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起源,重陽節的來歷?

時間 2022-02-07 22:14:47

1樓:淡然真誠面對

重陽節的起源主要有三個不同的說法,一是**於《易經》中九之陽數相重,二是**於古代豐收祭天的活動,三是**於古代的祭祀火星儀式。

《易經》中九之陽數相重

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在中國古代人的觀念裡,雙九代表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因此古人都十分重視重陽節,每年在重陽節的時候都要舉辦隆重的宴會。

豐收祭天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在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在西漢時,人們就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喝菊花酒的習俗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有了重陽節求壽的習俗,同時還要舉辦大型的宴會。

古代的祭祀火星儀式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早已經沒有祭火的習俗了,但是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重陽節登高避禍的習俗就一直存在了。

重陽節在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乙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年重陽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很熱鬧,人們會有登高,賞菊、插茱萸、喝菊花酒等一些習俗。除此之外,現在的重陽節也是許多年輕人尊老愛老的節日。

2樓:匿名使用者

起源一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

「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

」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起源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

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對火總有莫名的恐懼,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並認為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曆」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

起源其三

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並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乙個貧民。由於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裡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3樓:字佑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

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

「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

」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4樓:經典故事講述者

經典故事《重陽節》:重陽節的來歷

5樓:完運旺任春

由於九是個位數字中最大的乙個,它在中國被認為是乙個至陽的虛數、極數,九月九就是兩個陽,所以是重陽

6樓:狂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之名最早出自《易經》。書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

而「重陽節」之名最早記載是在三國時代。

7樓:匿名使用者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乙個古老民俗。

重陽節的來歷?

8樓:蕉下客阿

1、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遊》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重陽節的習俗農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熱鬧非凡。

2、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

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3、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於唐代。此後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唐代的許多大詩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等,都留下過關於重陽節的詩篇。

9樓:易書科技

重陽節的由來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而九月九日,日月併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徭書》中載: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現時我國將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漢初。傳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殘害後,侍奉戚夫人的宮女賈某也被趕出宮,嫁給貧民。賈某傳言:

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就能長壽,後來這一習俗傳人民間。

重陽節習俗登高。古代,民間當日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此習俗源自東漢。傳說東漢的時候,有乙個叫桓景的人,跟隨方士費長房學習道術。一天,費長房對他說,九月初九這一天將有災難降臨在他家鄉,他應立刻回家,只有讓鄉親們每人都在胳膊上繫乙個絳紫色的袋子,裡面插上茱萸,然後全都外出登高,飲菊花酒,才能躲過這場大災難。

桓景聽從了師傅的話,在九月初九這一天,讓家鄉人全部外出登高飲酒。晚上回家的時候,發現家中的雞、狗、牛、羊全已死了。費長房說這些動物代家鄉人受禍了。

從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便流傳至今。

隨著歲月的流逝,重陽節登高的迷信色彩已逐漸淡化,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災避禍,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之一。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氣爽、山清雲淡的季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身心健康。

現在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賞菊。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據傳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詩、酒出名,更以愛菊而聞名天下。

後人皆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風。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相近。北宋京都開封,重陽賞菊很流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

清代以後,賞菊之俗更加昌盛。雖不限於九月初九,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九月初九,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爭相開放,千姿百態,十分討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單單是它美麗的容顏,更值得讚賞的還是它剛強的氣質。

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鬥艷,使秋日添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也正是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儲存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裡還舉行菊花會、菊展。

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景象,吸引著很多的遊客駐足觀賞。

飲菊花酒。飲菊花酒更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辟邪。菊花在秋日冷霜中綻放,清冽芬芳。

人們覺得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就將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公尺一起釀製,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才開封飲用。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流行。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禦寒避禍,或佩戴於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也有插在頭上的。

多數是婦女、兒童佩戴,有的地方成年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外,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風俗。清代,北京重陽節的風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戴的。

吃重陽糕、喝重陽酒。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景食品,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麵粉加上棗、栗子或其他乾果蒸做而成的,上面插著小彩旗。

明清時期,吃重陽糕很有講究,糕要做成九層,呈寶塔狀,上面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在九月初九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沒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說:「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

」這是取「糕」與「高」諧音,表達長輩對晚輩的殷切祝願。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預示著未來的日子步步高公升。

重陽節來歷,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 中把 九 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 重陽 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 重九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 秋遊賞菊 佩插茱萸 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新增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

重陽節的由來,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 重九 4 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 重陽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 登高節 還有重九節 茱萸 菊花節等說法。除此之外,九月初九 九九 諧音是 久久 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 清 盂三節也...

重陽節來歷,重陽節的意義及來歷?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 楚詞 中已提到了。屈原的 遠遊 裡寫道 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這裡的 重陽 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 九日與鍾繇書 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 ...

請問重陽節由來,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 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 陽數 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 重 陽 重陽節 於道教的乙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乙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

重陽節的由來是什麼,重陽節的來歷?

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驅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這就是重陽節的來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 重九節 或 老人節 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 賞菊 喝菊花酒 放風箏 吃重陽糕 插茱萸等等。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乙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