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來歷

時間 2022-01-09 22:42:19

1樓:匿名使用者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於道教的乙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乙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

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乙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就把瘟疫帶到**。

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乙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

「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乙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乙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只見乙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

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丟擲,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2樓:小買賣人兒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登高望遠,思念親人。

古人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稱「重陽」,這就是重陽節名稱的由來。關於重陽節的起源相傳與道教有一定淵源。

東漢時期,汝南縣一村莊,有一名叫桓景的小夥子。有一年,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桓景的父母在這場瘟疫中病死了。

桓景聽人說,這場瘟疫是汝河裡的乙個瘟魔作惡引起的。於是,桓景決定為民除害。當時,東南山中住著一位名叫費長房的大仙,桓景便來到此處拜師學藝。學藝時,桓景不分晝夜的苦練。

一年後,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他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然後,讓桓景騎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那天,他領著父老鄉親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每人分一片茱萸葉,用以驅瘟魔;隨後,又倒出菊花酒,每人呷了一口,用以防瘟疫之疾。把鄉親們安排好後,桓景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家中,獨坐屋內,只等與瘟魔交戰。

不久,瘟魔出水走上岸來。他見人們都在高山上歡聚,便竄到山下。此時,酒氣刺鼻,茱萸充肺,瘟魔不敢登山,便轉身來到村里。

當瘟魔看見一人在屋中端坐,便向前撲去。桓景急忙迎戰,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將降妖青龍劍丟擲,把瘟魔扎死在地。

桓景除掉瘟魔後,汝河兩岸的百姓歡天喜地。從那時起,人們就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參考資料: 哈爾濱出版社《趣說萬事由來》

3樓:茜茜老師**答疑

回答您好。1.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2.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併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4樓:走近你的心

重陽節的來歷,你知道是什麼嗎

重陽節的來歷?

5樓:孤巷裡遇見你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

》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

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九九為陽極數,九九歸真,一元肇始,永珍更新;古人認為重陽是乙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重陽節有飲宴祈壽之俗。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據《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古人於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有祭天帝、祭祖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古人擇九九重陽吉日舉行祭祀活動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形式。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擴充套件資料

重陽節的起源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乙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

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

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裡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才被立為老人節。

6樓:匿名使用者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乙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

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我國人民對重陽佳節歷來有著特殊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7樓:基泥太妹

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併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

8樓:又又又又又胖了

農曆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併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源於道教的乙個神仙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

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

「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淒厲地吼叫,瘟魔衝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

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據說,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九九重陽,還有歷史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他已明確寫出重陽飲宴了。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

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來歷,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 中把 九 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 重陽 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 重九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 秋遊賞菊 佩插茱萸 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新增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

重陽節來歷,重陽節的意義及來歷?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 楚詞 中已提到了。屈原的 遠遊 裡寫道 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這裡的 重陽 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 九日與鍾繇書 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 ...

重陽節的由來,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 重九 4 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 重陽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 登高節 還有重九節 茱萸 菊花節等說法。除此之外,九月初九 九九 諧音是 久久 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 清 盂三節也...

重陽節的起源,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起源主要有三個不同的說法,一是 於 易經 中九之陽數相重,二是 於古代豐收祭天的活動,三是 於古代的祭祀火星儀式。易經 中九之陽數相重 在 易經 中,把 六 定為陰數,把 九 定為陽數,又為 極數 指天之高為 九重 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 重九 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

請問重陽節由來,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 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 陽數 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 重 陽 重陽節 於道教的乙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乙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