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怎麼來的,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時間 2022-01-23 15:38:57

1樓:淘無憂

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關於重陽節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

1、《續齊諧記》記載

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

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2、民間演化版本

漢代,有一種瘟疫,奪走了恆景父母的生命,恆景病癒後決心訪仙學藝,後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繫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如今,在重陽這天,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是人們慶祝節日的常見習俗。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因而,為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被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乙個傳說。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汝河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訪遍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乙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的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

仙長除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還讓恆景騎著仙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3樓:愛看電影的馬兒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併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4樓:王驌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重陽節**於道教的乙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乙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

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

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乙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就把瘟疫帶到**。

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乙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

「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乙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只見乙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

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丟擲,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5樓:匿名使用者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

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擴充套件資料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

重陽節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6樓:速寫俠俠

相傳,東漢的時候,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小夥子。他上有雙親,下有兒女,日子雖然不算富裕,但也幸福和睦。然而有一年,不幸的事發生了,可怕的瘟疫來了。

家家戶戶都有人病倒,很多人病死後屍首放在荒郊野外沒人掩埋。在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過:「有乙個瘟魔住在汝河裡,它每年都要出來走走,它走到哪兒就會把瘟疫帶到哪兒。」桓景在傷心過後,決定拜師學藝,用自己的力量替鄉親們除害。

他聽說費長房大仙就住在東南山中,於是他就啟程去東南山拜師學藝。

九月九日那天到了,桓景帶領著妻兒和鄉親們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一人發給一片茱萸葉子,說隨身帶著這片葉子,瘟魔就不敢靠近了。他還讓每人喝了一口費長房給的菊花酒,說喝了菊花酒,就不會染上瘟疫了。桓景把這一切安排好後,就提著他的青龍降妖劍回到家,等待著瘟魔的到來。

鄉親們知道瘟魔被殺死後,個個歡欣鼓舞,他們再也不會遭到瘟魔的危害了。他們非常感謝桓景,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故事一代一代地講給後人聽。而且,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過重陽節,在重陽節那天會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

7樓:匿名使用者

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

重陽節到底是怎麼來的?是是啥節

8樓:匿名使用者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併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

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

「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

」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新增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東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曆」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

重陽節來歷,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 中把 九 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 重陽 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 重九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 秋遊賞菊 佩插茱萸 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新增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

重陽節的由來,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 重九 4 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 重陽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 登高節 還有重九節 茱萸 菊花節等說法。除此之外,九月初九 九九 諧音是 久久 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 清 盂三節也...

重陽節的起源,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起源主要有三個不同的說法,一是 於 易經 中九之陽數相重,二是 於古代豐收祭天的活動,三是 於古代的祭祀火星儀式。易經 中九之陽數相重 在 易經 中,把 六 定為陰數,把 九 定為陽數,又為 極數 指天之高為 九重 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 重九 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

重陽節來歷,重陽節的意義及來歷?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 楚詞 中已提到了。屈原的 遠遊 裡寫道 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這裡的 重陽 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 九日與鍾繇書 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 ...

請問重陽節由來,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 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 陽數 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 重 陽 重陽節 於道教的乙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乙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