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在哪寫的詩,寫出李白的古詩《獨坐敬亭山》原文和翻譯

時間 2022-02-04 10:32:50

1樓:使用者名稱於飛

敬亭山 ,位於宣城市區北郊,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帝諱,改名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亙十餘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公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南齊謝月兆《遊敬亭山》和唐李白《獨坐敬亭山》詩篇傳頌後,敬亭山聲名雀起。謝李之後,白居易、杜牧、韓愈、劉禹錫、梅堯臣、湯顯祖、施閏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臨,吟詩作賦,繪畫寫記,歷代吟頌敬亭山的詩、文、畫達千數,敬亭山遂被稱為「江南詩山」,飲譽海內外。

抗日戰爭時期,**將軍率部東進,途經宣城即興吟《由宣城泛湖東下》七絕一首:「敬亭山下櫓聲柔,雨灑江天似夢遊。李謝詩魂今在否?

湖光照破萬年愁。」

自唐以來,山之人文景觀日益增多,歷代修建的亭台樓閣主要有:

一峰庵,因建於主峰一峰而得名。明人梅守德作有「冬日喜初晴,籬邊尚菊英。巖雲沉梵影,林靄落鐘聲」詩句。

擁翠亭,系李白獨坐題詩處。此處碧山千層,青翠欲滴,敬亭風光,擁落身前,故名擁翠亭。清人王可第曾作詩:「探奇曾不厭,一榻擁昭亭,坐愛雙溪碧……」

雲齊閣,取謝月兆詩「含沓與雲齊」而命名。遊人把酒憑欄,江城在目,盡覽敬亭風光。

翠雲庵,位於敬亭山腰,初名卜靜室,元末毀,明重建。明人貢安國曾賦詩曰:「小閣虛巖畔,回蹊古檜端。朝暈開錦眺,秋色在雕闌……」

此外還有雲根石、額珠樓、最高亭、穿雲亭、十賢祠、太白樓、古昭亭坊、勒詩石、裴公井、綠雪井、夢珠泉、廣教寺、雙塔等。

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敬亭山吧(僅供參考)

寫出李白的古詩《獨坐敬亭山》原文和翻譯

3樓:白雲悠悠

1、《獨坐敬亭山》原文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2、翻譯:

許多鳥高高地飛得沒有蹤影,天上孤單的白雲也獨自悠閒自在地飄去。詩人和敬亭山互相不滿足地看著,只有高大的敬亭山能理解他此時的寂寞。

賞析:此詩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獨坐敬亭山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

「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乙個「靜」的境界: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閒,主要是為了表達閒適的感情,是以孤雲的閒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閒適。

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並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並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乙個復合意象,強化動態表現意義。「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閒獨坐敬亭山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乙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乙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

後句「雲」為中心詞,與「去」復合,默默的雲也在漸漸飄走。而雲並非滿天白雲,原本就只是「孤雲」無伴,偏偏還悠閒地慢慢地飄離。詩人以「閒」寫出了孤雲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雲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

4樓:陳律師的陳

原文:獨坐敬亭山

李白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翻譯: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雲也不願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倆誰也不會覺得厭煩。

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高的敬亭山了。

創作背景及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後,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漫遊,來到宣城時所寫。在長期的飄泊生活中,他飽嘗了世態炎涼的滋味,增添了孤獨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遊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得到安慰的情景。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相關**:

5樓:匿名使用者

你這個問題非常棒,寫了獨坐敬亭山的詩意,我一看這個詩意就不會忘掉。

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是一首什麼詩

6樓:印澄邈旗鸞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釋義】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雲也不願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倆誰也不會覺得厭煩。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高的敬亭山了。

【背景】:

這首五絕作於天寶十二載(753)秋遊宣州時,距他被迫於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賞析】:

前二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乙個「靜」的境界:

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並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詩的下半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

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還願和我作伴吧?「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

結句中琺常粹端誄得達全憚戶「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

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於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誇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表現了詩人的孤獨.

7樓:匿名使用者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表面是寫獨遊敬內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容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

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寫的是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託。此詩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李白獨坐敬亭山的寫作背景

8樓:金果

寫作背景:

唐代偉大詩人李白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第一次漫遊時期,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

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奉召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因權貴的讒毀,於天寶

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開始了以梁園為中心的十載重新漫遊時期,浪跡南北,思想極度煩悶。

這首《獨坐敬亭山》便是十年漫遊期間——天寶十二載(753)李白客居宣城時所作,距他被迫於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已將近十年。

52歲的詩人經歷了長期飄泊的生活,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對當時社會的弊端已經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無法容於現實。

於是他的孤獨感越來越強烈,憤世嫉俗的情緒與日俱增,只好向大自然去尋求慰藉,尋覓知音。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遊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

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得到安慰的情景。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絕,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原文:

獨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譯文: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狀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獨之感。天上眾多的鳥兒高飛遠去,無影無蹤了;連僅有的一片孤雲也不肯稍駐片刻,獨自遠遠地飄走了,山中顯得格外幽靜。

在詩人看來,世間萬物都厭棄他,離他而去。「盡」「孤」「獨」「閒」等詞,表現了詩人強烈的孤獨感。這正是封建社會中許許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儘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

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麼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兩不厭」,表現了詩人與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並不意味著太少,而是一種「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驕傲與滿足。

「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於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李白的獨坐敬亭山詩詞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釋義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雲也不願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倆誰也不會覺得厭煩。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高的敬亭山了。背景 這首五絕作於天寶十二載 753 秋遊宣...

李白巜獨坐敬亭山》喜歡的理由,李白獨坐敬亭山的寫作背景

眾 鳥 高 飛 盡,孤 雲 獨 去 閒。相 看 兩 不 厭,只 有 敬 亭 山。成群的鳥兒高飛無蹤影,一片雲兒獨自飄去悠然。和我終日相對卻看不夠的,只有閑靜的朋友敬亭山。前兩句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狀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獨之感。天上眾多的鳥兒高飛遠去,無影無蹤了 連僅有的一片孤雲也不肯稍駐片刻,獨...

查詢李白寫的獨坐敬亭山的,查詢李白寫的獨坐敬亭山的資料

獨坐敬亭山 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表面是寫獨遊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寫的是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託。此詩是...

《獨坐敬亭山》全文意思,獨坐敬亭山的解釋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在宣州 治所在今安徽宣城 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 謝朓等曾在這裡做過太守。李白一生凡七遊宣城,這首五絕作於天寶十二載 753 秋遊宣州時,距他被迫於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

獨坐敬亭山的寫作背景,獨坐敬亭山的寫作背景20字

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後,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漫遊,來到宣城時所寫的。獨坐敬亭山,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後,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漫遊,來到宣城時所寫。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敬亭山在宣州 在今安徽 宣州是以來江南名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