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盛排第幾,姓盛的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時間 2022-01-17 19:45:31

1樓:浦上青楓一寂

盛氏是乙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五位,人口約八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54%左右。

遷徙分布:

(一)1、先秦時期,盛姓活動在河北山東一帶,進入秦漢,盛姓已在古吳國之地江蘇形成大族。

2、宋朝時期,盛姓不足6萬人口,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160位之後。盛姓主要分布於浙江、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

浙江是盛姓的第一大省,約佔盛姓總人口的29%。

3、明朝時期,盛姓大約17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8%,闖入明朝百家大姓,排在第九時江蘇、浙江、陝西為盛姓比較集中的地區,三省大約佔盛姓總人口的79%。其南、安徽、湖北、山東等。江蘇為盛姓第一大省,大約佔盛姓總人口的43%。

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的盛姓分布區。

(二)當代盛姓的人口大約有70萬多,為全國第一百七十五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el的0.05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盛姓人口增加率呈現^形的態勢。

1、盛姓的第一大省為湖南,大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15%。湖南、浙江、安徽、江蘇是盛姓的主要分布區,這四省盛姓大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52%。

2、其次分布於上海、山東、河南、湖北、陝西、吉林,這六省市盛姓大約又佔26%。全國基本形成了西起湖南、東達長江三角洲的一大塊盛姓聚集區。

3、盛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175)表明:在浙滬、蘇皖大部、江西北段、湖南東北、甘蒙西部、青海北部、黑吉東部,盛姓在當地人群中分布頻率為0.15%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5%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1%,居住了大約44%的盛姓人群。

4、在福建北部、江西中部、湖南北部和中東部、皖蘇北部、湖北大部、陝西東南、黑吉中部、遼寧東部,盛姓在當地人群中分布頻率在0.1%一0.15%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8.8%,居住了大約22%的盛姓人群。

2樓:匿名使用者

盛(shè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盛國即是其中之一。

盛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山東泰安南面華豐一帶。春秋時期,盛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西元前686年為齊國所滅。亡國後的盛國公族為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為姓,姓盛。

因此推溯起來,2000多年來的盛姓中國人,也是最為光榮的黃帝姬姓的後裔。  2、出自祖名為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

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孫有一支以他的名為姓,姓奭。到西漢元帝時,由於元帝名劉奭,百姓必須避諱,奭姓人改為盛姓。又如如《姓譜》上記載說:

「北海太守奭偉,避元帝諱,改姓盛」;《後漢書西 羌傳》也指出:「東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

清代滿洲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為盛氏。  得姓始祖:召公奭。

盛氏始祖為周朝燕國的召公奭。奭因被封於召(今陝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召公幫助周武王滅商有功,又被封於燕。

召公奭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名為姓,成為奭姓。到了西漢元帝時,因避元帝諱(元帝名劉奭),就改奭氏為盛氏。盛氏後人尊召公奭為盛姓始祖。

姓盛的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3樓:匿名使用者

盛姓在百家姓裡排在第146位,現在的實際排名大約在156名左右盛姓**

1、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盛國即是其中之一。盛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山東泰安南面華豐一帶。

春秋時期,盛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西元前686年為齊國所滅。亡國後的盛國公族為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來,2000多年來的盛姓中國人,也是最為光榮的黃帝姬姓的後裔。

2、出自祖名為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孫有一支以他的名為姓,姓奭。

到西漢元帝時,由於元帝名劉奭,百姓必須避諱,奭姓人改為盛姓。又如如《姓譜》上記載說:「北海太守奭偉,避元帝諱,改姓盛」;《後漢書西 羌傳》也指出:

「東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洲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為盛氏。

4樓:匿名使用者

盛氏是乙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五位,人口約八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54%左右。當代盛姓的人口大約有70萬多,為全國第一百七十五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el的0.056%。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盛姓人口增加率呈現^形的態勢。目前盛姓的第一大省為湖南,大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15%。湖南、浙江、安徽、江蘇是盛姓的主要分布區,這四省盛姓大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52%。

其次分布於上海、山東、河南、湖北、陝西、吉林,這六省市盛姓大約又佔26%。全國基本形成了西起湖南、東達長江三角洲的一大塊盛姓聚集區。盛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175)表明:

在浙滬、蘇皖大部、江西北段、湖南東北、甘蒙西部、青海北部、黑吉東部,盛姓在當地人群中分布頻率為0.15%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5%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1%,居住了大約44%的盛姓人群。在福建北部、江西中部、湖南北部和中東部、皖蘇北部、湖北大部、陝西東南、黑吉中部、遼寧東部,盛姓在當地人群中分布頻率在0.1%一0.

15%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8.8%,居住了大約22%的盛姓人群。

百家姓裡「盛"排第幾?起源、分布等?

5樓:

排146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奭姓,因避諱而改。據《通志·氏族略》、《後漢書·西羌傳》及《萬姓統譜》等載,西周名臣召公之後裔、漢盛苞因避元帝(名劉奭)諱,改姓盛。

②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萬姓統譜》、《姓氏考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載,周穆王時盛國(故城在今山東泰安南華豐地區),後為齊所滅,子孫以國為氏。③出自他族。

清滿洲八旗姓盛佳氏後改盛姓;今蒙古、滿、回、土家、錫伯等民族均有盛姓。

始祖:召公。 遷徙:

  盛姓發源於古時的盛國,西周時有盛氏之女適周穆王,史稱盛姬。由於盛姬本為姬姓,於是周穆王乃賜盛姓為姬姓之上位。盛姓歷西周、春秋,基本繁衍於今山東泰安一帶。

西元前686年,齊國滅盛,盛姓開始逐漸散布於山東大地。西漢武帝時,葉榆(今雲南大理)人盛覽入載史冊,由此可見盛姓人南遷之早。西漢末元帝時,盛國另一支以奭為姓的遺民,也因避諱而改為盛姓,於是盛姓隊伍急劇壯大,東漢以後,見諸史冊之盛姓有北地太守盛苞,犍為(今四川彭山、雲南會澤、貴州金沙間地)人盛道、盛翔父子,廷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盛吉,司徒、梁國(今河南商丘)人盛允,此外,還有殺害董子張父親的汝南(今河南平輿)人盛氏。

表明在秦漢之際,盛姓已在中國北方的山東、河南等地定居,而且在其發展史上的兩大郡望——汝南和梁國,在此際已現端倪,此外盛姓已南遷至今浙江、四川、雲南等南方省份,均是不爭的史實。魏晉南北朝時期盛姓一度在汝南、梁國繁衍得很是興盛,可謂人丁興旺,族大人眾。但和平極其短暫,戰亂持續不斷,這是這一歷史階段的主旋律,盛姓南遷也勢在必行,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均有盛姓避難遷入。

唐末至五代,又是個紛擾的亂世,盛姓族人有南遷福建泉州者,北宋時,盛度、盛申甫父子由應天府徙杭州餘杭落籍。宋元之交,戰火在江浙大地燃起,於是有盛姓為避難入遷兩廣。明初,山西盛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河北、山東、北京等地。

明中葉以後,有浙、閩、粵地之盛姓遷居台灣者。清康乾年間以後,盛姓人分布之地更廣,東北、西北均有盛姓人定居。如今,盛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南、浙江等省為多。

目前盛姓人口列全國第一百五十九位。 郡望:   汝南郡 漢時所置,治所在平輿(故城在今河南平輿北)。

梁國郡 漢高帝置梁國,南朝宋改為梁郡。相當於今河南商丘至安徽碭山一帶。

廣陵郡 漢有廣陵國,後改稱郡,治廣陵,故城在今江蘇江都東北。 堂號:   ①郡望堂號:

汝南、梁國、廣陵。②自立堂號:佐周、城山等。

字輩:   某支盛氏字輩:逢錫在道,泰永巨集開,忠正世守,萬代福來。

安徽合肥盛氏字輩:克己復禮,誌正型方,詩書維澤,邦家來光。

安徽合肥另一支盛氏字輩:文章華國太,恩滋化業長,家道和為貴,萬代有賢良。

湖南衡陽盛氏字輩:英勇華恩旺,祐翰應則相,世玉名時璧,國永啟祚長。業烈培巨漢,植動垂銘洋。

雲南鹽津盛氏字輩:世文登金榜,富貴德久長,朝廷錫洪武,名成慶遠揚。

雲南水富盛氏字輩:顯柄甲埕,朝有齡文,元光金啟,興發萬明,照時伯遠,登維洪騰,科思希效,天玉國廷。

山東嘉祥盛氏字輩:孝在允玉寶,春振兆洪光。

山東濟寧微山盛氏字輩:計預雲太保,作振兆洪光。

在百家姓裡盛字怎麼念

6樓:嬗橦

盛(shè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盛國即是其中之一。盛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山東泰安南面華豐一帶。

春秋時期,盛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西元前686年為齊國所滅。亡國後的盛國公族為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來,2000多年來的盛姓中國人,也是最為光榮的黃帝姬姓的後裔。

2、出自祖名為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孫有一支以他的名為姓,姓奭。

到西漢元帝時,由於元帝名劉奭,百姓必須避諱,奭姓人改為盛姓。又如如《姓譜》上記載說:「北海太守奭偉,避元帝諱,改姓盛」;《後漢書西 羌傳》也指出:

「東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為盛氏。

得姓始祖:召公奭。盛氏始祖為周朝燕國的召公奭。

奭因被封於召(今陝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召公幫助周武王滅商有功,又被封於燕。召公奭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名為姓,成為奭姓。

到了西漢元帝時,因避元帝諱(元帝名劉奭),就改奭氏為盛氏。盛氏後人尊召公奭為盛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盛姓的**主要有兩支,其中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時期的盛國;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歷史上,盛姓先後在汝南(治今河南上蔡)、梁國(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等地形成望族,出現了許多名重一時的人物。其中,東漢時的廷尉盛吉、唐初的葛國公盛彥師、元代的詩人盛彧、明代的畫家盛林、清代的實業家盛宣懷等,都是盛姓的傑出代表。

我國盛姓的始祖,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系出姬姓,召公奭支孫封於盛為燕附庸姓奭氏,後避漢元帝諱,改以國為氏,這一點,有充分的資料可資說明。關於盛姓的**,以及他們跟周朝王室的深密淵源,歷來姓氏學者的看法是一致的,譬如《姓考》上說:「周穆王時盛國之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更詳細指出:

「周同姓國也,為齊所滅。穆天子傳,盛姬之國也。公羊傳,成降於齊師,成者盛也,諱滅同姓,故言盛之,有司徒盛吉,汝南、梁國。

」從上面的文獻,盛氏的來龍去脈,便一目了然了。同時依照《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記載的:「望出汝南、梁國」,則該稿是唐代的作品,可見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之時,這一支姬姓後裔主要是活躍於我國北方的河南和四川一帶。

不過在更早的東漢時期盛氏人士的活動範圍已不僅限於河南、四川兩地,當時我國南方的雲南地方,也已經有了他們的蹤跡,當時跟名臣司馬相如有過一段淵源的盛覽,根據史載是葉榆人,也就是現在雲南省大理縣的人士。盛覽是以問作賦之法於司馬相如而在歷史上留名。據說,他本來很自負,有一次向司馬相如請教之後,竟然終身不復敢言作賦。

盛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盛姓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居住,如北京,河北之景縣、尚義,山東之平邑、東平,湖北之監利,安徽之涇縣,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雲南之隴川等地。盛性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二百七十位。盛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

07%,居第一百五十九位。尤以湖南、浙江兩省多此姓,兩省盛姓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37%。

百家姓中崔姓排多少,百家姓中崔姓排第幾

崔 排名 74 由來 崔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齊國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姓姜,因他的兒子丁公及,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應該繼承群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後來用邑作為姓,就是崔姓。魏晉到...

百家姓「殷」排第幾位,百家姓中「莫」姓排第幾位?

我國的殷姓,正如 世本 所記載的 周武王克紂,子孫分散,以殷為氏 是殷商王室的後代。當然,殷 雖然是始見於3300多年前的盤庚之後,但是往上推溯,後世的殷姓人士自然也是傳自以仁德見稱的子姓成湯了。關於殷姓的姓氏 姓纂 上還有一段更為詳盡的記述說 殷姓,成湯國號也,22代,44王,629年,為周所滅,...

馬在百家姓裡排第幾,百家姓裡「霍」排第幾?

1 王 2 李 3 張 4 劉 5 陳 6 楊 7 黃 8 孫 9 周 10 吳 11 徐 12 趙 13 朱 14 馬 15 胡 16 郭 17 林 18 何 19 高 20 梁 21 鄭 22 羅 23 宋 24 謝 25 唐 26 韓 27 曹 28 許 29 鄧 30 蕭 31 馮 32 曾...

百家姓裡的死姓排第幾,百家姓中劉排第幾??

百家姓 這部文章裡沒有 死 這個姓氏,但是我國是有 死 這個姓氏的。百家姓 四字一句,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但是裡面並沒有 死 這個姓氏。死 姓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北部,是由北魏時期,少數民族的四字複姓發展而來。死氏是乙個非常古老的鮮卑族姓氏,隋 唐時期即已...

百家姓劉姓排第幾,劉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

應該是第四 2009年一月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根據各姓氏在全國擁有人口量的多少,以社會流行的 百家姓 中擇出100個姓氏,對其重新排定座次,其順序是 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