夏侯楙,楙重賞之,就遣為先鋒。德有四子,皆精通武藝,弓馬過人 長子韓瑛,次子韓瑤,三子韓瓊,四子韓琪。韓德帶四子並西羌兵八萬,取路至...

三國殺是怎樣發明的,三國殺是誰發明的

我直接告訴你吧.一群大學生,整天學習,腦袋發昏了.想找點事幹.幾個整天打牌的人,打不過別人,然後就想把撲克牌改個玩法.蛋疼過後,就突發奇想,把三國人物融入進去了.幾個蛋疼的,經過改版後,打牌贏了.輸的人不服氣,自己又經過改變,創出新的武將,幹贏了.蛋疼的人也不服,創造了延遲牌.就這樣,後來慢慢的演變...

三國時期建國最早的是,三國時期,建國最早的是哪一國?

三國時期建國最早的是魏國。魏朝 220年12月10日 266年2月4日 中國正史稱為魏朝,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 后魏 於是曹魏也稱為 前魏 或者 先魏 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三國時期,孟獲是哪個民族的,三國時期的孟獲是哪個民族的

彝族 一說漢族 有爭議!關於孟獲的史料記載非常簡略,漢晉春秋 僅記載他是一位 為夷漢所服 的首領。他到底是漢人還是彝人?長期以來形成兩種觀點。一派史家的觀點認為,孟獲的民族是漢族。而另一派史家的觀點認為孟獲是彝族。支援漢族一派的理由是孟姓雖為南平歷史上的大姓,但孟氏有朱提孟氏和建寧孟氏之分。朱提孟氏...

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什麼家,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的故事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 文學家 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 呂布 劉表 馬超 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