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人類在無衣無房的條件下是怎麼度過冰川期的

時間 2022-01-17 19:45:23

1樓:夏目歷史君

根據相關考古的相關資料得知,最近的一次冰川時期大約發生在距今2.6萬年前。在全世界範圍內發現的人類的最早活動痕跡在600萬年以前。

包括我國境內所發現的山頂洞人距今也有3萬多年的歷史,也就是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憑藉著自身的條件度過了冰川時期 。

而當時的遠古人之所以能夠克服寒冷生存下來,大概是因為三方面原因。

第一,就是原始人的自身抗凍條件比現代人更為的優越。

在人類進化史中乙個重要的標誌就是身體上的體毛出現了功能性的退化。

我們縱觀整個自然界,除了部分冷血動物,能夠在冬天自由活動的動物大多都有一層厚厚的皮毛來抵禦冬天的寒冷。等到夏天的時候這些動物身上就會出現一定的褪毛現象。

——比如說家裡面養的小貓小狗夏天的時候就會出現大量的褪毛,等到冬天皮毛又會變得特別的油潤豐滿,而與之相對比人類在四季更換的時候雖然體毛會存在一定的變化,但並不明顯,而且這些變化也並沒有任何意義。

動物的皮毛之下一般還有一層脂肪,脂肪的導熱係數比較低,相當於一層天然的「保暖內衣」。這些基本的生物特徵在人類的近親動物大猩猩,類人猿的身上都有所體現,包括人們現在夏天的時候特別容易吃胖,其實就是老祖先留給我們「天然保暖衣」的基因表達,只有在物質豐富的夏天才可以攢夠足夠的脂肪來抵禦冬天的嚴寒。

隨著人類文明不斷的發展,人類學會穿衣服以後,皮毛也就顯得沒那麼必要了,因此人類的體毛出現了大幅度的退化。假如乙個嬰兒在出生之後身上有大量的體毛,醫學界會將這種情況稱之為「返祖現象」。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只有頭部的毛髮儲存了下來。因為人類在穿衣服的時候將頭部暴露在自然環境之中,所以頭部需要乙個天然性的生理保護。

第二,遠古人類會選擇合適的地點生存居住。

地球進入冰川時期的時候,最寒冷的仍然南北兩極,赤道地帶的溫度仍是相對較高的。

——隨著溫度的不斷下降,高緯度地區的動物和植物開始逐漸走向滅亡,人類在這樣的乙個過程不斷的向赤道地區遷徙。只有在動植物相對豐盛的區域,遠古人類才可以獲得充足的生存物資。

在這樣的乙個過程中,無論是屬於主動遷徙還是被動遷徙,遠古人類至少可以到達乙個相對適宜的生存環境之中。

根據目前的考古學發現,遠古人類大多都是生活在山洞之中。山洞一般都有厚厚的牆壁,只要不是洞口朝著順風口,那麼山洞內部也就可以形成一定的溫室效應,保持一種冬暖夏涼的狀態,和現在北方地區的窯洞相似。

如果在山洞口做好一定的防堵工作,山洞內的溫度還是可以得到保證的。當時的人類又是群居狀態,大家又可以形成乙個「熱房效應」,溫度自然會提高很多。

第三,則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增加了人類對抗自然環境的能力。

在諸多應對方式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人類學會的使用火種。至於人類最早是在什麼時候學會使用火種,目前並沒有乙個準確的考古資料。

而現在有學者猜測,可能是在當時起了山火,山火過後人類發現經過大火燒過之後的食物更美味,靠近火源更溫暖,只要有足夠的木材就可以讓火持續燃燒。

因此原始人也就學會了保留火種,並且使用火來烹烤食物,取暖。

再者,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原始人發現將獸皮覆蓋在身上可以增加自己抵抗寒冷的能力,人類也就相當於學會了「穿衣服」。

而且獸皮的禦寒能力要比普通的衣服還要好,就比如現在市場上所賣的一些動物皮毛製作的大衣,除了其外觀精美之外,其本身的禦寒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

隨著人類文明不斷的發展,人類也學會利用植物的纖維絲來製作一些衣物。雖然禦寒效果沒有獸皮那樣好,不過也可以達到一定的禦寒效果。尤其是在農耕文明出現之後,人類已經學會了通過積累生產資料來對抗惡劣的天氣狀況,人類對於環境的適應性也就提高了很多。

與之相對比,在高緯度地區有大量的哺乳動物死亡,正是因為這些哺乳動物沒有學會借用其他方式避寒,完全是通過自身的條件來抵禦寒冷。雖說動物在不斷的進化,與冰川時期突然改變的自然環境相比,動物的進化速度還是慢了一點。

最後來做乙個總結

——其實總的來講,人類能度過冰川期,最為主要的還是由於人有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並不體現在人類的身體上,更體現在思維上——人類之所以稱之為人類,是因為人類擁有大腦,擁有智慧型,使之能在尊重客觀規律的過程中還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發明創造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2樓:孤獨的yu呀

他們充分利用了自然環境,用草鋪成的堆,然後找到了動物的皮毛,人工造了乙個保暖的窩,然後他們晚上就睡在保暖的窩裡,白天出去尋找食物,晚上回來呆在裡面保暖,之後他們就度過了冰川區

3樓:眼裡有星星的獅子

動物皮毛。遠古時期,雖然沒有現代的保暖工具,但是人類會使用工具,會用動物皮毛進行保暖。

4樓:喋喋不朽唄

遠古的人類是會開鑿洞窟,選擇山谷居住,用野獸皮製作的衣服來禦寒遮陽!

5樓:匿名使用者

是通過使用動物皮毛製衣禦寒和鑽木取火供暖度過冰川期的。

遠古時期的人類在沒有房子,是怎麼度過冰川期的?

6樓:髒兮兮的皺巴巴

在遙遠的冰川期就已經有了人類的存在,那時候的人們度過冰川期的方式相較於現今,那是天差地別,那時候的人類居住在洞穴裡,穿著獸皮,鑽著木取火來抵禦寒冷。

冰川期指的是地球氣候極度寒冷,高緯度地區大陸被冰川所覆蓋的時期,關於冰川期的形成原因到目前還沒有乙個統一的結論,有學者認為是地球自轉,地軸週期傾斜角度的改變,導致陽光照射量減少。

一、居住在洞穴裡

從現代我們發現古人的遺址,最早都是在洞穴裡發現的,證明那時候的人都是住在洞穴中,洞穴雖然簡陋但是還是有能夠抵禦寒冷的作用。

二、穿獸皮

我們現在所穿的衣服也是慢慢發展演變過來的,說起衣服的歷史,至今還是無法考證的,但是根據記載,最早的衣服是用獸皮來做的,那時候人類與動物共存,人類為了生活,逮捕動物,慢慢地懂得用獸皮來抵禦寒冷,根據專家們發現的一些縫製獸皮用的工具可以看出來。

三、鑽木取火

火的發展,那也是有很長一段歷史了,我國使用火可以從北京人時期說起了,我們最早聽到的取暖的方式就是鑽木取火,那大概是在舊石器時期到新石器時期之間。

7樓:愛我是小仙女

第一,就是原始人自身抗凍條件比現代人更為優越。在人類進化史中乙個重要的標誌就是身體上的體毛出現了功能性的退化。第二,遠古人類會選擇合適地點生存居住。

地球進入冰川時期的時候,最寒冷仍然南北兩極,赤道地帶溫度仍是相對較高的。隨著溫度不斷下降,高緯度地區動物和植物開始逐漸走向滅亡,人類在這樣的乙個過程不斷的向赤道地區遷徙。只有在動植物相對豐盛的區域,遠古人類才可以獲得充足生存物資。

在這樣的乙個過程中,無論是屬於主動遷徙還是被動遷徙,遠古人類至少可以到達乙個相對適宜的生存環境之中。

8樓:不二紫言

因為原始人類他們身上的體毛比我們現在要多很多,他們長期生活在冰川期逐漸習慣低溫。而且當時他們居住在洞穴裡,可以打獵穿獸皮,還能鑽木取火抵禦寒冷。

9樓:易水墨月

因為在遠古時期,人類沒有房子,但是可以在山洞中居住。可以有效抵禦寒冷。

10樓:捂風挽笑

在遠古時期人類雖然不會建造房子,但是他們會根據本能尋找溫暖的場所來避寒冷,就比如說通過動物的獸皮保暖,還有尋找可以居住的山洞來躲避寒冷。

人類是怎樣度過冰川世紀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有人類活動,人類可以南遷,可以憑藉山川的阻擋生活在冰川沒有到達的區域 在漫長的地質史上,地球曾歷經三次溫度持續下降的時期,地理學家將之稱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紀與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續了幾千萬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則持續了兩百萬年。 關於冰河期的成因學界至今仍無一定論,部份學者認為,可能和地球自轉時,地軸週期性傾斜角度的改變,導致陽光照射量減少有關。冰河期的發生,至今仍是自然科學的乙個謎。

雖然科學家已相當肯定地球的繞日軌道和自轉軸的變化,與冰河期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但這些變化並不會改變太陽的入射能量,只改變了入射陽光的分布,卻能引起地球上氣候極大的變化,這令科學家十分困惑。 大約是人類剛出現在地球舞台的兩百萬年前,地質史上第三次冰河期「第四紀冰河期」同時揭開序幕,全球各地氣溫開始下降,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歐洲、北美洲和格陵蘭,都被北極一路延伸過來的大冰蓋所覆蓋。這段期間,歐洲共發生了五次冰河期,北美洲及中國大陸則發生了四次冰河期。

至於台灣,目前只確定雪山地區在最後一次冰河期,也就是七至一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曾發生過冰河。學者們將其稱之為「雪山冰期」。 南北兩極氣溫公升高,導致兩極冰蓋融化,要知道冰的融化是要吸收熱量的,所以兩極的溫度公升高就會相應的造成全球氣溫失衡,也就是說溫度下降.

上一次冰河時期是在5萬多年以前,因為當時地球的氣候十分悶熱,陸地動物都適應了40度以上的常年高溫,最後兩極溫度失衡造成全球溫度下降,但下降幅度並不明顯,可是對於許多恆溫動物來說哪怕生存環境氣溫下降10度,那也是致命的. 順帶一提,人類的祖先在5萬年前因為已經懂得使用最基本的保暖措施所以度過了那段時期. http:

html 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始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東麓發現了冰川漂礫,識別出冰川流動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廬山發現冰川沉積物,在鄱陽湖邊發現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並在安徽黃山發現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該山後海發現具擦痕的漂礫。

在這些重要發現後,李四光先後發表了「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和「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等**,以後又出版了專著《冰期之廬山》。他提出廬山冰川可分為3個冰期,最老的為「鄱陽冰期」,發生在早更新世,規模最大,鄱陽湖畔的綠色泥礫是重要證據。之後是「大姑冰期」,屬中更新世早期,以大姑山一帶赭色泥礫為代表。

較新的是「廬山冰期」,屬中更新世晚期,以廬山的橙色泥礫為代表,規模已大大縮小。建國以後,有學者又提出比「廬山冰期」更晚的「大理冰期」,屬晚更新世,以雲南大理蒼山的冰磧物為代表。這樣一來,第四紀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這四個冰期正好與20世紀初德國的彭克、布呂克納根據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經典冰期一一對應。

李四光關於中國東部第四紀冰期的學說,早期就有合作者和支持者,這其中既有李捷等一批中國地質學家,也有外國的地質同行,如奧地利的費斯孟、前蘇聯的納里夫金以及美國的公尺勒等,中國有沒有第四紀冰川受到國際地學界的關注。 中國現代冰川研究的開拓者施雅風等在80年代初對中國東部中低山區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提出過質疑。他們認為,廬山地區所謂的「冰斗」,不具備冰檻和冰斗底盤地形,而是山坡塊體運動和流水侵蝕共同作用的結果:

「u形谷」則是流水作用於向斜谷或由軟弱地層控制而形成的寬谷:「泥礫」等乃是重力堆積、融冰泥流和古泥石流的堆積。他們進一步得出結論,中國東部中低山區(海拔低於3000公尺)第四紀時氣溫、雪線及冰川積累區面積比率(aar)等指標都不具備發育冰川的條件。

第四紀我國東部到底有沒有冰川就成了懸案,目前,這場學術爭論仍在繼續。 但在中國西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沒有疑問。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早在40年代初領導新疆石油地質調查時,就對天山南麓第四紀冰川沉積物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兩篇**,在文中他闡述了冰期存在的證據,並劃分了三個冰期,分別以不同的冰磧石為代表。

上述冰磧系列今日考察時仍可找到,在整個學術界完全達成了共識。 冰川的出現對全球氣候和生物發展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第四紀冰川,直接作用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研究和確認第四紀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論意義也有普遍的現時意義,因此一直吸引著人們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冰川到來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大陸都被冰雪覆蓋,由於山脈的阻隔,地勢的差異,很多地方沒有冰川分布,人類可以在這些地方生存下來,也可以遷移到溫暖的南方去。

冰川期也只是相對的寒冷,不是一年四季都覆蓋著冰雪,在夏季冰川會退縮,冬季重新襲來

遠古人類無衣無房,是怎麼度過冰川期的

主要有四種方法 用動物皮防寒,用火取暖,用洞穴住宅防寒以及在宜居環境中生活。通過這四種方法,乙個人可以在冰河時期生存下來。實際上,冰河時代並不意味著地球的每個部分都被寒冷覆蓋。實際上,有些地方仍然非常適合人類和動物生存。冰河時期僅覆蓋某些地方,其他地區的氣候非常溫暖。地球上的最後乙個冰河時代實際上對...

一部電影遠古人類,一部電影乙個遠古人類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沒當過孔子和佛祖,只是見過佛祖 這部電影的名字是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英文名 the man from earth 劇情簡介 歷史學教授約翰 歐德曼 john oldman 令人意外地從大學辭職後,他的同事們來到他的家中為他舉辦告別聚會,並希望教授解釋他為何離開。教授聲稱他是乙個不會...